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亞萍
【摘要】幼兒園的業務園長作為園內教研工作的方向和內容的指導者,必須實時精準地掌握園區教學工作的開展情況,深入了解各教師的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教研工作的開展。因此入班觀察是目前幼兒園中廣泛運用的一種管理手段,它能讓園長更加深入、更加全面地了解幼兒園發展情況以及班本課程的實施情況。目前大多數幼兒園的入班觀察都是“單約”的形式,即是由園長主動發起,筆者在工作之中發現“雙約+”的形式效果會更好些,本文就如何從“單約”走向“雙約+”進行研究論述,以供各位同仁參考指正。
【關鍵詞】幼兒園管理? 園長入班觀察? “雙約+”模式
【中圖分類號】G617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3-0001-02
一、緒論
《幼兒園園長專業標準》第29條指出:“建立園長深入班級指導保育教育活動制度,利用日常觀察、觀摩活動等方式,及時了解、評價保育教育狀況并給予建設性反饋。”標準明確了園長入班觀察意義和要求,各省地也將園長入班觀察做為評定園所質量的指標之一,如浙江省幼兒園等級評定指標中明確了“園長每學期進班觀察與指導累計不少于10個完整的半日活動”。
2016年下半年,我擔任了一所新建園的園長,開園之時,只有5個班級,我以學期“單約”的方式入班觀察教師的半日活動,即學期初我與教師約定入班觀察時段;一學期后,老師們說“我們來約你吧”,于是老師們與我約定入班時間。第二年,班級增至10個班,依然一學期我主約,第二學期教師主約;我約以班主任教師或黨員教師為主,教師約的全憑主動性,10個班級20名教師出現了觀察空檔區,尤其是教師約我的那個學期。2018學年,幼兒園達到了設計規模15個班級,30多名教師,園長如何入班觀察?如何達成及時了解、評價保育教育狀況并給予建設性反饋?這些問題成了我與老師們的探討話題,我們逐漸從“單約”走向了“雙約+”模式。
二、“雙約+”模式的實施內容和要點
(一)“雙約+”樣式
“雙”是指園長和教師雙方;“約”指約進班觀察、約活動觀摩、約談約聊;“+”是指“雙約”外的推門聽課、入班觀摩、入班研討等方式,“+”是隨著教育教學問題、探討等情況下實施進行;“雙約+”在一學期中同時存在,成為了園長進班觀察的樣式。
(二)“雙約+”預設
開學初,園長先填寫預約教師的周次、推門聽課年段和周次后,發表格至教師群,讓教師們在線預約。老師的預約只占20%人數,需要“搶”,從本學期教師預約看,個人考核成績在中位的老師為主,她們或新任班主任或新任教研組長,或日常工作扎實卻成績不突顯,或黨團員,全部是班主任,能看出每一位預約教師都在努力積極要求上進。根據教師的預約,再思量園長的預約,骨干教師、年級組長、新崗位教師、培養或考察對象是園長入班觀察的對象,問題班級教師也會成為園長預約的對象。根據保教工作研討安排,園長以“+”的方式入班觀察,一般會在周計劃中提前告之,以督查的方式推門入班觀察,原則上事先不預告,待入班后告之“今天來看你班活動”。
(三)“雙約+”準備
老師發起的約課,至少提前一天將周計劃和半日活動計劃發給園長;園長發起的約課,至少提前2天通知教師;不管哪種方式的約課或推門聽課,園長要分析了解教師的周計劃和半日活動,制定入班觀察重點和目標。如開學初的推門聽課,對象是剛調入大班的黨員教師,我選定了下午半日活動,欲了解大班下午活動流程,尤其是區域游戲活動的質量以及戶外活動運動量,以及老師帶班狀態。于是我下載打印了她的活動計劃,在孩子起床環節我推門而入。
(四)“雙約+”入班
園長入班一般為完整的半日活動,因此上午一般在入園環節就入班,午飯后離班;下午在幼兒起床環節入班,離園后離班。入班以“觀察”為主要任務,不影響師生活動,適宜時候可參與幼兒游戲。
觀察為全局觀察和項目觀察(即重點觀察)。全局觀察主要有一日活動流程流暢性、班級環境創設、師幼關系、保教人員定點定位與配合默契度、一日活動內容適宜性等。項目觀察根據班級、老師情況而設定,如一教師預約時提出游戲后分享存在困惑,我就把游戲組織作為重點觀察項目,詳細觀察、記錄、錄制視頻等方式將幼兒的游戲表現和教師的介入記錄一下,并分析。
在一次觀察一女孩獨自搭建弧形高橋10分鐘未成功,欲放棄時,我及時引導示范,又燃起了女孩的搭建興趣并獲得了搭建技能;我擔任了一名“配班”角色,及時與老師交流觀察所得;教師在分享環節將此為案例帶領孩子一起研討。讓園長的入班觀察不僅僅是觀察,適時也是一名配班教師。
(五)“雙約+”交流
入園觀察后,約談約聊必不可少,一般以入班觀察后的兩天至三天內進行。交流一般內容為教師自評—園長點評—交流探討。首先,教師對半日活動進行簡單介紹和反思;其次園長談總體活動評價、主要的優勢、活動相關建議;最后雙方一起交流探討問題。
如近日一中班教師主約的半日活動,周主題為《朋友,你好—朋友越多越快樂》,根據近期園部探討的提質主題,以戶外區域活動為例進行探究,戶外場地是攀爬基地,我們一起探討:如何引導幼兒一起玩體驗共玩快樂?如何把朋友一起玩的快樂用繪畫的形式進行表現?如何把朋友一起快樂玩的游戲故事進行交流分享?以聚焦戶外活動目標,提質戶外活動。
交流中遵循以師為主、以幼為本、質量至上、解決問題的原則。教師是主體,讓教師發現半日活動中的亮點和問題,也是園長入班觀察的目標所在;幼兒是本位,以兒童視野出發共視半日活動;保教質量提升為努力方向,不管是師幼關系,還是活動安排以及活動策略均以是否有助于保教質量提升為標為表;解決問題也是園長入班指導的使命所在,幫助教師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改善保教行為,提高保教質量,是園長入班的根本目的。
三、“雙約+”模式可能出現的問題及應對措施
(一)謹防管理漏洞,力求面面俱到
“雙約+”模式超脫了普通的“雙約”,其精髓之處在于“+”。在實施過程中,園長約教師時很多會有偏向性,沒有每個班級教師都涵蓋到;而教師約園長時,主要看教師主動性了,也是存在一定局限性的。因此,園長要注意不能僅僅停留在“雙約”階段,而應該多考慮“+”的內容。
筆者建議,首先應在雙約的過程中力求面面俱到,在園長約教師的環節盡量每個班級教師都涉及到,以免有人“渾水摸魚”或有些存在的問題久不被發現;而在教師約園長的環節,雖主要靠教師的積極主動性,但園區方面可給予一定的業績獎勵或其他鼓勵制度,以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一方面可加強制度的全面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園區內教師積極向上的良好競爭氛圍,有利于教研工作質量的提升。此外,園長方面要格外注重“+”的內容,“雙約”之外的推門聽課、入班觀摩等,在“雙約”排班之外的時間可隨時隨機進行。重點可傾向于沒有“雙約”排班或排班少的教師,以及在工作中發現或出現了問題的教師,以起到敦促之效,并進一步彌補制度上的缺憾。
(二)及時公布問題,和諧探討解決
在入班過程中,肯定會發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是無法避免的,但如何利用好這些時機來提升園區教學質量,就是一門較深的學問了。很多園長在發現問題時,一方面可能沒有及時地公布、處理并反饋,這樣不僅浪費了誡導機會,還會導致這樣的問題一直存在,甚至可能出現“班傳班”的現象,拉低園區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可能在公布問題時沒有顧及教師的感受,導致教師心存芥蒂,以至于后續管理工作不好開展,不利于園區職工的團結。
針對以上問題筆者認為,首先在發現問題時,務必做到及時公布、高效解決,并進行總結和反饋,園區內可建立相應的“雙約+”反饋群,通過微信、QQ等平臺,在發現問題時先公布在群里,一來可集思廣益,讓所有教師都或多或少地參與到問題的解決中來,二來可起到警醒作用,杜絕此類問題的二次發生。想到解決辦法后,應在第一時間解決問題,注重效率。事后要注意總結分析問題發生的原委,是否有更多更好的解決辦法等,并將之反饋在集體平臺上,以供園區教師參考,遇到類似問題能及時處理。此外,在發現和處理問題時也要注意班級教師的情緒,問題是必須公布的,這點可在職工大會上開誠布公地說明,以防教師們芥蒂;在首次發現和處理問題時,也不要有苛責和為難,注意安撫教師的情緒,畢竟管理工作也是“以人文本”,這樣也更有利于園區的團結,管理效果也會更顯著。
四、結語
園長入班觀察是園長領導保育教育的專業能力與行為,是園長引領教師專業發展過程的專業認識,適宜的入班觀察方式既能促教師專業能力發展、提升保教質量,又能助園長了解保教情況,調整保教管理與規劃。“雙約+”無疑是目前最新興和高效的入班觀察模式,值得各位同仁探索、推廣和發展,但我們的目光也不能局限于此,在“雙約+”模式廣泛且熟練運用后,加入家長、其他園區同仁,甚至社會各界人士的“多約+”模式也不是不可能實現的,這無疑會給幼兒教育帶來新的啟發,給園區帶來更大的展示空間,值得我們去繼續、深入地探索。
參考文獻:
[1]陳敏倩,李峰,劉昊.從直覺經驗到理性自覺——談業務園長進班指導工作中的五個轉變[J].學前教育,2020(10):24-27.
[2]岳麗琴.從“管理三性”談幼兒園園長的管理藝術[J].幸福家庭,2021(6):151-152.
[3]黃曼菁,許浙川,周燕,李克建.《美國托幼機構管理評量表》及其對幼兒園管理實踐的啟示[J].幼兒教育,2021 (Z3):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