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影 王思雨 羅淞濤

摘要:人們傳統共餐、合餐行為對公眾衛生、人體健康帶來隱患,使得人們對分餐公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而公筷設計也成為工業設計界的熱議話題。本文從餐飲文化背景出發,對現有公筷設計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公筷創新設計的思路,并賦予實踐。以期為公筷設計提供新的參考方向,優化飲食行為。
關鍵詞:產品設計;公筷;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TB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1672-7053(2021)03-0072-02
1研究背景
我國餐飲文化源遠流長,團圓相聚,同盤而食是我國飲食習慣的重要組成部分,共餐而食有著和諧、團圓的美好寓意,體現著宴請主人對來賓的歡迎。共餐文化深深扎根在中國人的腦海之中,是我們傳統宴請的媒介,也成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唾液是人類疾病最重要的傳播手段之一,是能夠引發人體呼吸道和消化道疾病的細菌和病毒。比如人們熟知的甲肝、肺結核、流感等都能夠很輕易的通過人體的唾液進入人體,造成疾病的傳播,而共餐而食的餐具正是這些疾病傳播的重要媒介。我國政府推廣的分餐公筷行動是需要在廣大民眾中推廣并堅持去做的五件健康文明做法之一。分餐制以及公筷的使用有助于阻止病毒通過飲食的方式進行傳播,減少人們交叉感染的隱患,也是我們今后“餐飲革命”的重要方向。
2研究的目的與意義
隨著社會對分餐公筷公勺行動的開展,人們的公筷意識逐漸增強,張貼公眾海報屬于一種比較常見的宣傳方式,但是調查發現并沒有徹底落實,并且小型餐飲機構比餐館飯店等大型餐飲機構的公筷提供率要低得多。在家庭聚餐的過程中大多數人并沒有積極響應使用公筷。因此,對公筷進行創新設計刻不容緩,公筷的設計在人們培養公筷意識的過程中有著不可小覷的力量。其主要的作用便是實現人們公筷意識的轉變,將平時的筷子以更為被大眾接受的樣子進行重新定義并設計。若想改變大眾傳統的飲食行為習慣,需要先從公筷起步,完善公筷設計,改變現有公筷傳統的造型或是使用方式,對現有公筷設計進行創新。
3公筷設計現狀
由于我國分餐制度沒有廣泛執行,公筷設計也處于起步階段,許多餐飲公司也剛開始做公筷的新型設計和生產,公筷設計有著大量市場要求。隨著公共衛生意識的普及,人們將會對新型公筷有著更多的需求。分餐制已經成為了人們飲食文化改變的重要趨勢,傳統的公筷并不能不滿足人們的使用需求,甚至還會造成人們對于分餐文化的抵觸心理。市場現有設計師對新型公筷的創新設計從公筷與普通筷子結合使用入手。譬如低成本的公筷衛生筷套,這種設計雖然有助于賣方降低成本,但是從消費者使用角度來說是極其不便的;例如,在使用過程中人們容易忘記筷子類型的轉換,將公筷入口或用私筷夾菜,造成公眾健康衛生隱患;使用后的公筷套被不良商家進行二次利用,不能保證其在衛生監管力度低的地方正規使用,使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
公筷設計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便是新興技術的使用,其中較為突出的問題有兩方面:第一,光觸媒殺菌技術,也稱生物絮凝法,通過加速氧化還原反應激發分解對人體和環境有害的自由基,對公筷起到實時消毒滅菌的作用,從源頭制止“病從口入”的機會;第二,是對“口腔接觸區域”進行快速殺菌,在口腔內部進行滅菌活動,更好地進行公共衛生的防護。但目前這兩種方式都不完善,不能貿然使用。
4公筷創新設計的思路
4.1造型與功能設計
筷子最早在先秦時期稱為“梜”,后至漢代稱為“箸”,再到明代發展成“筷”。筷子的使用不僅僅局限于我國,也包括越南、日本等其他地區,所以筷子的造型設計則需要根據不同的飲食習慣進行設計改造。在我國,筷子的設計體現了中國人自古至今樸素的品質,筷子夾取食物的一端大多為圓頭,手持的部分幾乎為方頭,在符合人機工程學的基礎上體現了人們早期“天圓地方”的宇宙觀。造型的設計往往也是一種情感的輸出,例如日本設計師Mikiya Kobayashi設計的Uki Hashi Chopsticks,該筷子的背面設計成類似三角的造型,將重心置于筷子末端,使筷子在不需要筷子架也可以保證前端不觸碰到桌面,這種小小改變傳達出了人們在精神生活上的一種態度。
對于公筷,為了在餐桌上使用時將其與普通筷子區分開,我們可以對其造型進行創新設計。將公筷固有的形態打破,對原型進行進一步的變化和改進,如切割、綜合、組合、重組等造型手法,以獲得新的立體幾何形態;或對其進行仿生造型設計、趣味設計,不一昧追求設計中“方與圓、曲與直”的對比,從形態外觀上與普通筷子相區分;或從功能結構方面入手,尋找在使用公筷時隱藏的小細節,并抓住本質,不限場景的發散性聯想。保證實現公筷基礎功能的前提下,以防止公筷“入口”為出發點,在追求簡潔的基礎上對其進行現代化設計。例如,在中國人們的餐飲習慣往往是以筷子為主,湯匙為輔,那么在不改變原物的前提下,將筷子形態進行些許改變,我們就可以設計出一款筷勺一體的餐具;又或者在筷子尾部做一個連接結構,以便殘疾人士使用更加方便。這些針對筷子功能或造型上的創新設計給原本傳統的筷子賦予一種新的使用價值。為了更好地融入人們日常使用的環境中,在公筷造型創新設計中應積極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加入中國傳統紋樣,這些都是我們在公筷設計中可以參考的。
4.2材料設計
中國筷子的使用時間尚未確定,但至少有3000年的歷史,我國傳統的筷子采用多種材料加工制成,如竹制、塑料、木制、骨質、銀制、不銹鋼等等。
創新設計公筷,我們可以將其陌生化,賦予筷子新材料。市場上生產制造的一次性筷子不僅對林木資源造成了大量的消耗,且制造過程中的漂白工序對環境也造成了不可忽視的污染破壞[8]。因此,需要選擇安全環保型材料,如硅膠筷子、可再生紙筷子等。不僅能保證安全性,還能給人以新鮮的使用感和視覺感受。
5公筷創新設計實踐
近年來,共餐引起的衛生健康問題越來越被重視,國家開始提倡使用公筷。為了響應國家健康環保號召,增加公筷產品市場供應,我們通過市場調研,對公筷市場進行精準的定位,設計出滿足不同消費需求的公筷產品。通過改變公筷的造型形態,從功能上限制,以此來保證公筷的正確使用,防止人們使用公筷時“入口”。以下系列公筷的設計從產品的功能結構設計方向入手,阻止消費者公筷“入口”。
圖1為倒刺型防入口公筷設計效果圖,在公筷下端設置小倒刺,增強視覺刺激,從心理上給人以暗示,且在外形上區別于普通筷子,阻礙使用者將公筷放入口中;圖2為內置滾珠型防入口公筷,該設計將公筷下端設為空心,內放小珠,起到加重下端的作用,變相提示人們筷子的特殊用途,且在批量清洗時由于重力作用將筷頭翹起,提高對筷子收納整理時的方便性;圖3為筷頭雕飾型防入口公筷的效果圖及細節圖,通過筷子頭部雕刻雕紋,增大摩擦,起到提示作用的同時提高夾取率;圖4為鉤狀筷頭型防入口公筷的設計效果圖,該設計將筷子頭設置成鉤子形狀,方便掛在盤子上的同時,提示人們禁止“入口”使用。
該系列公筷主要采取竹纖維材質,防霉,避免了黃曲霉毒素等對我們健康造成傷害,配合不銹鋼、ABS樹脂等制作保證安全的同時且無污染。公共用餐時使用公筷是大勢所趨,但針對公筷的設計卻屈指可數,該系列公筷融入傳統“吉祥圖樣”文化元素,與筷子本身帶有的吉祥寓意相結合,極具中國傳統韻味,給人親切感,使用起來更能夠實現設計與使用者之間價值觀的相互呼應。
6結語
筷子作為中國人每日進餐時的必需品,不僅僅是獲取食物的工具,還是上千年中國的文化禮儀,是一種精神文明的象征。所以公筷的創新設計對我們來說不單單是一種餐具設計,還是促進我們養成健康生活習慣,極具意義的產品設計。作為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對其進行創新設計就要破除定向思維,從生活和功能形態入手,設計出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公筷,促進公筷使用的推廣,提高人們的意識,宣揚中國筷子文化乃至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