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烜彥
【摘要】愛國主義教育是培育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理想斗志的重要教學內容,音樂作為一門德育學科和藝術學科,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既能提升音樂教學的價值,又能完善學生的道德基礎和精神素養。本文對此做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初中音樂? 愛國主義教育?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8-0157-02
明確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學之間的緊密關系,是初中音樂教師的重要意識。在音樂教材中,很多歌曲都表達了對祖國、民族以及文化的歌頌,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媒介。初中生處于增進對國家和民族的了解,感悟中華優秀文化和藝術的重要階段,初中音樂教師要以音樂課堂為場地,通過多種手段促進學生的愛國熱情。
一、初中音樂教學和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在聯系
愛國主義教育內涵豐富,無論是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促進學生的歷史觀念,強化學生的地理認知,引領學生的理想斗志,都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舉措,都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愛國情感。初中音樂的教育價值也十分多元,學生可以借助于優美的旋律,在聆聽、鑒賞、歌唱、合唱中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成果,在圖片和音頻以及視頻的共同參與下,思想情感受到激發,在音樂的熏陶中增強對國家和民族的情感。在所有的藝術樣式中,音樂是最能寄托和表達人類情感的藝術,其沒有文字的說教意味,對于初中生來說是一種十分契合其學習心理的藝術門類,而在音樂課堂上融入舞蹈和表演等藝術類型,學生會進入到充沛的情感氛圍之中,愛國熱情會得到更高的提升。
二、對初中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
初中生作為未來國家的建設者,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些初中生由于外來文化的影響和信息化環境的誤導,對于國家和民族缺乏基本的認識,對于國家的培育缺乏感恩,對于祖國的進步缺乏認同,對于優秀的傳統文化甚至存在排斥心理,崇洋思想較重。面對這一現實,加強初中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就顯得尤其重要。初中音樂作為完整初中課程體系的一部分,不是一門可有可無的“副科”,而是一門重要的德育學科以及素質教育學科,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涵,既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培育內容,也是學生成長和進步的重要素養。
三、初中音樂教學與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依托課本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初中音樂課本教材是音樂教學的基礎,也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依據,教師要挖掘教材中每一首樂曲的內涵,以《歌唱祖國》為例,其本身表達的就是一種愛國熱情,具有十分強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屬性,因此教師可以在講授這首樂曲的藝術特點和思想內涵的時候,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感。在方法上,教師可以首先讓學生閱讀歌詞,分析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結合歌詞中的“和平”“獨立”“解放”等重點詞語,感悟這首樂曲的時代性、團結性和號召性,之后教師示范演唱,把對祖國的深情淋漓盡致地展示給學生,激發學生的歌唱欲望和愛國情感,最后學生和老師集體歌唱,互相帶動和影響,使初中生在集體學習中獲得藝術的享受,心靈的震撼。
(二)信息技術有利于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
信息技術是一種情境化教學工具,有助于營造情感氛圍。比如在欣賞課《春江花月夜》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通過大屏幕呈現一幅“春江花月夜”的動人畫面,依次展示“夕陽簫鼓”“花蕊散回風”“關山臨卻月”等場景,音、詩、畫的結合,激發學生的欣賞心理,使學生感受中國古典民樂的深遠意境。在這首作品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從文化角度切入,使學生借助于詩詞《春江花月夜》營造出來的文化景觀以及凸顯出來的文化意義,感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涵養學生的精神品質,增進學生對中華文化育人魅力的了解,促進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熱愛,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三)互動交流促進學生情感認知
愛國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著十分具體的表現。作為初中生,應該在學習和生活中關注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從中汲取人生的力量。初中音樂教師要創造互動交流課堂,鼓勵學生結合所學內容進行分析,結合日常生活進行探討,使學生對愛國的重要意義產生深深的認同,在生活中做一個熱愛祖國的人。比如教師可以問問學生:假如你們想要創作一首愛國歌曲,請問應該用什么樣的節奏、曲調以及和聲、力度、速度、調式來表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教師作為參與者,可以借助于鋼琴等器樂現場創作一些節奏,融入一些和聲,學生對老師創作的內容給予評價,提出意見和建議讓老師調整,通過師生合作,來營造學習氛圍,同時促進學生的情感認知。
(四)紅色文化引領學生的民族精神
促進學生對紅色精神的了解和傳承,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內容。初中音樂教師可以結合《游擊隊歌》《保衛黃河》等樂曲進行培育,從學生中選擇一些表達能力較強的給大家講一講紅色故事,從長征到延安,從西柏坡到新中國,從社會主義建設到改革開放,沿著時間脈絡,讓初中生感受到黨的光輝歷程,認識黨和人民的血肉聯系,促進學生的愛黨愛國情懷。以《保衛黃河》為例,其氣勢磅礴,時代背景典型,蘊含的保家衛國的民族精神,對于啟迪學生的斗志,引導學生的民族認同,激發學生的民族情感意義十分重要,教師可以融入黨在特殊時期召開的洛川會議以及瓦窯堡會議,向學生講述這首樂曲的創作背景,使學生從民族危機中深刻感受到這首樂曲在激勵優秀中華兒女抗日救亡過程中的重要價值,促進學生對樂曲的深刻理解,同時強化學生的愛國熱情。
(五)自我學習完善學生的愛國觀念
初中生自主意識初露端倪,教師要激發他們的自我學習和成長動力,借助于音樂課堂,呼應學生的發展訴求,影響學生價值觀念的形成。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熟知的流行歌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這些歌曲種類和形式較為豐富,如《紅旗飄飄》《我的中國心》《我愛你中國》等,讓學生自主練習和歌唱,提升學生的歌唱技能,也能潛移默化中完善學生的愛國觀念。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于微信等成立音樂學習群,經常在群里發送一些旋律優美同時又有一定的愛國主義教育價值的歌曲,引導學生聆聽和下載以及收藏,學生也可以在群里發送一些自己聽過的歌曲,表達對祖國的情感,大家一起抒發欣賞感悟,增進共識,提升品味,也使業余生活得到了豐富。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歸根結底需要引領學生的愛國觀念,只有學生打心里熱愛自己的祖國,音樂教學才能起到助力的作用,因此作為初中音樂教師,還應該加強和其他教師的溝通協作,如語文老師、道德與法治教師等,大家齊心協力對學生進行綜合素養的提升,才能保障音樂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效果。
(六)創新舉措強化音樂和愛國主義教育的融合
愛國主義教育和音樂教學的融合,要能夠跳出狹隘的教學思維,樹立創新意識,增進教學方法的新穎性和獨創性,使二者能夠借助于創新手段,呈現出更加緊密的關系。如教師可以經常開展一些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題的音樂劇表演活動,釋放初中生的活力和潛能,他們可以自主編寫劇本,尋找具有表演才能的伙伴,自主設計道具和舞臺,從電影和電視里尋找和下載一些貼近表演內容的音樂片段,通過這樣的創新模式,使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得到提升,同時由于親身參與表演過程,也能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感。以《游擊隊歌》為例,男生們扮演游擊隊員,在密密的樹林里和扮演日本鬼子的演員進行戰斗,女同學扮演護士,營造緊張激烈同時又充滿樂觀主義精神的斗爭氛圍,最后在勝利的曙光中完成表演,教師作為音樂教師,可以全程參與舞臺的配樂和指導工作,使愛國主義精神在舞臺上得到充分的展現。
(七)課外實踐營造濃濃情感氛圍
愛國主義教育不能僅僅局限于音樂教室和校園,應該拓展教育場地,通過積極開展社區服務以及社會實踐,引導學生參與多種音樂活動,促進學生的愛國情感,同時加強學生對音樂知識和技能的訓練。比如在每年的國慶節到來前后,初中音樂教師就可以帶領合唱團參與一些社區組織的文化節目,在國旗和國歌的感召下,在社區群眾的注目下,在攝像機的鏡頭前,學生的表現欲望和愛國熱情會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通過現場氛圍的強化,促進愛國主義教育的成效。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利用節假日或者寒暑假帶領學生去北京觀看升國旗儀式,伴隨激昂有力的國歌的旋律以及朝陽的升起,在現場合唱人群沸騰情感的帶動下,學生們會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初中生青春色彩濃重,音樂應該迎合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場地的豐富性,不斷激發學生感知音樂魅力的興趣。
(八)增強自身愛國情感和教學理想
初中音樂教師自身的道德素養怎么樣,能夠對學生產生強大的示范作用。初中生善于模仿,音樂教師如果愛國敬業,在教學和生活中時時表現出對國家和民族的認同和感激,就能夠形成一股榜樣力量,既能促進教學成就,又能促進學生的完善。因此,初中音樂教師要增強愛國意識,加強愛國情感,利用業余時間多關心國家進步成果,多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多了解一些祖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從中汲取精神養分。初中音樂教師還要提升音樂教學能力,關注學生的學習表現,如在合唱教學中發現學生的情感調動不足的時候,就可以通過自身良好的歌唱和舞蹈功底,通過示范歌唱或者舞蹈表演的方法,激發初中學生的合唱激情。
綜上,強化課本教材的情感內涵,借助于信息技術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情境,借助于藝術實踐促進學生的文化自信,引領新時代初中生的道德和精神,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民族使命感,應該成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提升初中音樂教學的綜合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彩芬.初中音樂課堂愛國主義教育研究[J].科教導刊(上旬刊),2020(31):161-162.
[2]華劍峰.將初中音樂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J].求學,2020(39):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