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婧
前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曾說過,教育是師幼之間進行文化傳遞的一種溝通方式,也是成人與幼兒之間進行社會共享的一種交流方式。教育無法脫離教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是在師幼相互溝通的基礎上建立的活動。因此,教師要重視與幼兒進行良性的互動,與幼兒不斷溝通,以提升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師幼關系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內容。教師與幼兒之間進行有效的溝通,不僅可以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還會直接影響幼兒教學的質量和幼兒人格的發展。在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中,良好的師幼關系不僅有助于教師實現繪畫教學的目標,還能促進幼兒的良好發展。因此,教師要及時轉變教育觀念,優化師幼關系,鼓勵幼兒創作富有個性和創造性的作品,不斷提升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
本文以幼兒園繪畫教學活動中的師幼互動為重點,以幼兒發展需求為主要依據,從不同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以期不斷增強幼兒園繪畫教學的效果,拉近師幼之間的關系,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在開展幼兒繪畫教學活動前,教師要充分與幼兒接觸,了解幼兒實際的繪畫水平,指導幼兒掌握相應的繪畫知識和基本技能,依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制訂合適的繪畫活動方案。
例如,在“做早操”這一美術活動中,筆者要求幼兒自主在紙張上繪畫好朋友做操時的畫面,并邀請兩名幼兒在黑板上進行繪畫。根據幼兒的繪畫結果,筆者引導幼兒之間進行有效互動,鼓勵幼兒以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彼此的繪畫成果,讓幼兒在溝通和討論中了解人物的外形特征,幫助幼兒掌握人體各部位的名稱。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創造力,彰顯幼兒的個性,肯定幼兒的表現,促進幼兒更好的發展,激活幼兒的思維,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增強幼兒的動手能力。
部分教師忽略了幼兒學習的主動性,習慣于讓幼兒被動地接受繪畫知識和技能,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運用“你喜不喜歡”“漂不漂亮”“好不好”等封閉性提問,久而久之,容易導致幼兒形成慣性思維,降低繪畫課堂的趣味性,限制幼兒思維能力的發展。
在幼兒園繪畫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幼兒的表現力和創造力。在課堂上,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使用形象生動的言語,及時提醒和科學引導幼兒的繪畫行為。教師可以讓幼兒觀察周圍的事物,激發幼兒的繪畫愿望,引導幼兒嘗試進行繪畫構圖,教授幼兒
基礎的繪畫技巧,為幼兒提供針對性的指導,不斷增強幼兒的繪畫能力,發散幼兒的思維,激發幼兒的創作欲望。
例如,在六一兒童節時,筆者將幼兒直接帶到了戶外,啟發幼兒的智慧,引導幼兒進行自主思考。有的幼兒畫出了隨風旋轉的風車,有的幼兒畫出了美麗的花圃,有的幼兒畫出了隨風飄揚的彩旗等。在筆者有效的引領下,幼兒不但掌握了事物的結構特征,還能將其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結合。這種教學形式既能表現幼兒自身的想法,增強幼兒的想象力,又能提高幼兒的繪畫水平。
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要高度重視與幼兒進行有效的互動和溝通,深入幼兒的內心世界,主動挖掘幼兒的內在美,抓住幼兒的閃光點,激發幼兒的學習動力。在不斷交流的過程中,師幼之間可以形成良好的溝通關系。教師要善于站在幼兒的角度和立場思考問題,對幼兒進行有效的引領,鼓勵幼兒大膽表達,營造良好的互動氛圍,挖掘幼兒的美術潛能,在提升幼兒審美能力的同時拉近師幼之間的距離。
在繪畫教學中,教師要聲情并茂,采用幽默的語言,凸顯繪畫的難點和重點,調動幼兒繪畫的主動性,吸引幼兒的注意力,鍛煉幼兒的欣賞能力。在進行示范講解時,教師要注重使用形象化、幽默化的語言,激發幼兒積極參與繪畫的主動性,增強繪畫教學的活動效果。
例如,在教幼兒畫蝴蝶時,筆者引入了《三只蝴蝶》這一故事,引導幼兒自主作畫,鼓勵幼兒說一說蝴蝶的身體各部分像什么、他們在哪里見過、應該如何繪畫等,為幼兒營造了輕松愉快的繪畫氛圍,幫助幼兒感受到繪畫的樂趣,豐富了幼兒的繪畫知識,激發了幼兒的想象力、思維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掌握了蝴蝶身體各部位的名稱和相應的繪畫技巧。
在開展繪畫活動時,教師要結合活動的主題,依據幼兒的興趣,設定豐富的繪畫環節,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繪畫熱情,讓幼兒在自由、寬松的創作環境中不斷提高繪畫水平。在備課時,教師要有的放矢,抓住教學的重難點,根據幼兒的實際能力,尊重幼兒之間的差異性,合理設計活動的內容,尋找幼兒之間的平衡點,為幼兒提供良好的繪畫素材。
在美術活動中,教師要時刻關注幼兒,引導幼兒有效地參與活動,根據繪畫主題為幼兒提供相關的繪畫資料,通過多媒體等手段,為幼兒提供動態化的展示影像,鼓勵幼兒之間相互溝通,引導幼兒積極、主動發言,加深幼兒對主題內容的了解,在課堂上給予幼兒更多的話語權,以平等、親切的姿態與幼兒進行溝通。
另外,教師要注重繪畫環境的布置工作,為幼兒創設良好的繪畫環境,激發幼兒的繪畫創意,提升幼兒的創作熱情,引導幼兒自主參與繪畫活動,與教師、同伴進行有效的互動,從而幫助幼兒創作出更高質量的繪畫作品,讓幼兒學習更多的知識。
在美術繪畫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幼兒投入情感,給予幼兒科學的引導。例如,在教幼兒畫野菊花時,筆者先帶領幼兒到野外觀察野菊花的生長環境,然后引導幼兒觀察野菊花的生長過程,拉近幼兒與野菊花的距離。同時,筆者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幼兒進行了有效的互動,回答了幼兒的各類問題,發散了幼兒的思維,幫助幼兒積累了豐富的前期經驗,引導幼兒畫出了獨特、豐富、具有個性的野菊花。有的幼兒畫了在太陽下生長的野菊花,有的幼兒畫了在暴風雨中彎了腰的野菊花,有的幼兒畫了含苞待放的野菊花。幼兒通過自主觀察,充分發揮了自身的想象力,創作出不同時期、不同形態的野菊花。
在繪畫教學中,教師要充分與幼兒溝通,了解幼兒的創作意圖,肯定幼兒的繪畫行為,在全班展示并介紹優秀的繪畫作品,與幼兒形成良好的互動關系。據筆者觀察,教師的有效引導有助于促進幼兒的個性化發展,引導幼兒創作出不同風格的作品。例如,在畫野菊花時,幼兒有了豐富的前期經驗,有效捕捉了野菊花的形態特征,其繪畫作品千姿百態、不拘一格。這極大地提升了幼兒的繪畫能力,激發了幼兒的創造力、思維力、想象力,增強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開展繪畫教學時,教師要因材施教,滿足不同幼兒的發展需求。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教師可以適當增加繪畫的難度,幫助幼兒獲得成就感,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教師要細心引導,支持幼兒創作簡單的繪畫作品。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征及發展水平,設計恰當的繪畫活動,按照幼兒的不同能力進行分組,為幼兒提供難易程度不同的活動材料,在繪畫過程中與幼兒進行有效溝通、積極互動。
筆者發現,部分幼兒在繪畫過程中會無從下筆。這時,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科學的引導,通過多媒體等手段,為幼兒播放相應的圖片、動畫等,喚起幼兒的生活記憶,加強幼兒對繪畫主題的理解,不斷增強幼兒繪畫能力。在幼兒繪畫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語氣,心平氣和地與幼兒進行溝通,幫助幼兒塑造良好的人格,對幼兒進行思想道德教育,鼓勵幼兒用心表達,突出幼兒的個性,了解幼兒的內心想法,運用積極的語言鼓勵和引導幼兒,增強幼兒的繪畫能力。
總而言之,在美術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使用生動有趣的語言,有針對性地增強幼兒的繪畫能力,通過良好的師幼互動,幫助幼兒積累更多的繪畫經驗,滿足不同幼兒的繪畫需求,鼓勵幼兒大膽想象、有效繪畫,提高幼兒繪畫作品的張力,不斷提高幼兒的繪畫水平,增強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中川鎮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