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云
摘 要:本文對小學低段德育教育,從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與少先隊活動整合、利用課堂教學陣地、家校共育等方面展開了分析與探討,為相關教育實踐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小學;低段;德育教育
低年級學生的德育教育應該避免說教的方式,而是應該根據年齡階段特點,從不同的視角開展滲透式的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實現德育教育的創新,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德育教育的實效。
一、確立“集體”概念,培養集體榮譽感
處在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活潑好動,喜歡參與集體活動,因此,我們可以抓住這個時期他們的心理特點,從現在開始就幫助他們確立“集體”的概念,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做事情時應該考慮班級集體的利益和榮譽,不能因為自己的行為而損害集體利益和榮譽。為此,有的教師制定了各種行為規范,并進行學生間的比賽。讓學生通過反復參與以班級體為單位的活動,像全校課間操比賽、衛生比賽、拔河比賽、紀律流動紅旗等,這些活動的開展,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使他們知道自己要約束自己的行為,努力為班級體爭光,而班級獲得了榮譽自己作為其中的一員也會感到非常驕傲和自豪,從而促使他們能夠積極主動地為班級的榮譽而努力、而規范自己的行為。為了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學校各項教育教學中,我們應該利用具體的德育活動,讓孩子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在日復一日的行為規范教育中,我們要重視“集體”觀念教育,把德育任務與班級的目標追求結合起來,能夠有效激勵學生共同朝著集體目標努力,使他們感到自己與集體同呼吸、共甘苦,從而利用集體活動的力量促進學生集體榮譽感的形成,使學生接受德育教育,這是一個具有可行性的方法。
二、結合少先隊的活動,滲透德育教育內容
每名小學生都盼望著成為一名少先隊員,尤其是低年級的小學生,他們以成為一名少先隊員而感到無比光榮。因此,在開展小學低段德育教育時,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少先隊活動對他們滲透德育教育的內容。如,有的教師根據美國羅恩·克拉克先生創作的《創造教育奇跡的55個細節》這本書設計了“細節特色章”少先隊活動,活動結合學校實際制定了小學生關注文明禮儀細節規則,具體為見到老師應問好;校園行走靠右行;課間休息不打鬧;發現紙屑要撿拾;如廁要文明;學習用品不忘帶;愛護圖書不破壞;質疑問難我最棒;誠實守信文明人。誰能做到上述一條,就能獲得相應的雛鷹特色章。在確定了爭章的標準以后,我們還要利用紅領巾廣播站、國旗下講話等活動形式,讓孩子們了解獲得不同獎章的內容標準。由于借助了少先隊組織的力量,有效發揮了少先隊員的帶動作用,在學生間營造了競爭的氛圍,通過活動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品德素養。而爭章的活動更是學生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過程。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活動,發揮少先隊員的帶頭作用,設置一個個道德情境,提供具體的范例,使學生很快就理解了道德要求,從而通過參與有意義而切實可行的少先隊活動,促進了學生知行統一。
三、利用學科課堂教學,開展德育教育
課堂是教師對學生實施德育教育的主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真研究學科的特點,努力挖掘其中的德育元素,對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這樣學生可以在了無痕跡中就能提升自身的德育素養。同時,也避免教師使用“說教”的方式,而且相比之下,滲透的方式教育效果更加理想,維持的時間也更長久。如在體育活動中,我們不但要培養學生的體育素養,促進他們身體發展,還要發揮體育學科的特點,培養學生頑強拼搏的精神,培養他們的毅力和勇氣,從而滲透刻苦努力、永不言敗、勇于拼搏的學習精神。又如,在小學低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時,我們盡量避免使用“灌輸”的方式,而是利用各學科教學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授以“祖國”為主題的文章時,我們可以根據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畫一畫、演一演的特點,開展各種課外延伸活動,一方面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自己對祖國的熱愛。當然,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讓德育教育的內容通過語言表達的方式實現內化,促進學生知行統一。而且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也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相互比較,有效發揮同伴學習的作用,逐步提高低年級學生的道德意識。
四、努力開展家校共育,打造校內、外德育環境
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單純依靠學校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家庭教育的支持與配合。為此,我們在小學低年級德育教育中,努力開展家校共育活動,通過家長學校下的一系列活動,促進家校結合,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有的學校建立起了家長學校,指導家長開展家庭教育,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利用傳統的家訪形式,促進家校之間的溝通,使家庭和學校能夠了解學生在家庭和學校的表現,進而能夠更加有針對性對學生實施教育。同時,還可建立健全家校聯系制度,要積極主動地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義工活動等,讓家長通過了解學校的教育理念、校容校貌、議學校管理、談家教體會等活動形式,讓家長參與到低年級學生的德育教育中來,打造校內外立體化的德育教育環境。如我們根據低年級的小學生喜歡吃零食的特點,讓家長在上、放學的路上,發現小攤點就對孩子進行現場教育,讓他們不要在小攤買零食,特別是不能吃那些沒有質量保證的食品。在過馬路時,家長要帶領孩子走人行橫道,遇到需要幫助的老年人應該給予幫助,培養他們關心他人的品質。由于家長的參與,使學校的德育教育內容更加豐富,形式更加多樣,既體現了德育教育的開放性,又使德育教育更加生活化,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有效提升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小學生的思想品德、規則意識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低年級的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品質需要一個從外部調節到內心自覺的過程,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認知水平及年齡段特點,利用多種形式和方法對他們滲透德育教育,避免說教式的教育方式,以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促進學生知行統一。
參考文獻:
[1]程依媛.把德育切實融入小學低年級課堂教學——以語文課堂為例[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7):47.
[2]歸明月.小學低年級班級管理中的德育教育探索[J].赤子(中旬),2013(08):259.
(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高峰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