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玲
【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相比與之前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育體制也隨之在不斷的改革之中,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有時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對于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數學思維的培養,本文將對于小學數學閱讀能力的培養進行分析和討論。
【關鍵詞】 小學生? 數學閱讀能力? 策略
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積極地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開展有趣的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但是,現階段還是有大部分的教師采用傳統的講授法的教學模式,對于數學閱讀的教學理論和實踐的認知有很多不足之處,本文將借助案例來對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的方式進行分析。
1. 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培養案例分析
1.1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讓學生認識到數學閱讀的必要性
在小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著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不應該只是單一關注學生的成績。素質教育理念的實施,對于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平等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做到教育公平。素質教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不應該只關注學生某一科或者某一方面的成績,對于學生的評價應該更加全面化,多元化。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注重對于學生的引導,讓學生在實際的解題或者在與教師的交流過程中認識到數學閱讀的重要性,并且要充分地利用讀題和解題的過程對學生進行引導。比如,在進行長方體的表面積的知識講解過程中,可以首先讓學生對于長方體模型的表面積進行討論,讓學生自己先去思考長方體表面積的方式,然后教師再進行總結,接下來就讓學生通過習題對于這方面的知識進行鞏固,并且在習題的解決過程中向學生強調題目的閱讀與理解的重要性,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分析,不要被慣性思維所束縛。因為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往往發現小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掌握方面是沒有太大問題的,但是在問題的解決方面往往容易出現問題,其中最容易出現問題的方面就是對于題目的理解,因此還需要加強學生對于題目的理解能力。
1.2用閱讀做導火索,有效地導入課內教學
小學生的自控能力比較差,教師要想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抓住學生的眼球,教師就必須在課前導入環節下功夫,精心設計吸引力十足的課堂導入環節。教師在進行課堂導入環節的教學設計時,可以以閱讀為導火索,來充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的興趣,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一些科普性的閱讀情境,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學習“四舍五入”這一知識點的時候,在課程開始之前可以通過動畫的形式向學生展示一個小數學故事。具體的內容為: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與它的好朋友侯寶林相約,華羅庚想考一考侯寶林,于是就向侯寶林提出了一個問題,讓侯寶林幫自己去買一斤燒酒和一包油炸花生米,但是華羅庚只給了侯寶林四角四分錢,四角四分錢只能夠買一斤燒酒,另外一包花生米的錢從何而來呢?侯寶林經過思考他想到了四舍五入的辦法,就是每次打一兩燒酒,打十次這樣一斤燒酒就只花掉了四角錢,剩下的四分錢就可以用來買花生米了。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還讓學生對于題目中的四舍五入產生了興趣,接下來教師就可以系統地對于四舍五入的知識進行講解。
1.3用閱讀做催化劑,助推思考能力的形成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科普讀物能夠有效的激發小學生的閱讀與思考能力”。因此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也應該主動創設閱讀情境,利用閱讀作為催化劑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的習慣與能力。有效的閱讀實踐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技能,還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不僅僅要依靠課上的學習,更要利用好課下的閱讀實踐,可以通過網絡或者紙質的書籍來不斷地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并通過與家長或者教師的交流與溝通來提升自己的成就感。教師可以在某一個章節的學習結束后,引出一個拓展性的話題,讓學生通過在線的社交軟件,實現家校一體化閱讀,將閱讀延伸到課后,實現閱讀的系統化,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例如,在學習完“小數”這一章節的內容后,教師可以給學生提出一些課本上找不到答案的問題,像地球和月球之間的距離有多遠,我國的國土面積有多大,讓學生在課下利用網絡資源去尋找答案,并進行交流和溝通。學生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以及網絡資源的提示下去獲得問題的答案,并通過社交軟件進行在線的交流和溝通,來分享閱讀的有關知識,從而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 小結
學生在小學的學習過程中,不管哪一科的學習都離不開閱讀能力的培養,學生進行與學科相關聯的閱讀十分有必要。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更要加強學生的課外閱讀,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加強學生對于數學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邱鳳英.談培養小學生數學閱讀能力的有效策略[J].少男少女,2019,3(33):62-63.
[2] 游秀女.淺析小學生數學應用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J].新課程研究(中旬-單),2020(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