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佩樺
【摘 要】 深度學習的小學數學課堂,應該是以生為本的課堂。在教學中,教師應通過激發興趣、把握“前測”,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靠近“生活”、挖掘“數理”,教學生“有用”的數學,讓學生掌握數學學習的思維性。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深度學習? 興趣? 數理? 前測? 生活
近年來,隨著課改的深入推進,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探索“深度學習”,這是一種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小學數學課堂的深度學習,需要師生深度互動,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拓展數學思維,解決富有挑戰性的問題。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師要讓學生愛上數學,就要展示數學的趣味性。教學中創設富有啟發性的情境,適時運用豐富、幽默的語言,營造寬松、合作的學習氛圍,都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例如,在教學簡便計算時,教師可以先講一個“朝三暮四”的成語故事,讓學生從數學角度思考,用一個式子表達故事中反映的問題,引出加法交換律,從而使學生發現數學無處不在,激發他們的興趣。再用“快閃”的形式一組一組地出示得數相等的式子,讓學生選擇其一進行PK計算,體會使用簡便方法帶來的好處。這樣的游戲活動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二、挖掘“數理”,啟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思維性
數學家斯托伊亞爾指出:“數學教學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教學,更應該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數學是一門講道理的學科,數學學科的定理、法則、算理等知識的產生、發展及每個規則的確定都蘊含著深刻的數學道理。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數學知識背后的深層次的數學之“理”,從而促進“數學理解”,活化“數學思維”。
例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中,教師提出:為什么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不能鄰邊相乘?然后教師用一個可以變形的長方形框架,在不斷變化角度過程中,讓學生看到面積的變化,分析出變形后的長方形是平行四邊形,它的一組鄰邊長度始終不變,改變的是它的高。高的改變,導致面積不斷發生變化。由此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鄰邊長短無關,與底和高有關。相信有了這樣的“講道理”,學生能真正地理解、掌握知識,發展思維,提高數學素養。
三、把握“前測”,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
傳統的數學課堂,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滿足于教學生“這是什么”“應該怎么做”,而沒有告訴學生“為什么”,這也往往是學生學習中的困惑和難點。學生無法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也就無法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因此,數學教學應“以生為本”“以學定教”,緊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挖掘新知的“生長點”,做到哪里不會教哪里,調動學生學習新知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學得有深度、有意義。因此,弄清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占整個知識體系的位置以及對學生的“前測”,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如五年級上冊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本課是一節探究多邊形面積的基礎課,可以說學會了用轉化的思想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更便于其他圖形的學習。面對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這一新問題,多數學生受長方形面積及平行四邊形特性等學習經驗的負遷移,不能自覺想到把它割補成長方形。那么這個轉化的想法要怎么產生?是靠課前給學生準備好的標有一條高的平行四邊形紙片和剪刀來暗示嗎?能不能讓轉化這一思想變成學生們自覺的意識和行為呢?
在不斷的舉例觀察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從平行四邊形到長方形的轉化,整個過程聚焦問題,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深度交流,激活思維,深刻理解。
四、靠近“生活”,教給學生數學學習的有用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也應該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但很多教師教學中往往只求學生懂了沒、會了沒,而忽略了與生活的聯系,沒有將數學知識用于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學生數學素養的提升,最為核心的體現是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自覺地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實際可能遇到的問題,形成一種量化的思維習慣。就如一款產品,它的好壞,只有使用過才清楚,數學也應該是“有用”的。
如四年級下冊的“簡單的數據分析”一課。我們的教學不應當只是認識橫向、縱向條形統計圖,而是要讓學生建立數據分析觀念,體會到數據分析的作用。因此,教學中,筆者這樣處理:首先出示三位學生一模一樣的頭像圖片,并提供三種不同的生活方式(文字呈現):小敏:愛吃零食,貪睡,不運動;小軍:挑食,睡眠不足;小哲:合理飲食,愛運動,生活規律。讓學生判斷三位同學的特征。學生表示無法完全判斷,此時教師提出:你們需要什么?自然引出:在生活許多時候,在解決問題之前,需要收集相關的數據,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學生自然就體會到數據分析的作用,進而展開接下來的學習。然后,教師給出三位學生身高、體重等相關數據,讓學生與正常值數據對比,得出結論。學生建立了數據分析的觀念,明白有了數據的統計、分析就可以進行判斷、預測以及決策。這樣的學習目標明確,并非“紙上談兵”,能讓學生在遇到類似的問題時自覺應用統計的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
總之,小學數學課堂深度學習關乎學生的學習成效,關乎教師的教學質量。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需要進一步提升素質、轉變觀念、探索教法,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只有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得到充分激發,課堂上師生充分互動,深度學習才能更好地適時發生。
參考文獻
[1] 周曉軍.尋找知識生長點,呈現課堂精彩——“商的變化規律”一課的反思[J].小學教學參考,2014(29):45.
[2] 方 莉.數學課堂教學中尋找知識生長點的幾種策略[J].高中數學教與學,2017(22):27-29.
[3] 何 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2005(5):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