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逸
摘 要:隨著國家對新課改和素質教育的大力推進,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逐漸凸顯出其不足,教學觀念的轉變勢在必行。高中階段學生課業繁重,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枯燥乏味,進而影響學生學習積極性,造成學習效率不高的普遍現象。新課改條件下的歷史課堂教學從根本上改變教學觀念,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旨,著重對學生興趣和心理健康的關注。本文主要針對傳統高中歷史教學的弊端和新課改下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展開進一步探討。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轉變
高中歷史的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掌握豐富的人文知識,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還能夠通過各種生動鮮活的歷史典故,培養為人處世的經典智慧。可以說高中歷史民族底蘊和文化涵養的深刻體現,如何通過歷史教學,培養學生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是新課改下對高中歷史教學的重要目標。現階段的傳統教學還是采用“填鴨式”“灌輸法”的教學,照本宣書并不能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很大的提升,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如何做到“以人為本”,將教學主體的地位還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落實新課改的教學要求,是我們需要考慮的核心問題,因此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改變勢在必行。
一、傳統高中歷史教學存在的弊端
在課改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教學已經不僅僅是側重于學生理論知識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經歷過初中階段的學習之后,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基礎知識,所以高中生可以嘗試通過所掌握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從而提升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反觀高中歷史教學現狀,由于傳統教學觀念存在的一些誤區使高中歷史教學已經不適配高中歷史新課標的要求。具體表現如下:
1.傳統教學模式限制了學生積極性。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下,傳統教學模式主要通過教師單項的知識傳輸來培養學生,整個教學節奏是教師為中心,由此產生了“填鴨式”教學法。在這種方法的培養下,學生的關注點往往是一些零散的理論知識點,通過死記硬背的方式刻印在腦子里,實際很難去建立知識間的聯系,形成完整的理論框架。如此一來,學生進行靈活的知識運用更是無從談起。長此以往學生會喪失對課程的興趣,完全被動接受相關課程知識,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除了“填鴨式”教育,傳統高中歷史教學中常用的另一種模式“論證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這種教學方式是教師依托于課本的理論知識進行總結分析,學生只需要記憶教師總結的內容,而無須加入自己的思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完全是由教師單方面輸出,對于知識的擴展完全取決于教師的個人水平,學生在其中只是被動參與,很難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這與新課改背景下“以人為本”的思想是背道而馳的,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學效率自然也難以提升。
2.傳統教學模式忽略學生情感培養。高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相對成熟的思想,此時正是建立正面價值觀的關鍵時期。新課改講求的“以人為本”不僅僅是指教學中關注學生對知識學習的情況,還有學生精神層面的收獲。高中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大量的人物和事件,而這背后存在著許多先人留下的寶貴財富,如何將其傳達給學生才是高中歷史教學的目的所在。但現在的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往往只關注于知識的傳授,而沒有對學生的情感進行培養,學生在對知識死記硬背的過程中逐漸喪失對歷史課程的興趣,最終造成整體教學水平無法提升。
3.傳統教學模式缺乏知識體系構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依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需要具備歷史知識體系,能夠自主對所學知識進行比較和總結。因為歷史課程的特性,其具備時空觀的概念,通過促進學生建立知識體系學生能夠將一個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既方便記憶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理清知識脈絡,并最終能夠方便地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學生在構建歷史知識體系時還能夠鍛煉自身的思考能力,將學習的重點從對知識點的記憶上升到學習思維能力的培養上。但在傳統的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往往是以灌輸知識點為主,并沒有引導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的意識和概念。這就會造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看到的都是被割裂的知識點,難以識別歷史的全貌,最終也就無法被激發出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
1.改變教學主體,促進學生主動參與。鑒于傳統教學的課前和課中都是以教師為主,教師備課和講授主要取決于教師的個人能力和知識水平,學生并不能主動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來,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沒有真正理解教師所講授的知識無從知曉。在課后的知識鞏固過程中,學生也僅僅是根據記憶對知識點進行強化,并沒有被引導通過理清知識脈絡的方法進行學習,對歷史人物及事件背后的思想和情感更是無從了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也需要發生轉變,教師應該由主導者向引導者進行轉變,將更多的發揮空間交給學生,真正實現以人為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是起到幫助學生指引方向,答疑解惑的作用,讓學生敢于也樂于將所發現的困惑提出來,尊重學生作為一個獨特個體客觀存在。通過這種轉變,學生會發現教師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和自己進行平等的交流,這樣也利于學生將所思所想表達出來,從而樹立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生的學習也將從死記硬背轉變成探索和總結的過程,這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質量的提升將有著較大的幫助。
2.改變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在新課改的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需要以學生為本。課堂上教師需要引導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傳統高中歷史教學方式往往比較沉悶,教師甚至會通過“照本宣科”的方式進行知識的單向傳輸,這樣非常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形成思維的惰性,將學習定義為死記硬背,而不是理解記憶。對此,高中歷史教師可以通過改變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參與。
在教學方式上,除了采用原有的講授方式之外,教師可以嘗試組織一些游戲或是活動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比如可以組織歷史情景劇,讓學生模擬歷史人物體會歷史事件發生時的情境,這樣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共情能力,促進學生理解人物及事件背后的情感和內涵。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也會帶著自己的思考去重新審視所學到的知識,這對于挖掘學生的潛能,拓展學生的視野也有著積極的幫助,最終能夠幫助學生建立自主學習的習慣。
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歷史學習已經不僅僅是單純的讓學生記憶知識點,而是讓學生通過歷史學習提升認知,開闊視野,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教學方法上的轉變對于學生而言意義重大,選擇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可以形成開放式和探究式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真正能夠融入到課堂中來,保障課堂教學水平的穩步上升。
3.改變課程內容,注重學生深度學習。傳統高中歷史課程的教學內容多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等知識點為主,整體是以時間的順序進行推進。傳統教學內容的側重點是為學生展現出連續的、完整的歷史發展進程,這個出發點是好的,它可以使學生能夠對歷史的發展有著較為全面的了解。但是傳統歷史的內容由于牽涉的知識點太多,這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心生恐懼,對歷史知識的理解無法做到深層次的程度。
對此,需要對高中歷史的授課內容進行一定的調整,在新課標的要求下高中歷史教學內容不再僅僅局限于時間上的連續性和體系上的系統性,而是側重于對于一些專題知識的深度學習,同時也打開了歷史學習的維度,讓學生能夠了解到知識的多樣性。
目前,高中歷史的學習內容已經有了十分清晰的學習脈絡,在必修模塊中涉及政治文明、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演變三個大的方向,在三大方向的基礎上對于一些比較典型的歷史事件進行專題劃分,要求學生進行重點學習。對于有一定影響的歷史事件則設置為選修內容,教師和學生可以依據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及學習。這種課程內容的轉變讓學生能夠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給了學生自主發展的空間,讓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對知識點有了主次之分。學生對于重點的知識內容可以進行系統學習,可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對于相對次要知識點進行了解,可以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多元化的學習,從而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4.加強課程聯合,實現學生知識互通。高中歷史課程并非是孤立的,而是可以和其他課程形成良好的互動,讓學生通過課程間的聯系增加知識互通,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發散思維,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
高中歷史的內容已經較為廣泛,比如涉及歷史唯物主義等等政治課程的知識點,著名的文學人物及作品等語文課程的知識點,推動社會進步的重大科學發現的物理課程知識點等等,將政治、語文、物理等學科的知識與歷史知識點進行結合,可以讓學生加深記憶。此外,課程間加強聯系后可以讓學生能夠真正體會到知識的實際應用,從而增加其成就感,促進學生發揮主觀能動力,實現所學知識的融會貫通。
歷史課程的學習相對而言較為枯燥和刻板,如果單純地講授歷史知識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沉悶,但課程間的結合就可以改變這一現象。比如在向學生介紹“謚號”這一歷史名詞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聯想不同歷史人物其謚號的差別,發現其中的規律,另外從語文角度出發去分析謚號用詞的含義,結合歷史人物的鮮明特點來判斷謚號的內涵,這樣可以極大地增加歷史知識的趣味性,同時也能夠增加學生詞匯量的積累。
綜上所述,傳統的歷史教學理念雖然在過去培養學生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其已經不能滿足當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高中歷史的教學理念的轉變已經成為十分迫切。這一理念的轉變對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將教學內容從單純知識點的傳授上升到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責任感的建立,綜合素質的提升上。這不僅關系到學生個人的成長,更是對國家崛起與民族振興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羅紅梅.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學周刊,2019(33).
[2]左慶云.新課程下高中歷史教學理念的轉變[J].課程教育研究,2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