胡德志
摘?要:所謂“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教學也是如此,只有不斷改進、創新,才能符合時代特征,更好地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而在當今時代,“開放”不僅是國家、社會的重要發展理念,也應成為教育的發展理念。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落實開放式理念,打開學生的學習空間,拓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最終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數學素養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質量;教學方法
數學教學應求新求變,不能局限于教材,不能局限于傳統的方法和模式,要積極引入新鮮元素,創新課堂形式,這樣才能打造活潑的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這也正是開放式教學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因此,本文將以小學數學教學現狀的分析為起點,探討開放式教學理念在小學數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興趣不足
一直以來,數學教學功利性太強,灌輸力度太大,且教師不注意教學方法的創新,給學生造成很大心理壓力,導致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與耐心。因為興趣的缺失,學生不能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且思維僵硬固化,無法取得較好的成績。
(二)學習方法單一
學習的方法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學習質量。但是,一些教師囿于傳統的理念和模式,執著于老師講、學生聽這種固有形式,使學生對數學課堂失去新鮮感。并且,數學是一門開放的學科,不同的問題當采取不同的研究方法,一些教師顯然沒有注意這些問題,忽略了學法指導,導致學生的探究過程異常艱難枯燥,影響了學生數學能力的進步。
(三)自主學習意識薄弱
數學處于不斷發展的狀態中,其內容越來越豐富。但是在課堂上,教師只能傳授給學生最基本、最核心的內容,更多的知識需要學生獨立去獲取,因此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但是,小學生普遍缺乏自主學習意識,他們必須處于老師的監管之下才能完成學習任務,這同樣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總而言之,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很多問題,有的來源于學生,有的來源于教師。而開放式教學注重課堂內容以及課堂形式的多元化,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能夠解決很多教與學中的問題,因此,教師有必要將開放式理念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
二、小學數學開放式教學策略
(一)開放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在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獨有的文化,其中包括數學史、數學家、數學美以及數學與社會的聯系等等。而我國數學在萌芽和成長的過程中,與中華傳統文化相互融合,比如與陰陽、歷法的融合,與地理、堪輿的融合等等,這豐富了數學的內涵,給我們研究數學提供更多依據。并且,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數學文化已經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內容。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適當引入數學文化,或者與當前內容相關的傳統文化,借此開放課堂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拓展學生的數學視野。
例如,在學習《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關注日歷上的天干地支,然后展示六十甲子表,介紹中國古代歷法常識,并讓學生尋找天干和地支相配的規律。從而營造一種古今結合的氛圍,使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產生興趣,能夠主動走進課堂。而在學習《圓的周長》時,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我國“圓周率”的探索過程。比如,先引出《周髀算經》中的“徑一周三”的概念,為學生解釋其含義。然后,介紹漢朝劉歆、張衡計算出的圓周率。之后,介紹劉徽創造的“割圓術”,以及祖沖之計算圓周率的故事。通過這一過程,可以開放課堂空間,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促使學生主動探索圓周率,并加深對圓周率的理解。
(二)開放學法,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生喜歡追求新鮮感,一成不變的學習模式容易使其感到厭倦。并且,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果。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秉持開放的理念,大膽創新課堂形式,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在每一節課上都有新的期待和新的體驗,并能夠掌握更多學習技巧。這樣才能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興趣和學習能力,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
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開放形式,如適當采取師生互換、小組合作等。比如,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一課時,筆者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學生合作探究。在此過程中,各小組合理分工,即一部分成員負責研究長方體,另一部分負責研究正方體,最后將歸納的知識點進行匯總。而筆者通過評分的方式來營造一種競爭氛圍,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小組凝聚力。
另外,針對學生的學習策略,教師也要加強指導。比如,在學習“分數的計算”時,教師可以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直觀地了解分數以及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在學習“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滲透“化歸思想”,引導學生將圓轉化成長方形,進而求得圓的面積公式。
通過開放學習形式與方法,能夠讓學生對數學課堂始終保持新鮮感,并豐富學生的學習技巧,促進其數學探究能力的進步。
(三)開放作業,促進能力提升
小學生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較差,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有必要給學生布置一定量的課后作業,督促學生及時鞏固和復習,鍛煉知識的運用能力。并且,課后作業的意義不僅在于此,更在于培養學生獨立學習的習慣,提升其自主學習意識,這對其日后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但是,數學課后作業過于死板,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拖拖拉拉,無法實現作業的價值。因此,教師可以開放作業的形式和內容,使其更加靈活、生動,能夠體現學生的個性。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業質量,促進其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學習《條形統計圖》一課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生活實踐作業,比如讓學生調查本班學生最喜歡的蔬菜,最喜愛的電視節目或體育節目,或者通過查閱家庭賬本,調查家中上一月的各項花銷。教師應允許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由選擇主題,然后展開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繪制統計圖,并分析圖中反映出的問題。由于該作業比較開放、靈活,且需要學生動手實踐,所以學生十分樂于完成,并且為了體現自己的能力和個性,會格外追求作業的創新和完善程度。可見,通過作業形式的開放,有助于學生鞏固和應用所學知識,并提升其自主學習的意識。
總而言之,開放是一種策略,更是一種精神,教師將這種理念滲透于數學教學,不僅能夠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和學習方法,提升其數學素養,還能培養學生創新、求變、進取的精神,為學生日后的學習發展鋪就坦途。
參考文獻:
[1]李海霞.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文化的滲透[J].西部素質教育,2019,5(23):248.
[2]楊田田.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教學創新[J].中國新通信,2019,21(18):205.
(湖北省咸寧市通城縣大坪鄉下畈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