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嵬
(沈陽師范大學 美術與設計學院,遼寧 沈陽110000)
伴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良好發展,高校美術教育也取得了輝煌成效,并緊跟社會和時代步伐不斷地深化教育改革,以培養出更多優秀的美術專業人才。在這樣的狀況之下,色彩課程作為高校美術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也應該緊跟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步伐進行教學改革,以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美術教育的需求,確保色彩基礎課程教學的先進性、實效性。因此,對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進行教學改革,是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內在要求。
如今,人們的審美水平和審美標準不斷提升,這給新時期的繪畫藝術創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創作者繪畫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繪畫藝術創作的質量和水平,而色彩是繪畫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元素,創作者用色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響著繪畫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在高校美術教育中,加強對學生用色能力的培養尤為必要,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的教學也至關重要。
色彩作為繪畫藝術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一直以來,色彩都是美術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色彩基礎課程教學在美術教育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伴隨著高校美術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學生學習繪畫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美術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
現階段,部分高校在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存在著重技輕藝的現象,過于注重技法教學而忽略了對于學生藝術情感的培養,使得學生雖然能夠掌握一定的用色技巧,但是缺乏對于色彩的認識能力和感受能力,不能較好地表達內心的感受。部分教師在色彩基礎課程教學的初級階段就過于注重技法教學,強調對于色彩相關技法的訓練,不能引導學生感知色彩的變化,從而不利于其辨色能力和藝術情感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大量的練習下容易逐漸滋生倦怠情緒,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學生色彩基礎參差不齊,給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也是其存在的問題之一。學生色彩基礎參差不齊,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學生對于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參加一些校外的繪畫培訓班,經過校外繪畫培訓和校內的美術教育逐漸夯實了自身的繪畫基礎,色彩基礎較為扎實;而部分學生只是接受了小學、中學的美術教育,繪畫基礎相對較為薄弱。因此,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伴隨著高校繪畫課程教學的逐漸深入,有著不同基礎的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對于繪畫類色彩基礎教學而言也是如此,一味地照著書本進行臨摹的教學模式雖然存在著一定的優越性,但忽視了學生色彩基礎的差異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在當前的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寫實色彩訓練依然是常用的教學方式,“再現”的表現形式也仍然是色彩基礎課程教學的重點。然而這樣的教學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新時期美術教育的需要,不利于對于學生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容易造成學生色彩運用能力的不足,使教學效果差強人意。
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主要是在傳授學生繪畫色彩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于色彩的感知能力,進而使學生在長期的繪畫練習中逐漸形成用色能力。因此,教師要在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加大對于學生色彩感知能力和藝術情感的培養力度,循序漸進地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專業功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師可以按照從易到難的原則,以提高學生的辨色能力為出發點,學生多進行色彩調配的練習,從而對于不同色彩搭配所產生的視覺效果以及心理效應具有更加清晰的了解和認識,同時對明度、純度等變化下的色相有更加深入的認知,進而提升學生的色彩感知能力,為其今后的繪畫藝術學習奠定一定的基礎。
另外,不同色彩給人的感受是不相同的,其所表達的情感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在高校繪畫類基礎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還要注重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真情實感融入色彩的表達,使其在繪畫藝術創作中可以將自身的真摯情感通過色彩語言的表達和運用淋漓盡致地傳遞和展現出來,進而賦予作品以生命力,使作品能更好地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
在新時期的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根據學生的基礎和用色能力開展有針對性的色彩基礎課程教學。教師可以引入分層式課程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繪畫基礎和用色能力將其劃分為不同層次的小組,并制訂與其相適應的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使不同層次小組的學生通過循序漸進的色彩基礎課程教學都能有所收獲,提高自身對于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色彩運用技巧。另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會極大地限制對學生個性的培養,不利于其創造力的發揮。因此,教師還要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在引入分層式課堂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個性化培養,引導學生逐漸形成強烈的個人風格。個性化培養對于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盡可能地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較深入的了解,并善于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創造潛能,進而在日常的教學中有目的性地指導和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身的色彩表現方法,使其逐漸形成個人化的色彩風格,進而能夠在用色方面更加別具一格。縱觀眾多優秀的繪畫藝術作品,其都具有獨特的藝術特色,在構圖、用色等方面都具有藝術家自身的鮮明特點。
教學方式的調整和創新是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在新時期的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打破單一的模仿和照搬的教學方式,注重教學方式的多樣性和創新性,通過教學方式的調整和創新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單純地要求學生“畫得像”,過于強調“再現”,忽略了學生對于色彩的感受、理解和體會,不利于對學術創造性思維培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和表現力。色彩是繪畫藝術創作的重要元素,也是主要的藝術表現形式,教師要通過靈活運用教學方式,使學生對于色彩的原理、色彩的表現形式、色彩的應用規律等產生更為清晰的認知,以培養學生的色彩形象思維和再現思維。同時,還要遵循“再現到表現”的色彩發展規律,加強對于學生色彩表現思維的培養和鍛煉,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隨著社會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和文化教育背景會有極大的差異,從而導致大學生形成的審美觀會有所不同。當代大學生在審美觀上的缺陷相對突出,在隨大流的時代潮流中缺少自我思想的重建和自主思考,從而缺少個性化的審美觀。因此,要想有效培養和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觀,大學美術教師在進行美術教育時要合理分配公共審美和個性審美,同時在兩種審美相互作用的條件下促進大學生審美觀的良性發展。當前,網絡的快速發展對大學生的審美觀產生極大的影響,而網絡背景下的審美呈現多樣化的趨勢,因此,大學美術教育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大學生形成正能量的個性審美,同時在提升大學生審美觀的過程中要適時進行干預,避免學生在建立審美觀上形成偏差。在大學美術教育的過程中,大學美術教師要積極引入經典美術作品的欣賞和講解,從而有效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審美觀。
在新時期的高校繪畫類色彩基礎課程教學中,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以解放學生的天性為重要導向對色彩基礎課程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在提升教學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同時,促進學生色彩感知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為其繪畫藝術創作以及今后的繪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