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理解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如何提升閱讀理解的效率和質量是所有一線教師和相關人員積極探索和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在實踐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三線思維訓練方法來優化學習效果,提升學習效率,也就是從“文章邏輯結構”“核心詞語分析”“試題逆向推導”的維度出發,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高中英語;閱讀理解;思維訓練
【作者簡介】于榮(1972-),女,新疆伊犁人,新疆伊寧市第三中學,高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閱讀理解是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內容,無論是從考試成績的角度出發,還是從綜合素質培養的角度出發,都是極為重要的教學知識點。教師和學生在開展英語學習活動過程中,一定要積極地開展各種探索和嘗試,優化學習方法,提升教學效果。提升閱讀理解效率的方法有許多種,從提升效率的根本性思路來講,應當培養學生的解題思維,教授具有實效性的分析方法。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正是如此。以思維培養為依托,教師可以從“文章邏輯結構”“核心詞語分析”“試題逆向推導”三個維度進行嘗試,具體研究如何將閱讀理解的解題效果不斷優化。
一、從宏觀角度分析文章邏輯結構與布局
閱讀理解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價值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培養學生完整的英語語境下對于文章主旨和框架結構的分析解讀,可以簡單概括為思維方式的培養和訓練。一個是對于各種針對所謂閱讀文章而提出的問題進行解答和判斷,可以簡單理解為做題技巧與方法的訓練提升。所以,高中英語閱讀理解在“思想”和“方法”或者說在“理論”與“實踐”層面都能夠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
1.精心選擇“解剖”案例。如何提升高中生的英語學業成績和綜合素養,是教師必須思考和努力的核心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則需要教師利用英語文章作為載體,開展各種有針對性的教育和訓練。其實,從深層次道理來分析,不論英語或者漢語以及其他各種語言,通過各種語言撰寫的文章其語言學和邏輯學的基本道理都是相似的。解讀英語篇章的含義,必須要從邏輯推理的角度進行宏觀的判斷和分析。教師在教學活動時,可以將一篇范文作為“靶子”,從文章的題目、層次結構、段落安排、修辭方法、主旨結論等維度進行“庖丁解牛”式的分析。這種分析可以反復進行,但是不要糾纏不清。以幾篇具有代表性的經典篇章作為案例進行分析,就可以達到比較理想的效果。比如,在進行有關熱帶雨林保護的相關科普主題文章,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從文章的題目間分析,諸如“雨林中危險的火苗”等題目,基本就可以判斷出文章是要討論關于如何保護熱帶雨林的方法和策略,那么由此就可以大致判定作者是一個積極的環保支持者。而后續的觀點基本上都是介紹如何保護環境,減少人類行為對于植被和生態的破壞這樣的思路和內容。如果文章沒有題目,那么則需要進行更多的閱讀工作,但是往往也有跡可循。比如,文章的開頭會列舉一個關于環境保護的具體案例,或者是一種關于二氧化碳排放的數據分析,或者是某地經濟作物的今年收獲量統計圖等等。這種都是將作者的觀點融入其中,通過“以小見大”的方式來為后續的文章主旨間鋪墊和渲染。這種寫作技巧教師要掌握,學生也需要掌握,一旦從宏觀的角度判定了文章和作者的意圖,后續的閱讀理解自然就變得非常輕松,而回答問題也就游刃有余。
2.深入研究寫作手法。在英語作品的閱讀理解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作品的特點以及教學工作的實際需求,從文章的寫作手法和修辭方法等方面去引導學生發現文章的結構設計和主旨表達形式。比如,在一部分閱讀理解作品中,作者通過大量的排比句式或者繁復描寫,將自己的觀點和主張包含其中,而這些冗長的段落或句式的閱讀又非常的繁難,部分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對于這種句式結構復雜,修辭手法多元的內容感覺無從下手,甚至不知所云。在這種情況下,要想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觀點就變得非常困難。部分學生在英語作品的開端就停滯不前,無法深入理解后續的內容,這種情況會對學生的心理狀態、答題效率、思維判斷等方面都產生明顯的消極影響,個別學生甚至會完全放棄對該作品的閱讀。
為了扭轉這種被動的閱讀境況,提升閱讀理解的效率,教師可以從文章的寫作方法和修辭手段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解讀,跳出具體的文章窠臼,從文學的宏觀角度進行解讀分析,也就是擺脫具體的內容和作品,從內在規律或方法的角度去解決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透過現象看本質”。比如,在閱讀“文化”主題的相關文章時,作者可能在文章的第一個段落長篇累牘的對某種文化現象或者社會生活片段進行了多個維度的描寫,包括語言、服飾、飲食、禮儀、藝術以及節慶等。對于剛剛閱讀這部分內容的學生而言,會覺得這是一個描述某些民族或者地區社會生活的文章。然而,在進入第二個段落的時候,文風突然發生巨大的變化,從人類學或者從歷史的角度對文化的發展特點進行分析和總結。這個時候就需要讀者能夠從文章結構設計的角度進行思考判斷,本著“抓大放小”的原則,從宏觀角度分析各個段落之間的關系,然后對作者的意圖和主張進行判斷,獲得具有邏輯性的認識。文章的結構設計可能是“先抑后揚”或者是“欲揚先抑”的一種對比手法,也可能是“層層遞進”的強化方式,還可能是“以物喻人”和“借物言志”等各種技巧。對于文章的結構分析和寫作手法,修辭方法的分析,有時候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如果一味糾纏于某一個細節或局部,而忽略了整體的思路和邏輯,必然會陷入各種認知的泥淖,無法正確理解作者的意圖,導致結題思路和效果都出現明顯的錯誤。
二、從微觀角度分析核心詞語的具體含義
前面已經對英語閱讀理解的第一種“線路”進行了分析,也就是要從宏觀的角度對文章的整體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礎上,教師和學生需要考慮第二個解題“線路”,就是從文章中的核心詞語入手,通過對關鍵性信息的把握來支持文章的閱讀理解,也就是實現“以小見大”的目的。在英語的文學作品閱讀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種難題,包括并不認識的陌生詞語,難以索解的復雜句式,帶有隱藏意味的晦澀句子,以及明顯的文化背景差異等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掌握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從文章中的核心詞語來推測作者的主旨和觀點。比如,在閱讀諸如“基因技術是一柄雙刃劍”“人工智能的發展預測”“古埃及的建筑科學”“潮汐與月球運動的關系”“北極熊的生存策略”“食物鏈在澳大利亞的表現形式”等主題時,如果有閱讀理解的文章有類似的題目,那么則非常容易解答問題,如果沒有類似的題目,而是作者將這種理念和觀點融入了文章的字里行間,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積極探索發現具有關鍵信息的字詞來幫助理解和判斷。根據上面的案例,其中包含的諸如“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古埃及”“潮汐運動”“食物鏈”等等就是文章的核心詞語,或者也可以稱之為“題眼”,教師和學生在抓住了這些關鍵性詞語之后,許多問題就變得迎刃而解。在繁紛復雜的句子段落之間,可以輕易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核心信息,即使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困惑或者是誤解,但是對通篇文章的理解則沒有什么大的問題了。
發現核心詞語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需要把握幾個技巧。首先,教師需要告訴學生,在文章的開頭,或者結尾非常容易出現核心詞匯。在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要高度重視這些區域中出現的詞語,尤其是一些陌生詞語,如果文章瀏覽之后不知所云,那么極有可能是這個陌生詞語影響了對通篇文章的理解,它是核心詞語的可能性就極高。其次,教師還需要告訴學生,在分析文章結構的基礎之上,還需要將一些特殊句子中的詞語進行重點研究,比如一些帶有引號或者疑問語氣的詞語,或者名人警句等等,通常都是解答疑難,有助理解的關鍵性詞語。
三、從逆向角度分析預設問題的關鍵信息
解答高中英語閱讀理解中的問題,需要逆向思維來提供支持和幫助,這一點教師需要掌握相應的技巧和方法。某些時候,在解答文章后面附設的問題時,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對于預設的問題茫然無知。要想扭轉這種尷尬的情況,可以先去瀏覽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進行閱讀。這種逆向思維可以將閱讀理解的效率大大提升。所有預設的問題一定是作者在文章中論述的重要內容,通過直接發現或者邏輯推理都可以獲得相應的答案。而依據這些問題,尋找文章中的相關信息則可以達到“順藤摸瓜”的目的,實現快速準確解決問題的任務。在預設問題中,通常也包含著各種關鍵性信息和核心詞匯,有時候甚至直接讓讀者去判斷核心信息的含義。從預設問題去倒推文章的主旨內容,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箭不虛發”。有的文章往往帶有強烈的傾向性或者暗示性,對于某些問題有著明確的觀點和主張,這種情況在預設問題中比較容易找到答案,讀者可以很快通過逆向思維來發現文中的題眼。有些文章需要作者概括主旨大意,這也完全可以通過分析預設問題然后閱讀文章來獲取有效答案。
四、結語
高中英語閱讀理解的答題技巧和方法包括多個形式,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凝練總結,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具有實效性的方法去進行訓練。在追求順利解題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通過各種文章來培養學生對于英語學科的熱愛情感,讓他們發現通過閱讀理解不僅可以完成學業任務,更重要的是能夠了解和發現更多的文化和知識,將閱讀理解轉化為一種令人愉悅的體驗。如果閱讀過程充滿了壓力和痛苦,那么再多的技巧和方法也失去了本真和價值。當然,做好閱讀理解的訓練和引導工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教師和學生一同努力,只有經歷反復的探索和不斷的實踐,才能夠逐步取得有益的經驗,掌握有效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王亞龍.有效思維訓練方式在高中英語閱讀中的分析[J].考試周刊,2017,000(0A4):65-65.
[2]呂海英.高中英語教學中閱讀思維訓練的應用措施探討[J].讀與寫(教師),2019(6):0261-0261.
[3]張艷麗.如何利用英語閱讀課訓練學生思維[J].中學生英語, 2018,000(048):105-105.
[4]周院勝.高中英語閱讀方法及閱讀理解解題技巧初探[J].文教資料,2006(16).
[5]吳雯.高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思維訓練設計分析[J].校園英語,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