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云 張瑜
摘? ?要:加強中學階段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對豐富新時代中學生的民族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教育可以借助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社團的建設與發展,以藝術社團活動為導引,以藝術社團課程為抓手,以藝術社團實踐為載體,加強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從而帶領學生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
關鍵詞:藝術社團;傳統文化;藝術修養;綜合素質
中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這一時期,有些中學生對民族文化相當淡漠,而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一些學校受應試教育影響,對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夠,導致學生的優秀傳統文化素養被弱化。針對這一現狀,《教育部關于在全國中小學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創建活動的通知》中明確指出:“切實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美育全過程,引領青少年學生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決定在全國中小學校開展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鑒于此,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鎮中學決定,將充分利用盧龍縣孤竹文化優勢和專業教師資源優勢,開展傳統藝術社團活動,并以優秀傳統文化育人,提高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
一、學校傳統藝術社團建設的文化背景
學校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社團建設發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為指向,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中,從而引領青少年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讓青少年學生在學習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參與豐富多彩的美育活動中接受傳統經典文化的熏陶,以培育民族情感,增強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藝術修養及素能,同時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實現中華傳統文化的全面推廣和普及。
在傳統藝術社團活動中,為突出藝術學校的特色,學校努力開發了藝術校本課程,并將藝術社團活動與培養學生優秀傳統文化素養有機結合,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學校還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使他們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二、學校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社團活動的具體探索
(一)以藝術社團活動為導引,提升學生文化藝術能力
學校藝術社團活動以“政治導向、藝術引領、德行培養、才干增長”為目標,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服務社會一代新人”為宗旨,積極探索與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學生發展管理模式;以民族精神的磨礪、藝術審美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不斷挖掘藝術實踐活動資源,使社團成為學生自主體驗的舞臺和民族精神生長的沃土。
(二)以藝術社團課程為抓手,提升學生文化藝術修養
根據不同社團課程的性質與特點,學校把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統一起來,將民族精神有機地滲透到社團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在掌握藝術知識的同時,感受到人文精神、民族精神的熏陶。學校從2014年開始總共開設了12個藝術社團校本課程,不僅培養了學生熱愛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情感,傳承了民族藝術瑰寶,而且活躍了學生思維,開發了學生智力,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意識,增強了其綜合藝術素質。
除此之外,藝術教育的最大特點是通過美感教育來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學校將學生藝術社團活動與藝術的美感巧妙地融匯在一起,啟迪了學生的心智。例如,在美術社團中增加的瓷盤畫、版畫、書法藝術、民間工藝制作等,通過讓學生與中國特有的民族民間藝術近距離的接觸,幫助其真切地感受到了藝術的魅力,了解了民間傳統工藝,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三)以藝術社團實踐為載體,培育學生民族文化素養
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延伸,各種有意義的藝術社團實踐都是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載體,隊員們通過在各種教育活動中感悟民族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可將民族精神內化為自身的精神品格,提升自己的德行境界。
在此基礎上,學校通過舉辦各類富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實踐活動來熏陶和鍛煉學生,讓他們熟識中華民族文化精粹,感受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幫助他們了解了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增強了他們熱愛祖國的情感,又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學生的民族精神。
1.在歌曲傳唱活動中弘揚民族精神。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讓民族精神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學校充分發揮藝術教育的育人功能,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民族藝術的興趣和愛好,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和藝術修養,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如在合唱社團活動中,教師會帶領學生學唱《國歌》《茉莉花》《長城謠》《地道戰》等一系列愛國主義歌曲。在演唱過程中,教師會帶領學生抓住歌曲中號角式的呼喊、鏗鏘有力的節奏、高昂激奮的情緒等,從而準確地表現歌曲中的情感,激起學生對祖國的無限熱愛之情。
2.在藝術展演活動中傳承藝術技能。英國美育理論家雷德芬曾說:孩子們“到了初中的年齡以后,常常在藝術活動中表現出創新能力和躍躍欲試的心情,只要給予他們適當的鼓勵和指導,這種能力就可能伴隨著其他的重要能力發展起來。”可見,藝術展演能為學生搭設一個能夠進行自由自在表演的舞臺,創設一個能讓他們自由施展藝術才華的環境。因此,藝術展演的形式、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參與藝術的實踐活動,且創、編、排、演、主持都以學生為主,教師僅是他們的藝友、協助者。例如,舞蹈《茉莉花》用靈動的舞姿,抒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快樂制作坊的同學用自己扎染出的布制作服裝,激發了靈感;繪畫、篆刻藝術展示活動為全體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特長的舞臺,使他們獲得更多的校園生活體驗。
3.在各類主題活動中增強愛國情感。學校在開展藝術社團建設時,堅持以各類主題活動為抓手,不斷創新活動的載體和形式,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民族精神教育的新途徑、新方法。例如,學校結合國慶節、春節等傳統節日特點,融合濃郁的鄉土特色,努力激發學生參與傳統節日教育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學校利用團隊會及班會等主題實踐活動,從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出發,在豐富主題思想上下功夫,讓他們領略璀璨的中華文化、感受偉大的華夏文明。通過實踐我們體會到,只有當各類主題活動與師生的真情實感有機結合、相得益彰時,才能真正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提升學生的民族情感和愛國感情,進而上升為自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愛國行為。
4.借助地方文化資源培育民族精神。學校地處盧龍縣城,盧龍前身是殷商時的“孤竹國”,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始設盧龍縣。盧龍縣歷史文化源遠流長、鐘靈毓秀、人才輩出。革命先驅李大釗曾在盧龍中學的前身——永平府中學(遠古叫敬盛書院)求學。此外,還有“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典故中射虎的李廣、抗金英雄張覺、剛直不阿的清官白瑜等,這些都是社團活動優秀的學習資源。正是借助這些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2009年以來,盧龍縣先后被國家有關部門命名為“中國孤竹文化之鄉”“千年古縣”“中華詩詞之鄉”等。這些民族文化具備的教育功能,如涓涓細流般地澆灌學生的心田,促進學生傳統美德的形成。
同時,在校園文化的建構中,我們還注重將歷史的傳承性和鮮明的時代特點相結合,將地方倫派秧歌、評戲、剪紙等傳統藝術發揚光大。2018年4月,在學校舉行的“孤竹情”朗誦比賽中,學生們不僅深刻地了解了孤竹從古至今的傳統文化,也更深切地感悟到了盧龍人民“艱苦奮斗,事爭一流”的實干精神。
三、學校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社團活動總結
自學校扎實開展傳統文化藝術社團活動以來,我們不僅在各學科中進行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而且還根據學校師資和藝術教育設備條件開設了12個傳統藝術社團。在活動中,我們把藝術教育作為特色品牌建設的突破口,堅持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堅持素質教育普及與提高并重,堅持課內與課外全面發展相結合,不僅豐富、陶冶、鍛煉、增長了學生的情感、情操、意志、智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提升了學生的心理品質、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
除此之外,全校還涌現出了一批具有舞蹈、聲樂、美術等方面的特長生,且師生在各級的藝術比賽中,成績喜人:聲樂、器樂、舞蹈在盧龍縣的音樂比賽中連年獲前三名;美術繪畫、纂刻、創新制作等獲省、市、縣一二三等獎360人次,其中,篆刻藝術社團學生在省、市、縣中小學生篆刻大賽中先后獲市一二三等獎18項,縣一二三等獎20項。同時,學校還有許多優秀的教師先后獲得指導教師一等獎和優秀指導教師獎。最重要的是,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品德教學、綜合實踐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社會聲譽也得以不斷提高,曾獲“秦皇島市篆刻示范校”“藝術教育先進校”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