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敏
摘要:目的:分析了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實施神經康復護理措施的實際效果。方法:實際研究中,將來我院就醫的90名腦梗死患者當成了主要的研究對象。第一步,對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了分析整理,進而將其分成了實驗及對照兩組,各有45名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護理之后,之后實驗組患者主要采用的是神經康復護理措施。最后就兩組患者的實際護理效果進行了分析量化對比。結果: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之后實驗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下肢功能評分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也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由于P均<0.05,所以結論均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結論:對腦梗死偏癱患者來說,對其實施神經康復護理措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應當提高對這類護理措施的關注度,進而提高患者的預后恢復效果。
關鍵詞:腦梗死;偏癱病人;神經康復護理;護理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026(2021)02-109-01
腦梗死是臨床中非常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原因在于患者的腦部血管循環障礙。由于該病擁有較高的致殘和致死率,因此需要重視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要通過神經康復護理措施來提高其恢復效果,以強化其肢體功能并且促進其生活自理能力、語言、吞咽等功能的恢復,最終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下文中筆者對這類問題進行了分析研究,希望對推進腦梗死偏癱患者臨床護理工作的創新改革有所幫助[2]。具體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基本資料
本研究開始于2019年10月結束于2020年10月,主要將來我院就醫的90名腦梗死偏癱患者當成了研究對象。第一步,對所有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了分析整理,之后將其分成了實驗及對照兩組,各有45名患者。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護理措施,其中包括31名男患者、14名女患者,該組患者的年齡在47-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54±3.84)歲。其中有17名患者的偏癱肢體肌張力為3級,15名患者為2級、8名患者為1級、5名患者為0級。具體的病情方面,有10名患者屬于小腦梗死、25名患者屬于基底節區梗死、4名患者屬于額葉梗死、3名患者屬于腦干梗死、3名患者屬于枕葉梗死。實驗組內患者采用的是神經康復護理措施,共包括30名男患者、15名女患者,患者的年齡在46-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2.85±2.21)歲。其中有15名患者的偏癱肢體肌張力為3級、15名患者為2級、10名患者為1級、5名患者為0級。實際病情方面,有9名患者屬于小腦梗死、26名患者屬于基底節區梗死、3名患者屬于腦干梗死、4名患者屬于額葉梗死、3名患者屬于枕葉梗死。由于P>0.05,所以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并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因此本研究值得繼續推進。
1.2研究方法
首先對照組患者采用的是常規護理措施。而實驗組患者則采用的是神經康復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體位護理。在患者入院后,需要指導患者正確的抗痙攣體位擺放,之后還需要協助患者進行翻身運動訓練,并對其進行適當的肢體按摩。每次肢體按摩的時間應控制在30min左右,主要是為了緩解患者的肌肉僵硬和肢體水腫問題。②肢體訓練。待到患者的病情穩定之后,可以協助患者進行適當的肢體主動和被動訓練,以強化患者的肢體功能。前期訓練可以從一些簡單的動作著手,逐步循序漸進、提高訓練量。在患者身體情況和病情允許的前提下,要鼓勵其自己完成進食、穿衣等常規活動,這既可以強化其上肢肌肉力量,又能夠提高患者的自信心。③步行訓練。待患者病情和身體情況穩定之后,醫護人員可以協助其進行適當的步行訓練,進而強化患者的下肢肌肉力量。這方面的訓練前期需要由家屬協同,后期可讓患者自行扶拐完成,前期訓練時間應控制在20min左右,后期可逐步增加訓練時間。④語言訓練。腦梗死偏癱患者的語言功能會受到影響,即便完成治療,后期也會受到失語癥的困擾。因此需要重視這部分患者的語言訓練。前期,需要先指導患者進行舌頭伸展訓練,進而鼓勵患者發出一些簡單的音節,之后才能夠讓患者練習簡單的語句,進而恢復自身的語言功能。在語言訓練過程中,要注意給予患者必要的支持和鼓勵,進而提高其實際訓練效果。⑤心理護理。需要在患者意識清醒的前提下對其開展必要的心理護理,進而幫助其緩解自身的負面情緒,引導其積極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1.3觀察指標
實際研究中,對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進行了量化分析對比。在此基礎上,對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進行了量化分析對比。護理滿意度調查使用的是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共包括滿意、不滿意2個指標。
1.4數據處理
研究中,借助于SPSS23.0統計學軟件對各個環節涉及到的數據進行了分析計算處理。最后將P<0.05當成了驗證結論是否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的主要指標。
2.結果
2.1兩組患者的實際護理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而且結論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具體數據如下表1:
2.2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對比
護理前,兩組患者的Barthel指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不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實驗組患者的評分情況均要優于對照組患者,結論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P<0.05)。
3.討論
腦梗死在臨床中擁有非常高的發病率,因此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患者在發病后還會出現各種并發癥,例如失語、肢體活動障礙等,所以應當重視這部分患者的臨床護理工作[3]。與傳統護理措施相比,本研究涉及到的神經康復護理措施更具針對性,所以應當進行更深層次地推廣應用。研究結論證實,在神經康復護理措施的輔助下,實驗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Barthel指數、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均要優于對照組患者[4]。由于P均<0.05,所以結論存在顯著統計學差異?;诖?,應當做好這部分護理措施的推廣應用,以幫助患者實現早日恢復。
參考文獻
[1]吳小華.以Orem自理理論為基礎的康復護理對腦梗死偏癱病人的干預效果研究[J].全科護理,2020,18(34):4796-4798.
[2]劉淑環,何宜汀.中醫護理在促進中風偏癱病人康復中的應用探討[J].黑龍江中醫藥,2020,49(05):226-227.
[3]任德陽.延續性護理干預對腦梗死偏癱病人運動功能與自理能力的影響評價研究[J].當代臨床醫刊,2020,33(03):261-262.
[4]陳麗玲.早期康復指導及護理干預在偏癱病人運動功能恢復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5,13(16):1510-1512.
簡陽市人民醫院?四川成都?64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