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開發與使用存在體系不完善、使用不規范、實施條件不具備等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堅持分級分類導向,建立和完善中高本銜接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體系,圍繞典型工作任務或職業活動開發課證融通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標準。瞄準標準化,開發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對標”加強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提供貫徹落實課程標準的條件保障;“對標”加強教師培訓和教研活動,提升教師執行課程標準的能力。
【關鍵詞】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典型工作任務;職業活動;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1)04-0065-04
【作者簡介】畢樹沙,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長沙,410005)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職業教育課程。
職業教育課程標準是為職業院校教與學提供詳細指導的文件,是職業院校教學實施的直接依據和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要素。課程標準的質量及其在課程教學中的貫徹落實程度直接影響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質量,必須注重發揮其在職業院校課程改革中的引領作用。
一、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開發與使用還存在比較突出的問題
(一)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體系不完善
一是“國標”開發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績,但標準數量不足,引領作用尚未充分發揮。2017年開始,教育部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組織70多位專家,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通過精心研制、修改完善和專家審議,研制了《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個課程標準。2020年年初,這5個課程標準經國家教材委員會學科專家委員會審議和復核,由教育部發布。但中職學校公共基礎必修課程中,還有政治、歷史、英語、藝術等課程標準尚未出臺;高職公共基礎課程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國家標準仍然缺位。與此同時,如何貫徹落實已發布的5個課程標準,以及如何開發專業課程的“省標”和“校標”,各地各校尚在探索階段。
二是“省標”建設進程緩慢。近幾年,江蘇、山東等少數省份發布了中等職業學校部分公共基礎課程標準、個別專業核心課程標準,但省級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體系尚未建立。隨著各地陸續發布區域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深入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越來越多的省份開啟了加快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建設的進程。比如,湖南明確要求中職、高職院校加強課程標準建設,遴選一批省級優質課程標準,并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和技能考核標準公開的同時,逐步推進課程標準公開。
三是“校標”大批量建設,但整體水平偏低。職業院校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要求在學校、專業、課程、教師、學生五個層面建立運行診改機制,其中課程層面的質量方針和目標是課程建設規劃診改和課程標準診改,有力推動了職業院校課程標準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當下其實絕大部分高職院校、大部分中職學校都開發了課程標準,但很多校級課程標準還不夠“標準”,集中表現為與職業教育作為類型教育的教學改革方向不適應。比如,專業課程標準教學內容與要求中的學科教學傾向仍然比較明顯,沒能很好地把握技能人才成長規律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標準化程度不高,考核標準尤其薄弱,既不明確也不具體,大都缺乏操作性。
(二)職業教育課程標準使用不規范
一方面,職業院校教師對課程標準的重要性普遍認識不夠,相當數量的教師不了解任教課程的標準。例如,《中等職業學校數學課程標準》等5門課程標準已發布大半年,但仍有一些教師對“國標”的要求不甚了解,完全沒見過或不知道教育部已發布本門課程標準的教師也個別存在。在職業院校轟轟烈烈的課程標準開發大潮中,少部分教師特別是新進青年教師參與度較低,對校級課程標準的開發過程及其在課程教學中的作用缺乏清晰的認識,不能深刻理解標準,為“校標”的有效使用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中“對標”不夠,造成課程標準與課程教學兩張皮。職業院校教師是課程開發的主體,他們要“用教材”教學,而不能簡單地“教教材”。但長期以來,很多職業院校教師認為上課就是“教教材”,把課程教學內容簡化為教材內容。這種刻板的觀念和行為導致的嚴重后果就是課程教學中“架空了”課程標準——把教材當成課程教學的唯一依據,把課程標準當成了擺設。比如,教師普遍反映“教材內容太多,課時不夠”,這其實就是典型的“唯教材論”。
(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實施條件不完備
總體來說,當前職業院校教學條件已經顯著提升,但整體水平與實際教學需求相比仍然不高,相當數量的中職學校以及一些高職院校(主要是民辦、行業和欠發達地區院校)基本辦學條件還處于達標邊緣。比如,中職生均圖書不少于30冊、高職生均圖書不低于60冊的基本辦學條件,很多學校至今都未達標,直接影響公共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的教學實施;隨著高職擴招,高職院校生均科研儀器設備數量增速放緩,一些地區出現下降。具體到課程來看,高職院校大部分課程教學條件具備但不完備,少部分課程難以“對標”開出,中職學校情況還要差一些,導致課程標準貫徹落實難。
二、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開發要基于行動導向
(一)堅持分級分類導向,建立和完善中高本銜接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體系
一是分級開發國、省、校課程標準。省級層面,職業院校可對接“國標”,根據本省、本校實際,按照“校標”不低于“省標”、“省標”不低于“國標”的標準開發省級課程標準、學校課程標準,貫徹落實教育部發布的課程標準,同時“省標”“校標”要對“國標”相關內容進行適當的具體化。比如,根據區域和學校人才培養需要選擇具體的限定選修課程,并設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勞動教育等教學安排;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文化特色以及本校專業特色、人才培養特色等積極開設選修課程。二是分類開發公共基礎課程、公共選修課程、專業核心課程、專業拓展課程標準。要深入研究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序化問題,進一步理順各門課程在課程體系中的性質與定位,為各類課程標準開發指明方向。所有中職公共基礎課程、高職思政課程都應有國家標準,具有省域特色的公共選修課和本省學校開設較多的專業核心課程都應有省級標準。三是銜接開發中、高、本層次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各級各類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開發要充分考慮技術技能人才的銜接培養,關鍵是明確職業教育不同學段課程要求的核心素養,以此服務不同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學歷提升、就業和職業發展等多種成長需求。此外,還應鼓勵高職院校通過國際合作,開發與國際先進標準接軌的國際化課程標準。
(二)圍繞典型工作任務或職業活動,開發課證融通的職業教育專業課程標準
國家大力推行1+X證書制度,要求職業院校專業課程與X證書融通,其目標是學生通過專業課程考核就應該能通過相應證書考試,反之,學生獲得某個證書考試就可以認定獲得相應課程學分。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找到職業教育課程教學和X證書考試共同的載體,那就是行動導向的教學,因而必須基于行動導向開發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基于行動導向的課程設計可圍繞典型工作任務或者職業活動展開,一般來說,前者適合偏向與物打交道的生產類專業,后者適合偏向與人打交道的服務類專業。以圍繞典型工作任務為例,職業教育課程標準開發應抓住三個關鍵:一是遴選典型工作任務。一般來說,一個職業崗位通常包括10~15個典型工作任務。遴選典型工作任務的關鍵在于識別,即從職業領域紛繁復雜的崗位工作中剖析、選取、序化出具有一定綜合性、能夠聚集多個相近技能點的工作任務。二是圍繞典型工作任務重構專業課程體系。職業院校對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按照能力遞進的理念,構建“公共課、專業基本能力課、崗位核心能力課、拓展課、頂崗實習”縱向分層遞進的課程體系。對于重構專業課程體系來說,要厘清不同典型任務之間內在的邏輯關系,從而明確課程之間的相互關系,如哪些為前置課程、哪些為后續課程。三是實現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化。典型工作任務本身并不適合直接作為課程教學內容,它只是教學內容確定的基礎。職業院校要使典型工作任務成為教學內容,不能直接遵循職業工作邏輯,而應遵循技能形成規律和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對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教學化處理。課程教學內容可按照較易訓練項目、復雜訓練項目、綜合訓練項目的層次橫向分級編排,每一級由若干教學模塊組成。具體來說,每個教學模塊的形成,要經過提取教學任務、制訂教學方案、設計教學情境、建設課程資源等過程。
(三)瞄準標準化,開發具有較強可操作性的職業教育課程標準
一是課程標準體例框架要統一。課程標準必須涵蓋課程性質與定位、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教學內容與要求、課程考核等內容,具體的體例框架可有不同,但具體到某個學校,各門課程標準的體例框架應統一。筆者認為,職業院校可按照“課程概要、課程定位、教學目標、課程設計、教學內容、教學實施、考核標準、其他(如引用的技術規范、有關問題說明)”等項目設計課程標準體例框架。二是典型工作任務教學化描述要具體明確。至少要明確職業情境、專業技能、教學目標三個關鍵要素,回答學生在“何種條件下”、通過“何種操作”、掌握“何種技能”的問題。比如某課程標準中“熟悉數控機床上坐標系相關規則,掌握在數控機床上確定坐標系的方法”的描述就不夠具體明確,可修改為“能在數控機床上建立笛卡爾坐標概念,并能在不同情境中用右手定則對刀具、工件正確定位”。三是“國標”“省標”“校標”應更為具體化。比如,對于教學實施和考核來說,“國標”“省標”提供指導性的教學實施建議、考核建議,“校標”要明確具體要求,弱化教師實施教學和考核的隨意性,強化課程標準的規范性。
三、課程標準必須貫徹到課程教學行動中
(一)“對標”加強課程教學資源建設,提供貫徹落實課程標準的條件保障
職業院校要配齊語音室、計算機室、多媒體教室、理化實驗室以及音體美專用場館,提供不低于教育部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指標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和圖書,保障公共基礎課程教學;深化校企合作,采取校企共建校內、校外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等方式,引進企業力量,共同提供典型的前沿技術、工藝教學急需的先進設施設備,保障專業課(實習實訓)教學。各省份要加快出臺《職業院校教材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加強教材建設與管理,確保國家統編的中職思想政治、語文、歷史課教材,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其他意識形態屬性較強的教材,涉及國家主權、安全、民族、宗教等內容的教材進課堂。與此同時,加強省級規劃教材建設,引導職業院校開發校本特色教材,積極開發工作手冊式、活頁式教材及線上配套教學資源,打造適應行動導向課程教學需求的立體化課程資源。
(二)“對標”加強教師培訓力度,提升教師執行課程標準的能力
各地要在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升計劃中單列課程標準開發與使用的專項培訓項目,提升教師對任教課程標準的認識水平以及教學行動的基本把控能力。職業院校要組織以課程標準開發與使用為主題的校本培訓,可采取按課程團隊分組教學、任務式培訓的方式,發揮教師主體作用,在培訓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優化課程標準,形成對標教學的框架性方案。省級和地市級教研機構要圍繞課程標準組織教研活動,指導教師準確把握課程教學要求,做好教學設計,規范編寫教案,開發和使用立體化教學資源,推動課程教學改革。
(三)“對標”加強課程教學評價,提高教師執行課程標準的主動性
省級教育行政部門采取不定期的方式,市級教育行政部門采取定期的方式,每學年對職業院校的課程標準、授課計劃、課堂教學質量等進行視導,指導區域內中等職業學校開齊國家規定的公共基礎課,開足規定學時。各地的學生學業水平測試工作要與貫徹落實“國標”統籌推進,比如,江蘇開展的中職學生學業水平考試、湖南開展的中職公共課普測等工作,要“對標”組織開展。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可組織開發或遴選認定一批省級優秀課程標準,以此保證省域內職業教育課程標準的整體水平,并引導職業院校根據本校實際開發更高標準的校級課程標準。職業院校要對課程標準和教學計劃執行情況、課程設計與課程實施質量、課程資源建設狀態、課程實習實訓條件保障情況等進行常規檢查,并建立獎懲機制,細化獎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