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繼新

對叱咤低學段小學語文教壇上的名師,我一直心存敬意——這么多調皮好動的孩子聚之于一個教室,他們卻能輕而易舉地將學生引入高效學習的殿堂。而被學生稱為“糖果老師”的許嫣娜,更是其中的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筆者從其宏闊的教育教學天地里取幾個片段,讓讀者可以管窺她那非凡的教學智慧。
靈動而有趣的“大小孩”
初見許嫣娜,如果不是已知其已到不惑之年,絕對認為她正處朝氣蓬勃的而立之年;而在課堂上,她的手舞足蹈與天真燦爛,又會讓人感覺她是一個頑皮而又幸福的孩子。
在徜徉于天真爛漫的兒童世界里時,許嫣娜的教育智慧也常閃爍出熠熠的光華。比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朗讀,她還常演繹“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喜劇”。她如是說:“如果哪個小朋友讀得超過了我,我就馬上鉆到講臺底下去!”
此言一出,不少學生便立馬叫嚷著高高地舉起手來;即使有的認為自己無法和老師一爭高下,為了壓一壓老師的“氣焰”,也不甘示弱地將右手舉起。
學生們聲情并茂的朗讀盡管并未超越許嫣娜,可她卻“甘拜下風”地舉手“投降”,故作逃遁狀地鉆到講臺之下。直到好幾個學生連呼帶叫地把她從講臺下“拯救”出來,她才“滿面羞愧”地站到講臺上。此后,便是對剛才朗讀好的學生的一番贊揚。于是,學生們不但輕而易舉地學好了課本上的知識,而且也打開了形象思維的翅膀,以至走進了“觀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的審美天地里。
為了讓學生自由而又快樂地學習并抵達高效學習的殿堂,許嫣娜有著無數的錦囊妙計。比如,她在帶學生學習課文或繪本的時候,往往根據故事內容,和學生分別扮演文中的人物,在教室里開演妙趣橫生的情景劇。如此“披文以入情”的學習,不但有了生動形象之美,更使學生深入地了解文義,且有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的心靈愉悅之美。
無疑,許嫣娜有著教好低學段學生的天賦,可如果沒有22年來一以貫之的“詩內”“詩外”功夫,是絕對不會有今天這樣光芒四射的課堂之美的。許嫣娜研討教材之文,不但關注學生學習的重點、難點和疑點,而且還善于從不為人注意的細節中發現激起學生興趣的靈感。為此,她大量研讀與教材相關的文章,有時還要閱讀一般人認為無用而實際上可以大用的作品,從而擁有了一個極其寬闊的視野。
不僅許嫣娜有著出神入化之妙,她班上的學生也特別容易入情入景地走進文本之中,甚至閃爍出靈感,讓人們驚嘆于她班上學生的“魔法”。
許嫣娜認為,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有著巨大的潛能,只不過有時候被某些教師的不信任或表面之“愛”壓抑了而已。許嫣娜高度重視學生潛能的開發。某個學生即使上課之前想入非非,可從她走上講臺的那一刻起,便會不由自主地專注以至振奮起來。當學生激情投入的時候,潛能也便噴涌而出,有時還會靈感一閃,演繹出超越既往的奇跡。這個時候,許嫣娜會及時地擊節稱贊,讓學生充滿自信的同時,潛能之水又不由得涌流起來。
學生回答問題時的即時評價
小學低學段學生與中高學段不一樣,對于教師提出的問題,他們很少考慮有無標準答案,其回答往往有無數個答案,有的甚至出乎教師的想象但卻頗有道理。
許嫣娜在課堂上就特別注意保護每一個低學段學生愿意思考和大膽表達的欲望。只要回答,她就積極評價與鼓勵。如果某個學生回答錯了,許嫣娜則面帶微笑地問他:“你為什么這么想,說給大家聽聽好嗎?”如果他的回答仍然不得要領,許嫣娜也還是不否定他,而是耐心又友善地告訴他老師為什么要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循循善誘引導學生的回答從錯誤步入正確的軌道。而一回答正確,許嫣娜就馬上表揚,夸獎他聰明,并要大家向他學習。如此而為,學生在以后上課時不但愿意繼續大膽發言,還漸漸地學會了思考。
教師們常說,要學會傾聽,可同是傾聽,往往有真假之別。那些表面上傾聽,實際上卻只盯著能夠呼應自己提問的學優生,而對學困生不屑一顧和對于回答錯誤的學生進行當場批評的,在許嫣娜看來,是不折不扣的假傾聽。因為被有的教師認定的“差生”,其實他們未必原本就差,不少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被否定與被批評中,不再敢于回答問題,慢慢形成了自己是“差生”的消極思維定勢,才一步步地滑向“差生”邊緣的。所以,許嫣娜特別關注那些平時回答問題不太積極的學生,他們只要回答問題,即使回答錯了,她也要引導他們,讓其一步一步地走向正確,并隨即大加贊揚。于是,他們也有了自信,內在的潛能勃然而發,逐漸成為課堂回答問題的積極分子,并最終步入學優生的行列。
一次又一次即時而正向的評價,會讓學生生成積極的思維定勢,從而讓他們感到,老師提出的問題我都能回答,我能得到老師的肯定與贊揚。這種狀態下的學生,思想是開放的,心靈是愉悅的,學習是高效的,上課是快樂的。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即使對于小學低學段學生,教師也要讓其學會思考。而巧妙的提問,則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比如,許嫣娜會讓學生看課本上的兩個字,問其有什么發現。有的學生將手高高舉起,說道:“有拼音!”許嫣娜笑盈盈地問道:“你仔細看看,從兩個拼音中,還有沒有新的發現?”學生稍作思考后說:“它們兩個的韻母相同。”聽到這里,許嫣娜立即“夸大其詞”地進行表揚,為這個學生注入了自信的能量,讓其在以后回答提問時,能夠從一般表象問題中,發現還有較深一層的問題。
正因如此,許嫣娜認為,任何一個學生的回答都有著非同尋常的價值。
她在教“木頭”的“木”和“樹林”的“林”時,一個學生胸有成竹地站起來說:“我把這些字都記住了!”
許嫣娜高興地對他說:“你記住這兩個字的時候,有什么發現?能給大家一些建議嗎?”
他志得意滿地說:“老師,《西游記》里不是有一個九頭怪嗎?”
也許有的老師也認為他離題萬里,所答非所問。可許嫣娜就是許嫣娜,她故作驚奇狀地問道:“你怎么會從這兩個字想到一個妖怪呢?”
這位學生說:“因為‘木字是一個‘頭,‘林字是兩個‘頭,我還看到過一個三個‘木字的‘頭呢!所以,我就想,這個字會不會像九頭怪一樣,它的‘頭越多,樹木就越多呢?”
看來,這位學生非但沒有游離問題的核心主旨,而且是在非常認真地進行聯想。所以,許嫣娜在表揚他之后,又對其他學生提問:“那這三個‘頭是什么字啊?”
有學生馬上回答:“這個字是‘森林的‘森!”
許嫣娜在表揚這個學生知識“淵博”之后說:“小朋友們,隨著‘木字頭的增多,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呢?是不是樹木越來越多了呢?那么,有沒有四五個、六七個‘木字頭的字呢?如果沒有,你想一想,為什么這個‘頭不能越來越多地生長呢?是不是太多了,有可能站不穩了?所以,古代的人很聰明,就用‘三來表示很多的意思了。”
至此,戛然而止。
因為許嫣娜知道,對于理解起來比較深奧的知識,當下不必要去深究,待到學生年齡大了,知識多了,自然就會明白。不過,她給學生留下了一個懸念,他們回到家里之后,也許會去問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人。盡管未必能夠理解得特別深入,可這個課堂的啟發誘導與由此引起的后續思維,卻對其未來的發展起著一定作用。
如果進一步思考的話,許嫣娜抵達高層教學境界的原因還不止于思維問題,還有一個為師者的良知與愛心。真愛孩子,將其看作自己孩子的時候,才能真傾聽,才能讓他們感受到為師者的鼓勵與愛心,才能讓他們展開思維的翅膀,并由此愛上課堂,進而成為一個精神煥發、積極向上的孩子。
“必作于細”的學習習慣培養
許嫣娜認為,習慣養成絕非一日之功,可她并不認為困難重重,只要根據低學段學生的特點,一個一個地耐心細致地做好工作,就能將其不良習慣轉化過來。
當然,在低學段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過于粗放。恰如老子所說:“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習慣養成是大事,所以要做細做實。
在帶領學生初讀課文1《人有兩個寶》的時候,許嫣娜便將語文書投到大屏上,而在讀“1”的時候,她并不像有的老師那樣讀成“1”,而是讀成“課文1”,然后再讀課題“人有兩個寶”。然后,數著一二停上兩拍再讀正文。正文第一句是“人有兩個寶”,后面是一個逗號,許嫣娜停一下;“雙手和大腦”后面是一個句號,停的時間則長一點。此后按逗號和句號停頓時間不等繼續讀下面的課文:“雙手會做工,大腦會思考。用手又用腦,才能有創造。”
讀完后,許嫣娜就問學生:“我是怎么讀的呀?”
“老師,你把那個‘1讀成‘課文1。”
“老師,你讀完了課題,還停了兩拍呢!”
許嫣娜說:“小朋友們,這兩拍的節奏是怎樣的呢?我把手收起來,你們在心里一起數著一二讀一讀。”
許嫣娜還讓學生再說說她在讀正文的時候,是如何讀的。
學生們爭相發言——
“老師,你看到標點符號就會停頓。”
“老師,有逗號的地方,停的時間短;有句號的時候,停的時間長。”
“老師,你的手指到哪里,你的眼睛就看到哪里,也就讀到哪里。”
“老師,你遇到不認識的字,就會看上面的拼音。”
許嫣娜非常高興地說:“小朋友們真聰明!不但看到老師讀到什么時候要停頓以及停頓時間的長短不一樣,還看到了我的手和眼在哪里。對于不認識的字,就看上面的拼音,這叫雙行認讀,根據拼音把字讀正確。小朋友,你們會不會這樣讀啊?”
大家齊聲回答道:“會!”
隨后,許嫣娜讓學生同桌互讀,發現哪個學生讀得正確,就讓他走上講臺,對他說:“現在你就是我的同桌,我讀的時候,你會怎么做?”
“老師,你哪里讀錯了,我會像對待同桌一樣告訴你哪個地方讀錯了。”
許嫣娜說:“謝謝你!那如果我全部讀對了,你會怎么說啊?”
“老師,我會給你鼓掌,還給你點贊,說‘你讀得真棒!”
許嫣娜在表揚這個學生之后說:“對啊!別人指出我們讀錯字,是對我們的幫助,我們要感謝他;當別人讀得特別好的時候,我們要鼓勵他,向他學習!”
據許嫣娜介紹,初讀課文的時候,她每一個細節都要力爭做到盡善盡美,力爭讓學生懂得如何正確地朗讀。即使如此,有的學生再遇到類似課文的時候,也還有可能讀不正確。這個時候,她不是批評其不長記性,而是耐心地再行指導,直到逗號和句號的停頓等讀法固化到他們心里為止。這個時候,好的讀書習慣已經養成。
許嫣娜在培養學生養成做筆記的習慣方面,也讓我們看到了其從細處著手的功夫。
比如,課文中有一個好的詞語,許嫣娜說:“小朋友們,你們會把它記錄下來嗎?”
當學生記錄的時候,許嫣娜就走到他們中間,將有代表性的三個學生所記的筆記投到大屏上,然后,讓他們說說這樣記的理由。
第一個學生說,這個詞是在上課的時候老師講的,所以他把它記在了課題的旁邊。
第二個學生記在了同義詞的旁邊,理由是兩個詞的意思差不多,這樣記錄便于記憶。
第三個學生記在了課文最后面,原因是在讀過課文之后,再看看這個詞,會留下更深的印象。
至于這三種方法哪個更好,許嫣娜并不將其分出優劣,如果還有其他記錄方法,也還會讓學生展示出來。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讓學生學會記錄的方法。
在2020年11月于江蘇省常州市龍虎塘第二實驗小學舉辦的“第十二屆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論壇暨名師課堂研討會”上,許嫣娜執教的《難忘的潑水節》現場,筆者便目睹了她對學生進行數句子標序號習慣的培養過程。
在初次標注自然段號的時候,許嫣娜會把幾個學生有代表性的標注投到大屏上。由于初次標注,學生不了解規則,所以,有的標注字號太大,有的則過小,而且遠近也很不一樣。而再把許嫣娜自己的標注投到大屏上時,學生眼睛一亮,發現老師的標注不大不小,距離自然段不近不遠,看起來一目了然又格外美觀。于是,許嫣娜再講標注要訣的時候,學生也便明白了。
據許嫣娜講,如果平時為自己班里的學生上課,她還要在課后對學生的標注一一作批改,個別情況進行面談與指導,直到讓所有學生都養成標注的習慣為止。
這些從小養成的良好習慣,讓孩子們受益終生。真正的教育,既要關注孩子當下的學習狀態,更要考慮其未來生命的走向。而良好的習慣,恰恰是可以點亮孩子生命前程的必備品質。
(責任編輯:黃曉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