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芬
摘 要:農村居民的職業培訓需求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供給的主要因素,也是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能動因素。以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H鎮農村居民技能需求情況為個案開展調研,分析該鎮職業培訓的開展現狀及農戶技能需求特征,結合該鎮農村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制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因素,最后提出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建議,以提升農村職業教育服務水平,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發展。
關鍵詞:農村居民;職業教育;技能需求;影響因素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在我國農村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農村勞動力的流動性也比以往明顯增強。分流后的農村勞動力由于工作崗位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對職業教育的技能需求也存在很大差異[1]。農村職業教育需求可分為社會和個體需求兩類,社會需求是為滿足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由政府等部門根據當地經濟發展規劃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總目標和任務;個體需求則是農村居民從自身需求出發,為實現個人的生存發展產生的知識、技能學習需求。個體需求既帶有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時代特征,又具有個體差異和區域特色,是影響農村職業教育發展不可忽視的因素。基于此,本文以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H鎮(以下簡稱H鎮)農戶技能需求情況為個案開展調研,分析該鎮農村職業培訓的開展現狀和農戶職業技能需求情況,結合該鎮農村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農戶技能需求特征,對影響農村居民職業教育需求的因素進行探討,提出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幾點建議。
一、H鎮農村居民職業培訓開展情況
農戶的個體需求與區域經濟產業發展需求是決定農村職業教育服務供給的主要因素。本研究在了解H鎮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調研獲取農戶的個體技能培訓需求和政府部門職業培訓開展情況等基本信息,以分析該鎮政府部門的職業培訓供給是否滿足農戶技能培訓需求。
(一)H鎮產業發展情況
H鎮位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中北部,全鎮行政區域面積200平方千米,2018年,該鎮轄11個行政村,87個自然村,全鎮實有耕地36 733畝。鄉村經濟發展、農戶實現脫貧致富主要依靠鄉村產業。近年來,該鎮以增加農戶收入為主旨,以特色產業培植為重點,立足市場和鎮情,根據區位優勢培植五大產業。(1)綠色產業。該鎮立足市場,依靠龍頭企業和實型協會來發展綠色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化的發展。(2)經濟林果產業。在多年的產業發展中,該鎮形成了以青棗為核心,帶動品質優良的橙子、芒果和葡萄等熱帶林果種植的經濟林果產業。(3)畜牧業。該鎮引導農戶改革傳統飼養方式,并對產、供、銷三個環節進行了引導和管理。(4)非公經濟。該鎮圍繞產業建設、農產品加工等項目,抓好招商引資工作。(5)勞務經濟。該鎮注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工作,抓好勞務輸出人員培訓工作,建立健全勞動輸出工作機制。
(二)職業培訓開展類型
H鎮職業培訓涵蓋了基本種類,但非農技能培訓少。據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農科站及該鎮村委會、基層黨支部介紹,該鎮職業教育培訓類型有針對農村務農居民開展的農業技能培訓和非農技能培訓、針對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培訓和通用語言培訓三類。(1)針對農村務農居民開展的農業技能培訓和非農技能培訓。農業技能培訓有根據本地種植業開展的技術培訓,如栽培、管理、土壤改良、施肥、病蟲害診斷防治和產品儲存加工培訓;養殖業有開展繁育、防病防疫等培訓。非農技能有烹飪、護理、理發、電工電焊和砌墻粉刷等培訓。(2)關于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就業培訓。根據勞動力轉移的類型——離土不離鄉的就地轉移、季節性轉移、跨地域流動轉移三類,可分為技能培訓和引導性培訓兩類。技能性培訓是對所從事崗位需要的知識、技能的培訓;引導性培訓是針對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如何尋找就業崗位等知識開展的培訓。(3)通用語言培訓主要是為了促進居民之間的溝通交流。該鎮居住著傈僳族、彝族、傣族、苗族等多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三)職業培訓供給主體分析
從農村職業教育供給行為主體劃分,H鎮職業培訓的供給主體有政府相關部門、職業學校及民間組織三方。(1)政府行為有以縣農業局、農廣校和工會等部門提供的農業技術推廣為主的職業培訓。政府作為組織者負責組織、協調各部門開展培訓,還負責購買第三方培訓服務及遴選第三方培訓機構開展技能培訓。政府組織的培訓(開班)次數相對另兩種培訓而言占據主體地位。(2)學校行為主要是縣級職教中心根據政府文件規定的服務區域經濟職責而開展的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此類培訓次數所占比例極小,一年僅有三四次;此外就是夜校開展的培訓。(3)民間培訓分為傳統的民間學徒制培訓和鄉鎮用人單位開展的崗前培訓。傳統的學徒制培訓是居民學習一門技藝的首選方式,崗前培訓是企業行業根據職業崗位需求對勞動者開展的就業所需技能培訓。
(四)職業培訓開展方式
H鎮農村居民職業培訓有政府部門開展調查摸底統計和村民自己提出需求技能上報兩種形式,并以政府部門開展的自上而下的培訓方式為主。一是縣級政府部門開展的摸底調查。縣級政府部門根據上級下達的職業技能培訓幫扶目標和總任務,派遣相關人員下鄉摸底調查居民的培訓需求,主要是和村級干部對接。村小組統計居民的職業培訓需求等信息并上報,政府部門根據當地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培訓技能內容,由村干部宣傳培訓消息,吸引有意向者報名,然后政府根據報名人數開展相應班次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村委會及村支部等負責本村的扶貧工作,重點關注本村的貧困家庭,為其提供培訓教育、實現精準扶貧。二是村民向村委會反映農業技能和非農技能兩方面的個體需求。村委會作為村級單位負責收集和整理技能需求情況等信息,然后將信息反映給縣級政府部門;政府部門組織農廣校、農科站及職業學校,或者購買第三方服務、委托第三方機構等部門開展培訓。一般而言,農戶提出的培訓技能需求較少,主要以政府部門開展摸底調查、整合上級培訓任務分配的數量指標開展技能培訓為主。
二、H鎮農村居民職業教育需求分析
農戶的職業教育需求是政府部門開展職業培訓主要考慮的因素。以H鎮為個案,分析農村居民的技能需求特征可為政府相關部門發展農村職業教育提供參考依據,實現政府部門職業培訓供給與農戶職業技能需求的精準對接。
(一)H鎮農村居民職業培訓意愿特征
在職業培訓需求上,一是該鎮居民的顯性職業教育需求小,潛在非農技能培訓需求有待激發。居民的培訓開展主要以接受政府相關部門組織的技能培訓為主,主動提出技能需求培訓的意識不強。雖然有85%的農戶表示愿意學習一門新技能,但由于受到文化知識視野的局限,很難想到除生產種植和養殖產業以外的技能。二是青年群體參與職業培訓的意愿較強,相對于中老年農戶而言參與積極性較高;黨員同志積極響應政府部門開展的技能培訓,接受職業技能培訓的意愿高于普通群眾。三是在參與技能培訓的意愿上,男女農戶之間不存在顯著差別。總體而言,該鎮居民除了在種養殖農業方面存在顯性技能培訓需求外,還存在大量潛在的非農技能需求,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予以引導激發,發揮農村職業教育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
(二)H鎮農村居民職業培訓需求特征
1.在培訓費用方面,居民多傾向于參加免費的技能培訓。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屬于公益性培訓,對農村居民都是免費的,而且還給予參與培訓居民一定的勞務補貼費;同時,培訓中有專門針對農村貧困戶開展的精準扶貧培訓。對于繳費參與培訓的問題,少數農戶表示能接受繳納一定培訓費用。此外,想學一技之長謀生的農戶大多是參加民間師徒培訓,而絕大多數居民因經濟條件及視野的局限多安于現狀,未意識到對自身進行人力資源投資從而提升整體技能水平。
2.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相對于理論培訓而言,農戶更傾向于勞動現場如田地里的實踐指導培訓。在具體的培訓方式上,居民依托網絡平臺開展的在線培訓少,對于有一定文化基礎的農戶而言,解決問題更多地是自己通過手機網絡查找。此外,有些村落也通過廣播站等形式開展相關培訓。參加過理論培訓的居民表示,培訓者講授的部分內容根本不適用于本地特殊情況,還有人認為講授的內容與自己所知不符合。這表明,培訓內容與培訓方式要聯系實際,與農戶已有知識背景相符合。
3.在培訓地點的選擇上,居民多選擇就近培訓。培訓地點根據情況分為縣、鎮、村級培訓,培訓喜好依次為本村勞動現場、鎮上和縣城。多數居民選擇本村作為培訓地點是基于參加方便、不會耽誤務農時間且易于與參加人員溝通。但相比之下,青年居民更愿意去縣城參加技能培訓,認為縣城的培訓效果好、內容更有吸引力、培訓方式更符合自己。居民對勞動工作現場實踐指導類培訓的認可度高,認為培訓氛圍好,說明培訓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培訓地點的選擇。
4.在培訓時間的喜好方面,居民多數選擇在農閑時間。由于留守農村居民多數以農業收入作為唯一經濟來源,不想耽誤務農時間參加培訓,因此,多數居民希望在晚上、雨天或種養殖季節性需要時開展培訓。這對培訓時間的組織以及培訓教師的時間安排提出了要求,需要均衡兩者的時間開展培訓。在剩余勞動力轉移方面,這些外出務工人員會選擇在外出務工前臨時參加培訓,或者政府部門根據行業企業招工時間,提前開展培訓。
(三)H鎮農村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1.組織開展培訓不系統。參加過技能培訓的農戶認為開展的職業培訓不系統、零散,學不到技能;少數農戶雖未參加過技能培訓卻有參加培訓意愿,但沒有定期、專門的培訓以及專門提供培訓的機構組織。由政府組織相關部門開展的培訓大多在縣市,在村鎮上開展的培訓次數一年大概有七到八次。由于政府組織的培訓比較零散且具有間歇性,農戶對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認可度不高,且農戶對農村職業教育的作用、價值認識不深。由于信息來源渠道較為封閉,他們若要尋求長期、有效的培訓,主要是參加傳統的學徒制培訓,并認為這種學習過程更為系統、連貫,學習方式更適合自己接受和理解。
2.新產品技術使用率低。由于新產品技術的使用風險較高,存在不可預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新科技的運用,進而影響到農戶掌握新知識技能的潛在需求。農戶對農產品信息的獲取主要是農產品中間收購商和當地市場等途徑,農產品市場供需信息缺乏導致新產品供給滯后市場需求。同時,由于新技術產品的使用存在一定風險,農戶傾向于穩定經濟收入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新技術新產品使用的需求。作為“理性人”的居民,他們愿意種植新產品和使用新技術,但前提是本地農業大戶使用新技術或者新產品,且帶來的受益高或者幾乎沒有風險,否則是不會輕易冒險嘗試的。農戶對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需求低,阻礙了農村職業培訓的發展。
3.未開展創業相關培訓。農村居民由于技術和資金方面的缺乏,承包土地成為農業大戶的人員少。H鎮的土地多半被河南外地商承包,承包商每年給予當地農戶3 000元/畝承包費,聘請專業技術團隊進行管理,并在種養殖季節性時期雇傭當地居民為其工作。大多數農戶選擇租出土地,僅留少量土地自己耕種作為經濟生活來源。因此,政府部門可以根據區域特點,對回鄉創業和部分留守農村的中青年農戶開展創業培訓,為其提供貸款扶持和技術、管理銷售培訓,促使本地居民充分利用本地資源。鄉村振興需要鄉村產業支撐,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需要新時代的種養殖大戶,即新型職業農民。
4.無具體的培訓考核機制。政府部門未制定具體的培訓考核機制導致了農戶的職業培訓效果不明顯。農村職業教育培訓效果需要通過考核結果反映,而考核主體、評價指標的缺失使農村職業技能培訓還停留在量的覆蓋上,未能深入并有質的提高。不健全的考核機制和評價指標導致培訓的內容重復而又多雜,居民缺乏熱情、參與程度不高,培訓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居民對于開展的培訓能否使其學到一技之長不抱希望,因此,政府部門要建立評價指標對培訓內容進行驗收,否則會使培訓資金產生不了應有作用,造成資源浪費。
三、農村居民職業教育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作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縮影,H鎮農村居民的職業培訓開展情況具有重要參考意義。因此,本文基于該鎮農戶職業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培訓需求特征,對影響農村居民職業教育需求的以下因素進行分析。
(一)思想觀念
農村是一個相對封閉落后的地域,思想文化意識對農戶職業教育觀念的影響非常顯著。在農業技術方面,農村居民通過老一輩經驗傳授和自己多年種養殖業的摸索,積累了種養殖技術和加工技術方面的知識、經驗,對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率低,因此對農業技能方面的培訓需求較小。在非農技能培訓方面,由于農戶受到自身文化背景、視野的局限,部分農戶雖有學習新技能的潛在需求,但潛在需求未能轉化為顯性需求。政府部門雖然根據當地區域經濟發展需要規劃了技能培訓,但選擇支付一定費用習得技能的居民少,趨于獲得穩定經濟收入、安于現狀的居民多。對于部分需要技能技術的工作而言,農戶由于固有身份的影響,會有知識存儲不夠、學習能力弱等思想,這些都反映出傳統觀念對農戶接受職業教育的影響。
(二)農戶主導產業
農戶家庭的支柱產業與農戶的職業教育需求關系密切。農戶可以同時經營種植、養殖、服務業和外出務工等,但其中只有一個是支柱產業,農戶從中獲得收入作為生活開支的主要來源。以養殖和服務業為支柱產業的農戶接受技能培訓的需求往往高于以從事傳統種植業為主導的農戶,他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相對較高,技能培訓需求也高。工作崗位技能需求的不同也導致培訓需求的差異大,主導產業為非農產業的農戶就普遍對職業培訓表現出較高的需求,如從事經商和服務業的農戶,而從事種植業、建筑業等行業的農戶對職業培訓的需求相對較小[2]。這表明農戶的主導產業影響著農村職業教育的需求與發展。
(三)職業培訓效果收益
職業培訓對農戶的有用程度高、經濟效益大,居民的需求就越高,兩者之間呈現明顯的相關性。培訓效果收益可以用培訓對居民自身和其子女的有用程度和能力提升來反映。在培訓中學到的技能為農戶從事產業生產、加工所需或能提升其經濟效益時,農戶參加培訓的積極性高;如果開展的技能培訓為其自身帶來的經濟效益不高、聽不懂培訓內容的便不會參加培訓,產生學習新技能無用思想。此外,農村職業教育對農戶子女的能力提升程度越大,其需求程度就明顯高于自身對職業教育的需求。這是因為,大多數農村居民都是理性人,在其作出是否接受職業技能培訓決定時,會考慮參與職業培訓投入給自己帶來多大的收益,當參與培訓的收益明顯且大于投入時就會決定接受職業教育[3]。
四、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建議
農村職業教育大發展的前提是提供有效、高質量的培訓服務,以增加農戶收入、促進鄉村經濟產業發展。在開展農村職業培訓工作時,應注意從以下四方面提升質量。
(一)政府部門要加強職業技能培訓的宣傳和引導,激發農村職業培訓的潛在需求與發展空間
政府相關部門應承擔起宣傳責任,提高農戶對職業教育的認識和重視程度。農村發展需要職業教育,但當農戶所從事的工作不需要技術以及由于新產品、新技術的使用率低等因素導致農戶培訓需求小時,農村職業培訓的現有需求和潛在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這也使得我國農村職業教育還遠沒有發揮其潛在價值,給農戶帶來的實效作用不明顯[4]。農村居民對職業教育的潛在需求向現實需求的轉化受經濟條件和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因此,政府部門首先要重視職業教育服務鄉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同時注重宣傳國家助力農村發展及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的相關政策,提升農戶對職業教育增收致富作用的認識。政府相關部門可以村、鎮為單位展開政策宣傳,提高農戶對職業培訓的重視程度;同時,注重農業大戶如種糧、蔬菜種植、果樹栽培、養殖大戶的帶頭宣傳、領導作用,激發農戶的潛在技能需求,尤其是非農技能需求。其次,政府部門要注重拓寬農戶獲取農產品市場供求信息的途徑,幫助農戶獲取最新的市場供求信息;鼓勵農戶使用新技術、新產品對接市場需求,拓寬農村職業培訓發展空間。最后,政府部門在開展技能扶貧工作中需注重提升農戶思想觀念,使農戶摒棄“等、靠、扶”傳統觀念的束縛,實現農戶思想觀念與技能水平的整體素質提升。
(二)注重職業培訓內容的多元實用性,提升農戶參與度
農村職業教育培訓內容的實用性影響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應注重培訓內容的多元實用,發揮農村職業教育既提供農業技能又提供非農業服務的雙重屬性作用。
1.在農業技能培訓上,培訓內容要因地制宜。由于農村年輕人大多外地務工,村鎮留守人員基本以中老年人為主,所以要以50歲以下的農戶為培訓主力軍。要根據區域地理優勢和主導產業突出培訓重點,推廣農產業相關科技和新產品應用,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收益。
2.在非農技能培訓上,要以從農業生產部門轉移到非農生產部門的人員為培訓重點對象,通過職業培訓使其迅速掌握城鎮化進程中工業、服務業崗位所需技能,實現剩余勞動力的順利轉移。除政府部門開展的培訓外,要鼓勵當地用人單位和企業開展崗前培訓[2]。
3.培訓內容要注重技能與文化思想水平提升并重。在注重專業技能、農業技術、經營銷售等實用技能培訓的同時,政府部門還要加強國家政策法規、安全衛生、網絡知識及文化常識等知識的培訓,提高農戶的思想意識、文化素養。
(三)在職業培訓中增加創業培訓,實現鄉村產業規模化發展
要實現鄉村振興就必須依靠產業發展,當下我國農戶從事的種養殖業規模小、零散,尚未形成規模,所以難以支撐鄉村產業發展。學者石偉平認為,我國農村職業教育的任務之一就是將“傳統農民”加以引導使其成功轉變為“新型職業農民”。要通過農村職業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構建一支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5]。
我國農村勞動力分流后,多數農村居民選擇進城務工定居,留守本地從事農業和規模化經營的農戶少,因而土地的耕種利用越來越少,轉包、出租土地現象日益增多。但是,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農村開始出現勞動力回流現象,他們包括退伍軍人、在外務工返鄉創業人員、尚未就業的大學生等群體。鼓勵農戶自主創業和經營生產,有助于農村產業規模化發展,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戶收入,推動農村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6]。因此,針對這些群體,首先,政府部門需在農村職業培訓中開展創業培訓,對有意自主創業的人員提供產、供、銷環節的系統培訓。其次,當地政府要開展創業培訓宣傳,充當鼓勵者角色對自主創業人員給予資金和技術上的幫扶支持。最后,國家層面可以出臺針對新型職業農民創業的政策紅利,以及金融信貸、農業保險和生產扶持政策[7],為其解決創業致富過程中的資金短缺問題。
(四)完善農村職業培訓機制,提升培訓效果
開展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是一項大工程,涉及較多部門。因此,必須整合培訓教育資源,對其進行統籌規劃,為農戶提供系統性職業培訓。
1.形成多方參與的培訓機制。首先,政府部門要發揮自身在開展職業培訓中的組織協調作用,根據當地經濟產業發展及農戶培訓需求,構建由政府部門牽頭,職業學校、培訓機構、涉農行業企業多方參的培訓機制,加強各部門工作的配合與協作;共同制定符合當地發展需求的技能培訓計劃,合理統籌使用各方資源。其次,政府在購買第三方培訓服務時,要加強對培訓機構軟硬件條件的評估考核,確保師資、培訓內容等符合要求。
2.健全培訓考核機制。政府部門要制定完善的培訓考核機制,確定考核主體、評價指標體系。首先,由于政府購買的第三方培訓機構既是培訓者又是考核者,因此應成立由多方參與的第三方監督評價組織對培訓機構進行考核,并根據機構的培訓效果對其發放財政補貼。其次,對參與培訓的農戶制定考核指標,如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技能考核為主,對考核合格者給予經費補貼,提升其參與培訓的積極性,以提升我國農村職業培訓供給質量。
參考文獻:
[1]杜娟.當前農村勞動力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及職業教育的應對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4(9):168-169.
[2]呂德宏,李平女.新形勢下農民職業教育需求調查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7(1):236-237.
[3]張智敏,唐昌海,姚延芹.影響農村人口職業技術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7(3):21-31.
[4]王玉苗,孫志河.農村居民職業教育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24):15-17.
[5]農業部.關于印發《“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的通知[Z].2017-01-09.
[6]陳國久.農村職業教育與技能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繼續教育研究,2011(1):62-63.
[7]秦程現,楊嵩.鄉村振興視角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現狀及應對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0(7):54-59.
[責任編輯? ? 曹? ?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