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鶴
(一)內容選擇
教師在選擇多聲部視唱作品時,內容要從簡單到復雜,結合音樂地區、音樂時代、音樂風格等因素綜合考慮,根據學生掌握的知識點,進行調式、節奏、節拍等專項訓練。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為他們選擇難易程度不同的作品。易于理解、聲部清晰、音樂重點突出的聲部視唱作品能有效引導學生從和聲性向復調性過渡。教師在選取作品時,要根據授課的內容,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教師在開展視唱教學活動時,要注重視唱作品的內容,根據實際教學的要求,選擇合格的多聲部視唱作品,這是實現視唱教學目標的前提。
(二)體裁選擇
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具有不同的藝術特點,是豐富的教學資源,可以為教師的教學活動提供廣闊的選擇空間。教師要實現音樂的遞進和對比訓練,就要遵循作品題材多樣性的原則。在歸納音樂體裁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進行分類:一是根據音樂表演條件;二是根據形式體征;三是根據音樂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系。
1.根據音樂表演條件的差別分類。根據音樂表演條件進行分類,音樂作品可以分為聲樂、器樂、戲劇音樂三類,聲樂、器樂和戲劇音樂又可以分為很多類別。聲樂分為獨唱、重唱、合唱等;器樂分為獨奏、重奏、合奏、協奏等;戲劇音樂分為歌劇、舞劇等。音樂作品可以分為民歌、曲藝、戲曲等,每種類別同樣可以分為多種其他類別,比如民歌中有號子、小調、山歌等。
2.按照音樂形式的體征進行分類。根據音樂形式的體征進行分類,音樂作品可以分為卡農、奏鳴曲、變奏曲、回旋曲、交響曲等不同體裁。這種分類與曲式分類不同,如卡農并非固定結構,奏鳴曲的每部樂章用什么曲式是不固定的。
3.依據音樂內容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進行分類。根據歷史文化和生活風俗等進行分類,音樂作品可以分為革命歌曲、進行曲、山歌、牧歌、船歌等。通過分析音樂作品的多樣性,教師可以將不同音樂要素以多個維度展現給學生,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音樂要素的特點,提升學生對不同音樂作品的理解認知水平,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儲量,提高學生音樂作品的含金量,幫助學生辨別不同音樂作品的體裁特點,從而達到音樂教學的目的。
(三)風格的選擇
不同時期的音樂作品有不同的特點,在進行多聲部視唱訓練時,教師要謹慎選擇。以古典主義時期為例,該階段的音樂家將音樂從副調往主調旋律化方向發展,增加了名曲多聲部作品的選取難度,教師可以選擇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因為這一時期的作品數量相對較少,并且巴洛克時期的低音特點鮮明、獨一無二,其多聲部音樂作品具有很強的說服力,易于學生接受。同時,在視唱練習中,教師可選擇部分少數民族音樂,這有助于豐富學生對少數民族多聲部民歌的認知。在多聲部視唱教學的不同時期,教師進行一定的少數民族民歌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樂理知識,還能引導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民歌特點、生活習慣以及語言文化內涵等。另外,中西方音樂的風格不同,教師在選擇視唱曲譜時要考慮中西音樂內容的特點,為多聲部視唱訓練提供優秀的音樂教學素材。
(一)和聲性的多聲部視唱作品的訓練
縱向音高的和諧感取決于和聲性。在平衡聲部之間的關系,實現音調和諧,提高單聲部視唱音調的準確性方面,和聲性多聲部視唱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和聲性的多聲部視唱作品的訓練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音樂表現力,也為學生后續的復調性視唱學習提供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在和聲性視唱訓練中,教師要增強學生對和聲的掌握能力,這是成功進行和聲性視唱訓練的重要基礎。在主調音樂中,各個聲部互相交織又互相配合,不同的和聲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可以表現出不同的作品屬性。因此,在進行和聲音程的練習及和聲功能聽辨練習時,教師要重視和聲性多聲部視唱訓練這一重要環節。
在進行視唱作品訓練時,學生可以根據音程性質和聽覺思維的差異做直覺判斷,加深對音程概念、音程色彩和音程性質的理解。同時,學生可以通過音程關系中聲部的差異,模仿視唱訓練中模唱音階的演唱方法。在剛開始訓練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音程關系的協和程度去熟悉聲部之間的差異。然后,教師再對學生進行四度和五度的訓練。在進行和聲性多聲部訓練時,除了音程練習,教師也要安排和弦練習。在調整樂曲的整體結構和轉換樂曲的調性方面,和弦橫向連接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訓練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用每個調式的主三和弦進行分解和弦模唱練習,以C大調的主和弦do、mi、sol作為練習模板,引導學生進行分解訓練,從根音、三音到冠音進行哼唱訓練。等學生完全熟悉主三和弦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練習五音向根音的模唱,提高學生對調內和弦的熟悉程度。在熟悉調內和弦的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逐步練習六和弦、增三和弦、七和弦等,以免合唱時出現和聲效果不佳的現象。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可以教授學生模唱與聽辨的方法,引導學生體會和掌握和聲技巧,在多聲部作品中體會和聲的調性色彩,由音程到三和弦再到七和弦,讓學生從單音的聽辨逐步向縱向立體音高關系聽辨發展,組織學生對各個旋律聲部進行縱向剖析。為了做到多個聲部的融合,教師需要在合唱時利用和聲性多聲音樂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各個聲部之間的溝通以及提高其耳朵對聲部旋律的捕捉能力。

上圖節選自莫扎特的作品《魔笛》,是基礎性和聲對位的視唱作品。作品為拍,F大調,樂曲多是高聲部下方三度和低聲部的三度音程疊置,在第11小節后半拍有一處變化,低聲部mi與高聲部高音do都是六度和聲音程。在進行聲部訓練時,教師要根據作品調性,對學生進行F大調音階的精準模唱,促進學生對三度內音程和音高的關系形成深刻的理解。
學生在進行高聲部單旋律模唱時,對樂曲中出現的降調,要注意音準并熟練掌握節奏型,對第六小節出現的大附點節奏型要進行多次模唱,可以運用手打拍子的方式保持整體模唱速度的一致性。在進行低聲部模唱訓練時,學生要注意低聲部和高聲部的節奏,不僅要保持節奏大體一致,還要保證聲部模唱的速度在開始時和節奏變化時這兩個節點的聲部平衡。
(二)復調性多聲部視唱作品的訓練
復調音樂和對位法則相結合,產生了新的多聲部音樂節奏表現形式,形成了多層旋律線。復調音樂的聲部關系與眾不同,橫向上彼此獨立,縱向上彼此協調。在運用復調音樂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比和模仿等技法的教學,讓學生熟練掌握各種視唱技法,以音樂理論為創作指導思想,使用靈活多樣、變化豐富的對比手法,加深學生對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之間的作用和關系的認識,改善學生音樂創作的技術手段和方式。
對比性復調的幾個關鍵性構成元素包括旋律、和聲、織體、音色、力度等,這些不同的音樂元素都為縱向和聲的和諧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復調性多聲部音樂作品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多聲音樂的思維方式和表現技巧,它能實現主調音樂旋律的和諧共存,為聽眾提供靈活豐富的音樂體驗。與視唱訓練中的和聲性多聲部訓練相比,復調性多聲部視唱訓練的難度更高。學生在多次反復練習后,可以明顯提升對復調作品的感知能力和掌握程度。同時,對復調性多聲部作品中的縱向和聲以及橫向旋律會有進一步的了解,這有助于推動學生視唱能力的發展。在復調性的多聲部視唱中,訓練者要突顯橫向旋律的獨立性,讓各聲部之間的對比更加強烈,從而增強音樂整體的表現力。據筆者調查,復調音樂大致有以下兩種類型:一是對比復調,主要指至少兩個旋律在音樂中互相結合,不同的旋律展示出不同的音樂形象,兩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對比以及互補;二是模仿復調,是一種在旋律中表現為多重聲部的音樂表現形式。
對于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音樂能力水平,多聲部音樂訓練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和聲音程、和弦形態以及多聲部復雜節奏對位等方面,都有著獨特而有效的訓練方法。多聲部音樂訓練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提高學生的視唱水平,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綜合分析能力,加深學生對多聲部音樂要素的理解,為學生今后的音樂學習打下穩固的基礎。
(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