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摘 要】 在新時期的教育環境下,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已經不再是教師唯一的教學目的,而是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特別是為首的“德育”這部分內容。因此,作為一名素質教育理念指導下的小學英語教師,應當具有德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策略,從而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健全學生的人格。
【關鍵詞】 德育? 小學英語? 滲透策略? 實際生活? 信息技術? 師生互動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不斷朝著國際化發展的時代,所以中西方文化的碰撞漸漸在教育教學中引起了重視,英語也隨之成為了小學課程體系中的重要教學內容。因此,教師應當在新課改理念的指導下,明白德育教育的意義,從而思索德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策略,讓學生獲取英語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得到道德素養的發展,最終真正意義上達到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下面,我將結合自身從事小學英語教師這份職業的教學實踐經驗,對德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策略作如下幾方面論述:
一、聯系實際生活滲透德育教育
滲透德育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在生活中成為一個具有道德素質的人,而在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融入生活元素于課堂實踐活動中也是對教師提出的具體要求。因此,身為小學英語教師的我們應當有聯系實際生活授課的意識,從而引發學生積極的學習情感,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教育,使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體現出自身的道德素養。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Dinner?蒺s ready》這部分內容為例,首先,我引導學生學習常見食物的英文表達,從單詞出發滲透了健康飲食、珍惜糧食的德育教育。然后,我引導學生運用句型“What would you like? I?蒺d like some..., Please OK.”在學生的交流過程中逐漸了解學生對食物的喜愛程度,對學生進一步強調了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同時提升了學生運用英語知識點餐的實踐技能。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引導學生歸納了這節課的語言目標,讓學生交流了這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聯系實際生活授課,讓學生感受到了英語也是一門能夠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學科,同時滲透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德育教育,增強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道德素養,切實達到了將德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的目的。
二、借助信息技術滲透德育教育
信息技術是新時期教育環境下教師的得力助手,這是國家對教育事業大力支持的體現。因此,身為小學英語教師的我們要努力學習信息技術的應用功能,從而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媒介作用,將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有機融合在一起滲透德育教育,在學生產生濃厚學習興趣的基礎上有道德素養的提升。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Meet my family!》這部分內容為例,首先,我借助信息技術在大屏幕上呈現了家庭和諧的畫面,對學生進行了尊老愛幼的德育教育,同時通過屏幕中的圖片內容引導學生學習了重點單詞內容。然后,我借助信息技術播放了教材中的對話內容,使學生懂得了表達家人名稱和相關職業的英文表達。之后,我借助信息技術設定了具體的情景,讓同桌之間做了互動交流,培養了學生敢于開口的學習態度。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再次滲透了德育教育,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借助信息技術授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以濃厚的興趣參與了課堂,從而充分實現了德育在小學英語課堂中的滲透。
三、師生互動交流滲透德育教育
在傳統教學時期,教師常用以師為尊的思想展開教學實踐活動,沒有與學生形成親切的師生關系,使得學生不愿意參與到課堂實踐活動當中,所以德育教育的滲透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當代教師必須得加強師生互動交流,主動拉近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滲透德育教育,提高滲透德育教育于小學英語課堂中。
比如,以引導學生學習《What time is it?》這部分內容為例,首先,我與學生進行了關于描述自身日常活動的師生互動,拉近了和學生之間的關系,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了解了本單元的重點單詞,為學生介紹了學習目標。然后,我在引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帶領學生經歷了自主動手制作鐘表的過程,與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進行師生互動交流,鍛煉了學生使用語言目標的能力,滲透了珍惜時間的德育教育。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組織學生之間互相交流了學習收獲。這樣,我通過在課堂上實施師生互動策略,在與學生的交流中和諧了課堂氣氛,從而既滲透了德育教育,也使學生有了對所學內容的充分理解,切實達到了提升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效率的目的。
總而言之,德育教育在課堂教學實踐活動中的滲透是新時代下教師所必須要具備的職業素養,所需要落實的具體行動。因此,身為小學英語教師的我們要融入到學生的成長過程中,不斷思索有效的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實現德育教育在英語課堂中的充分滲透。
參考文獻
[1]? 李彤.淺談在小學科學課堂中滲透德育的策略[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9(10):60.
[2] 倪雅芳.談如何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滲透德育教學[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7(08):5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