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職英語課不能滿足學生學習英語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要,高職ESP課程的開設是英語教學發展的方向。本文根據ESP 課程內涵,分析高職ESP教學的現狀,以實際運用為導向,在ESP課程設置、教材、教學方法、師資等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提高高職英語 ESP 課程教學質量,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英語;ESP;復合型人才
【作者簡介】龍炳文,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我國對外開放交流領域的擴大,社會對專業能力和英語表達能力都很優秀的高職畢業生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為了適應國內外形勢的發展,高職院校應加大英語教學改革力度,把教學重點放在專業能力的培養和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上來,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基于《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提出的“在加強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實際使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在高職英語教學改革中,我們強調以應用為導向,培養學生的職業交際能力。目前,國內外流行的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或目的相關的,以學習需求及目標需求為基礎的 ESP教學,其實用性與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改革目標一致,可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畢業后工作崗位的需求。所以,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嘗試 ESP教學,以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滿足社會對高職人才素質的期待。
一、高職院校開設ESP課程的必要性
社會在不斷發展和進步,用人單位對人才的要求也不斷地發生變化,面試時看專業成績、英語等級證書,還要回答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問題(必要時用英語回答)。ESP即專門用途英語,指與某種特定職業或學科相關的英語。它把英語學習與學業、就業、職業等聯系在一起,把專業詞匯術語和英語教學結合起來,突出英語教學的實用性、針對性、專業性,與高職培養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的目標保持一致。我們從英語教學專家那里找到了強大的理論依據。Hutchinson& Waters(1987)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應該被看作一種途徑,而不是產品。它不是一種特殊的語言或特殊的教學方法,它也不包括特殊的教學材料······它只是一種語言教學形式,在這種教學方式下,所有教學內容及方法都是基于學習者的學習目的開展的。”因此,在高職院校開設ESP課程很及時,很有必要。
二、高職ESP課程教學現狀
社會在發展,人類在進步,高職英語教學也在改革之中,以滿足學生的自身學習需求和未來就業需求。就學生來說,興趣是最重要的,于是選修課成為當下學生樂此不疲的事情,他們依據自己的興趣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為了畢業后順利就業,他們要選修一些與專業相關的、有利于提升專業能力和交際能力的課程。于是,ESP課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全國各高職院校。由于沒有統一的大綱、教材和教學方法,師資水平參差不齊,ESP課程教學效果良莠不齊,問題不少,現狀不容樂觀。
1.教的現狀。課程設置定位不明。我們知道ESP 課程有很多優勢,它他不僅與學生的專業學習相輔相成 ,使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得到培養,而且與學生就業掛鉤,所以深受學生的歡迎。不過目前的高職ESP課程設置不夠清晰,與專業結合度不高,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另外, 院校對其重視不夠,經費投入不多,多數院校沒有專門的 ESP教學組織機構,相關專業活動很少展開。ESP課程教學課時數不足,大多數院校由任課教師自己決定,并且作為選修課或考查課程開設,考評機制隨意,難以保證ESP教學質量。
教學手段和方法過時,缺乏創新意識。高職教育特別強調理論聯系實際,提倡教學做一體化,教室—實驗實訓室—車間一條龍教學,讓學生從理論到實踐一目了然,突出與專業崗位需求相關的實踐技能,實踐教學簡單明了。但在ESP教學中,許多英語教師備課不充分,課堂設計不到位,缺少專業知識和資料作支撐,照本宣科,對號入座。課堂教學以講授法和語法翻譯法為主,只重視學生對詞匯、語法和句子翻譯的學習,語言輸入多而輸出不夠,學生沒有機會和場合利用語言、練習語言和實踐語言,或者說在實踐練習方面做得不到位,忽視了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和實踐技能的培養。
課程師資力量薄弱。高職英語教學逐漸走向ESP教學,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和實踐技能,大方向是對的。在教學上,承擔ESP課程的教師來自兩個方面:英語較好的專業課教師和現有的英語教師。這樣的安排有利有弊:一方面,專業課教師英語語言交際能力較差,語言教學經驗不足,授課時偏重專業知識,專業術語多,教學難度大,學生不易接受,學習積極性難以發揮,要培養學生的語言學習能力、語言學習策略和交際技能有一定的困難。另一方面,英語教師承擔ESP課程教學,他們缺少相關專業知識來支撐。在ESP教學中,雖然他們的語音、語調、教學方法受到學生歡迎,但因缺少專業知識使他們在理解專業知識、專業術語時有諸多困難,講授中難免出錯,有時會弄出笑話。
2.學的現狀。高職學生英語基礎較差。在ESP學習方面,大多數學生能力有限,主動學習精神不佳,只是被動接受,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大多數院校把ESP定位為選修課,課時不足,一般為30個學時,2個學分。學生重視程度不夠,教學效率一般。在教學中,教師教授ESP課程偏重專業理論知識的灌輸,專業詞匯和術語多,學生記憶難度大。對于基礎較差的高職生來說,他們最怕的就是對專業詞匯術語、專業文章的理解。學生對ESP課程學習有畏難情緒,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疲于應付,考試過關是他們的理想。
高職學生學習英語帶有一定的功利性,有時候急功近利,以通過考試為目的。無論是課堂教學中還是在課外,大部分學生自我控制力不強,容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從外部環境來說,高職學生有一半左右來自職高,英語基礎沒有打好,學習習慣欠佳,學習效果不盡人意。從內部環境來說,學生怕丟面子,缺乏自信心,焦慮感重,學習比較被動。他們學習的目的只希望通過大學A級、四級或六級考試。對ESP課程學習認識不足,花時間少,又受到不良的教學方式和學習習慣的影響。于是,雖然他們刻苦努力學習,課內與老師配合,但效果并不很明顯,對自己學習能力產生懷疑,認為自己的不是學習英語的料,心理負擔加重,繼而對ESP學習缺乏熱情和興趣,動機逐漸減弱。
三、ESP課程教學的改進措施
ESP課程作為高職英語教學的延伸和提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任務艱巨。從上述分析我們看到,教和學的狀況均不佳,問題出在哪兒?我認為該課程缺的是頂層設計。對教師來說,單槍匹馬完成不了這么艱巨的任務,因為 ESP 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院校領導掛帥,協調各院系和任課教師一起討論課程設置、大綱制訂、教材選編、教學組織、過程監控和測評等一套完整的方案,以適用于各專業。基于對以上教學現狀的分析,筆者認為優化ESP 教學過程中應考慮以下幾點:
1.合理設置 ESP 課程。在學生英語學習存在差異的情況下,我們要分期分批實施ESP教學。筆者認為,第一學期開設基礎英語課程,分普高學生和職高生兩個層次,48學時,目的是強化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參加每年12月的應用英語等級考試。從第二學期開始進入ESP教學。學校可以開設各類 ESP 課程供學生選擇,以利于他們提高綜合素質,讓那些英語基礎較弱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了統一大綱的具體指導,各專業的ESP課程有章可循,課程設置趨于合理。我院各專業均開設 ESP課程,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課程,語言交際能力和專業英語實踐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任務教學法”是目前ESP教學的主要方法,該教學法把語言能力目標和工作能力目標緊密聯系起來,使語言知識學習與語言運用有機結合在一起,每一項任務都是一個整體計劃。這一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專業的特點,與某種職業活動聯系起來,突出重點,有意識地部置“任務”,為訓練相關的技能服務。任務完成之后,學生能夠獲得一種滿足感,喜悅之情油然而生。這樣反復完成幾個任務后,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就會大大提高。ESP學習使學生樂在其中,不知不覺中語言學習意識越來越強,學會了鍛煉用英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在 ESP 教學中,“任務教學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3.精心編寫和優化 ESP 教材內容。ESP 教材的編寫要以學生為中心,以職業活動所需的任務要求為內容,采用任務模塊編寫思路。每個任務模塊是教材的有效組成部分,本身是相對完整的、獨立的。教材內容選擇要有明確的能力體系和知識體系,內容與學生專業相關,能力目標訓練要體現職業特點。設計的教學方案和課時安排切實可行。利用需求分析原理對授課學生進行需求分析,盡量選擇教材內容,理論知識夠用即可,不能偏深偏難。內容要新穎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易于實踐練習。課程結束后,學生學到了與專業相關的英語(尤其是專業術語),通過操練和實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到語言實踐技能。
4.建設一支優良的ESP 教師隊伍。ESP課程對任課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即精通語言和專業。怎樣才能培養出合格的ESP 教師呢?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可以借鑒:首先,打破現有教研室結構。如今基礎英語教師需求越來越少,應做好教師分流工作,讓年輕的學習能力強的英語教師進入專業課教師教研室,擔任ESP課程教學,隨時隨地向專業課教師討教學習。其次,根據學校的規劃和師資需求,選派英語教師到其他高校相關專業進修,回來后擔任ESP課程教學。再次,選派專業課能力強的年輕教師出國進修語言,加強英語交際能力訓練。第四,在校內經常開展教研活動,鼓勵英語教師跨專業聽課或專業課教師聽英語課,相互學習,取長補短。另外,由于英語教師擔任ESP課程的教學是跨專業的,任務艱巨,學院要關心ESP課程教師,在職稱評定、年度考核、評優評獎方面向這些教師傾斜。
四、結語
ESP課程教學是未來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的主流,肩負著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任。目前的ESP課程教學現狀,令人擔憂,教與學都不容樂觀。ESP課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從宏觀來說,作為高職英語的一門必修課程,是高職院校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部分;從微觀來說,這門課程涉及英語語言的應用能力,與就業緊密相連。為此,筆者提出了一些改進措施,希望高職院校領導重視這門課的建設,人力物力大力支持;任課教師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不斷提高,改進教學方法。總之,只要各高職院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結合本校的實際在課程設置、教學方法選用、教學內容取舍、教師隊伍培養等方面實實在在地為學生著想,我們ESP教學便能走上一條欣欣向榮的陽光之路。
參考文獻:
[1]Hutchinson T, Waters A.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徐學敏.智能云教學在高職英語中的應用研究[J].連云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02):84-88.
[3]凌來芳.基于微課程的高職英語拓展課程資源建設[J].高等職業教育(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16,25(1):77-80.
[4]李炎芳.高職英語教學中ESP教學模式的應用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9,3(20):93-94.
[5]江寧.高職ESP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4(上):155-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