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晨晨 馬瑞單
摘 要:在社會快速發展以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成為高等教育提升質量和效果的重點內容,關注思政教育,實現立德樹人任務,加強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本文主要闡述高校思政教育實施意義,并探究在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策略。
關鍵詞:高校 思政教育 意義 改革策略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在傳統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呈現出各種弊端問題,無法有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對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提出的更高要求。為了實現人才培養,提升思政教育質量,培養學生正確觀念和核心素養,必須對當前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進而適應新形勢發展需求,解決教育問題。
1 高校思政教育實施意義
加強思政教育,培養學生德育素養和思想品質,不僅是高校的教育目標,而且也是新形勢下對人才的需求。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我國已經進入新時期變革中。高校的學生處于復雜多變的社會中,面對各項機遇與挑戰,學生采用怎樣的思想心態和政治狀態去面對這些機遇與挑戰,成為高校教育重點研究內容。而高校開展的思政教育會對學生的未來發展造成嚴重的影響。對此,高校實施思政教育具有如下意義。
第一,能夠推動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新階段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當代大學生思維更加靈活、開放。再加上社會發展過程中對高素質、復合型人才需求逐漸提升,要求大學生具備一定的思想道德品質。高校實施思政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第二,實現和諧社會構建。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關鍵時期,和諧合適的構建是我國發展的首要任務,也是人們的共同愿望。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未來力量,是國家未來建設者,加強思政教育,有助于其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覺悟,對和諧社會構建有正確的認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面貌。第三,引導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現今社會就業形勢較為嚴峻,學生的思想水平會對其未來就業產生一定的影響。而思政教育對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道德水平具有重要價值,促使學生能夠積極面對艱難險阻,實現良好職業生涯規劃。
2 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策略
2.1 進一步豐富高校思政教育內容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意識形態體現的主要方式,應該進一步豐富思政教育內容,結合新時代、新形勢、新思想,保證思政教育與時俱進,滿足學生各方面發展需求。在教育過程中,應該將思政教育的本質凸顯出來,實現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能夠正確解答前沿問題、社會熱點問題、時政問題等,引導學生更深刻的體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落實于行動中。同時,高校要根據教育部門的相關規定與要求,選擇合適的思想教育教材,并利用有價值的課外資料,以及信息技術等,輔助開展教學活動,比如社會發展成就資料、視頻資料等,讓學生真正理解新時代思想,掌控自己的未來發展,關注多種學習方式的利用,在突出理論知識價值的同時,將高校黨組織、團組織思政教育價值發揮出來,優化思政教育內容。另外,還需要堅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重點思政教育觀念,構建思想道德。在新時代發展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發展應該以大學生為切入點,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正確引導方向作用呈現出來,關注實踐教育,將其融入到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中,促使其內化成大學生的本質思想,實現情感思想認同,并通過大學生的言行舉止表現出來。而且還可以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弘揚新時代精神、民族精神等,開展具有精神文化的集體活動,評選出優秀班集體、文明宿舍等,將思政教育融入學生發展各個方面,優化教育內容,豐富教育內涵。
2.2 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少年強則國強,在新形勢發展下,國家與社會的發展對青年一代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有責任、有擔當、有理想、有能力,這樣才能成為促進國家發展的棟梁之才。對于青年一代來說,其價值觀的取向會直接關系到今后的社會價值取向。高校的大學生正是形成價值觀念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高校應該重點關注價值觀的形成教育,人生的第一步最關鍵。在思想教育改革下,高校教育工作者應該加強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導,掌握其思想動態,及時發現問題,并通過開展心理咨詢、座談會、主題班會等形勢,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與問題,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進一步提升思想教育的指導性、針對性。同時,加強愛國主義精神、情懷教育,促使其了解我國新形勢發展,把控時代脈搏,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意識,提升愛國情懷素養。作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應該將如何提升學生服務意識、水平作為工作重點研究內容,及時了解學生訴求,幫助有困難的學生,檢查和監督學生形成良好服務座屏,加強精確化管理、教育。在日常工作中,學校和教師還需要關注校園文化建設,積極為學生構建良好思想教育環境,將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其中,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心。環境會對學生產生無形的影響,校園作為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其教育價值不言而喻。在校園基礎設施建設中,應該結合校園布局、建筑類型等,關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其中,實現有效傳承與弘揚,將各種文化呈現在校園的景觀和建筑中。比如,重點關注建筑風格、內涵等,修建具有景觀性的亭臺樓閣,合理布置教室、宿舍、圖書館等,張貼名人名言、名言警句等,構建具有濃厚氛圍的文化環境。另外,高校教師還可以以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組織學生開展傳統文化活動,比如經典朗誦、辯論賽、微電影大賽、寫作大賽等等;鼓勵學生去一些圖書館、文化館以及歷史博物館中,感受文化的熏陶,體會傳統文化散發出來的巨大魅力;根據傳統節日,組織學生開展文化活動,比如在清明節組織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在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紀念具有較強愛國主義的詩人屈原等,引導學生在各種活動中深刻感受、學習、接受和利用傳統文化,進一步提升日常思政教育效果。
2.3 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
在新形勢發展下,創新作為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關鍵,也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前提。創新并不是高校思政教師自己研究、實施,而是需要與其他教師一同,合力研究和實施。因此,高校應該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為思政教育改革發揮實質性價值奠定基礎。首先,高校應該結合校內教師力量,開展思政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各個專業中,從管理員、研究院,到行政領導、學生會,都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力量,將其團結起來,構建內外兼治的教育隊伍,實現優勢互補、功能互補。其次,將高校黨組織、團組織的政治、組織等價值發揮出來,組織高校的大學生,將其吸納入黨員隊伍、團員隊伍中,接受先進的教育,將組織優勢呈現出來,開展各種思想蒸魚教育活動。最后,構建具有較高思想覺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教師隊伍,發揮優秀教師、骨干教師的價值,明確各位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構建服務觀念和教育觀念,共同研究和討論將傳統思政教育與新形勢發展下教育方式融合的策略,利用多種新媒體技術,通過外殼視頻、課件、網絡資源等向學生傳授思政理論知識,鼓勵學生深入其中進行討論,構建高效課堂。同時,利用校園網、學習平臺中,將教育資源上傳其中,以供學生自由的選擇和學習,進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素養。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形勢發展下,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多,要求也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有待提升。對于高校而言,應該明確思政教育主要任務和內容,不斷加強教育改革,探索發揮思政教育價值的路徑,從思政教育內容入手,選擇合適的思想教育教材,將思政內涵呈現出來,加強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為學生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加強思政教育隊伍建設,提升教育效果,完成高校思政教育使命。
參考文獻:
[1] 朱文娟,張炳生.新形勢下高校思政教育中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融合實踐分析[J].國際公關,2019(9):123-123.
[2] 趙偉.經濟新常態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思考[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8(6):73-74.
[3] 周玉鋒,李志華.大數據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創新路徑分析[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20,37(4):139-140.
[4] 肖著華.基于傳統文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路徑分析[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0,39(2):79-81.
濮陽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省濮陽市 45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