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利
【摘要】培養批判性思維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目標,目前國內的高校也越來越重視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本文試圖從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入手,分析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意義,并對發展大學生批判性思維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 批判性思維?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018-03
面對紛繁復雜的世界,我們有太多的疑問,疑問通常會引發我們思考,思考過程需要運用到分析和推理,接受或者拒絕某種觀念和立場要依據充足的理由和根據,選擇方案或者做出決定要對下一步或者結果進行審驗和評估。這期間,通過全面細致地思考并做出合理決策的過程往往需要我們具備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分析和綜合相結合的思維,是一種分析、評估、推理的思維,是一種理性、科學的思維,全社會都應該重視。與國外轟轟烈烈的“批判性思維熱潮”相比,我國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視明顯不夠,造成我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普遍偏弱,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迫在眉睫。[1]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維
批判性思維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蘇格拉底。他的“精神助產術”不從正面直接給出答案,而是以提問的形式反駁對方的觀點,揭穿對方學說的矛盾,動搖對方的論證基礎。蘇格拉底的反思和質疑恰恰是批判性思維的特質。[2]其后的中世紀到19世紀,國外大量的學者和思想家把批判性思維的運用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到了20世紀,我們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和本質理解更為明晰。在1906年完成的社會人類學著作《民俗學》中,威廉·格雷厄姆·薩姆納認為,批判性思維是對已有的各種觀點進行的質疑、審查,從而決定接受或者拒絕一種觀念。在生活和教育中開展批判性思維,通過批判來判斷它們是否與客觀事實相符。20世紀50年代,批判性思維在西方國家形成一股研究熱潮。20世紀80年代,批判性思維成為西方國家教育改革的核心,他們把“批判性思維”作為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標之一。而20世紀80年代末,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才傳入我國國內,相比國外,我國對批判性思維概念和相關理論的研究才處于起步階段。
國外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很多,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羅伯特·恩尼斯的表述受多數人認可,他認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合理的、反省的思維,從而決定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批判性思維是一種非常嚴謹的全面的細致的自我反思的思維,使我們的思維更加清晰化,對我們對所接觸的東西的真實性、精確性、性質與價值進行個人判斷,從而對做什么或者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選擇。具體來說,當我們做出決定前,我們需要反思和質疑,做出各種假設去論證檢驗結果,透過事物的現象去看到事物的普遍規律和本質。批判性思維包括批判性思維技能和批判性精神兩個方面。前者也稱之為認知技能,后者也稱之為情感意向。批判性思維技能的概念可追溯到杜威提出的“反思性思維”,要求我們全面細致地思考和審查已有的任何信念或者被假設的知識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指向的進一步的結論,丟掉與事實不符的假設。隨后伯林(Sharon Bailin)等人把批判性思維發展為:是優質思維者對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前進行全面的透徹思考,在理由充分前提下做出正確判斷并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功所必須的品質。Robin Wood(2002)認為,批判性思維是洞悉推理過程中的真假;公正而開放的頭腦;能區分事實與意見;不經過審查考察不輕易放過或者接受任何東西;包括向自己和他人提出質疑,自我校正。也有人認為批判性思維就是質疑、反思、分析、評估、推理、繼承、創新的思維。
從上述學術界學者的不同闡釋可以看出,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要懷著一種反思、質疑和謹慎的心態去看待世界和生活,不經過審查和考證不輕易相信別人的思想言語和行為。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科學的理性的抽象的思維,它需要我們用科學的眼光分析每一個事物,同時也要綜合看待事物的整體,使自己的思維受到客觀事物的檢驗。在做出合理的選擇前,我們運用批判性思維對相關的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或者各種情況進行透徹思考,對可能產生的結果進行預判。這樣,我們在有足夠的儲備知識的基礎上,運用批判性思維,對關乎國計民生的時政熱點問題以及社會上的種種爭論才能獨立思考,得出正確的評價和結論。
二、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意義
(一)健全大學生的人格
簡單來說,健全的人格就是使人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都得到全面發展。健全人格既有鮮明的個性,又能很強地適應社會,是一種理想的社會化人格。它要求個體對自身和社會有著客觀正確的認識,有健康的體魄、明確的人生目標、樂觀的情緒體驗、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良好的人際關系、為自己人生目標努力奮斗等等。人格的健全取決于自己本身。然而,現在的學生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心理承壓能力愈下。面對社會、生活、家庭、工作、學習等方面巨大的壓力以及社會各種各樣的陷阱和誘惑,有些學生缺乏批判性思維,在面臨困難時無從下手,無法做出明智的選擇,以至于造成無可挽回的遺憾。由于缺乏批判性思維,學生心理承受力低,患心理疾病的人數上升,嚴重影響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突發性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如大學生寢室投毒事件以及跳樓事件等。因此,培養健全人格尤為重要。大學生應該學會培養良好的思維品質,用批判的眼光來看待一切問題及做法,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才能有條不紊地處理各種復雜事情。
(二)培養創新能力
21世紀的人才除了具備基本素質外,還要具備與其信息時代相適應的支配資源的能力、使用信息的能力、掌握新技術的能力及應用新技術進行創新的能力。如今資源愈加匱乏,加上有些現有資源不可再生,人類已不能坐吃山空,只有通過創新,人類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而一個國家要保持經濟的不斷增長和環境可持續發展,只有依賴于勞動者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而批判性思維是產生創造力的基礎和前提。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其創造力。要創造,就要通過批判性思維,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一切事物,善于從中發現問題,懷疑普遍認同的定論、真理,從中發現不合理的因素。沒有批判性,沒有大膽的懷疑和反思,沒有批判的技巧和方法,就不能全面細致地考慮問題,就不可能發現與事實不符的部分。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已經把批判性思維當作教育改革的核心,把創新能力的培養當作教育改革的方向。近年來,中國高校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也有越來越重視的趨勢。
批判性思維是衡量現代人才的重要標準之一,也是衡量智力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批判性思維教育和創新教育息息相關。與一些發達國家的學生相比,我國學生明顯創造力不足。因此,進行專門的批判性思維訓練,才能提高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造力。
(三)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
在21世紀信息時代,隨著信息高速公路以及國際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知識的產生和傳播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進行。信息大量泛濫也使知識良莠不齊的現象更為嚴重。雖然通過互聯網,我們對生活、工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能找到無數的答案,但是如果人們不能分辨答案真偽,無數的答案只是一種負擔。缺乏足夠批判性思維的學生容易被誤導不能做出明智的選擇。這就有必要發展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高大學生在信息時代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做出合理明智的選擇,抵制各種錯誤和造假的信息,增強新時代的社會適應能力。在現代社會,人們大多接觸到的是間接知識,很大程度上推尚書本、推尚先人,不注重時代變化,盲目推崇傳統文化和道德。沒有對傳統、對書本、對先人的觀點提出反思和質疑,從而造成盲信。而人們生活實踐中獲得的直接知識也會受到其他已有的間接知識的影響。日積月累,人們越來越習慣于盲信。另一方面,人們遇到所有的問題,受現有科學技術的制約,不可能一下子解決,也就為迷信留下了生存空間。加之隨著時代的發展,可以利用現代科學對迷信進行詮釋包裝,使迷信看似更加科學合理,使其更難以分辨,也給社會埋下了重大隱患。發展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一切事物,對書本、對傳統、對先人、對大師們提出懷疑,采取科學的實事求是的態度,就可以明辨是非,有效地抵御迷信和盲信。
三、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途徑
(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維態度
缺乏批判性思維和批判性精神讓我們的思考和論證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在日常生活和人際交往過程中屢屢碰壁。失去深思熟慮的理智態度和懷疑與反思的理性精神,往往讓我們盲從盲信、懶惰、只會簡單模仿和淪為平庸。優質的思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思維品質。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樹立正確的思維態度,做一個好的思考者,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在日常思維過程中,善于提出質疑,在理由和根據充足的情況下做出合理的判斷。那么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思考者?以下是一些相關的建議。
1.對世界和生活充滿好奇心和探索心。
2.能提出創造性的問題。
3.多問幾個“為什么”,洞悉原因和下一步結論。
4.由可靠的信息來源得到信息材料。
5.思考問題考慮到各種因素、各種條件或者各種情況。
6.思考問題集中,不脫離主題。
7.思路開闊,盡可能提多種方案。
8.認真考慮別人的意見。
9.接受或拒絕一種觀點或立場需要充分理由。
10.在根據和理由不足的情況下,不輕易下判斷。
11.盡可能形成嚴謹的清晰的認知。
12.意識到個人自身局限和認知偏見。
13.把批判性思維能力運用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
大學生要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思維態度,才能引導我們進行深思熟慮的思考。理智地懷疑和反思的態度,能夠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辨是非,提高生活和學習質量,提高工作效率。
(二)學校開設相關課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西方國家批判性思維研究已形成一股熱潮。國外不少高校非常重視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通過單獨設置批判性思維相關課程,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進行專門訓練,讓批判性思維成為一門必修課,增強批判性思維訓練的系統性。除此之外,把批判性思維融入各個具體的學科教學中,遵循批判性思維發展規律,通過常規課程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讓批判性思維運用于各個領域,利于批判性思維培養工作的長期開展。通過隱性課程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面向社會廣大民眾,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下,把批判性的觸角延伸到學校、社會、家庭的各個角落,經過長期的耳濡目染,利于批判性精神的成長。
目前,我國對批判性思維的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國內不少高校及老師沒有意識到批判性思維教育的重要性。一旦面對棘手的問題,大部分大學生因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難以應對。因此,培養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迫在眉睫。國內高校只有對大學生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才能使大學生不犯錯誤或者少犯錯誤,少走彎路。應設置單獨的批判性思維課程,對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專門訓練。隨著批判性思維課程的開展,應把批判性思維能力融入具體的學科中。同時也有必要開展批判性思維的隱性課程,把批判性思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
傳統教育是一種填鴨式的占有式的教育:重知識、輕能力,缺乏思維能力訓練。而老師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其主要任務和目的是傳道、授業、解惑。教師作為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成為知識的絕對權威,不容懷疑。于是書本上的知識都是正確的,學生則成為了教學活動的附庸品,一味地被接受,成為盲目地接受知識的容器。長此以往,學生對周圍一切麻木,沒有質疑,沒有反思,所獲得的知識只是一股腦地被強行塞入,完全沒有自己的思想,更不會形成批判與質疑,最后被知識所支配。學生更如同流水般生產線上的商品,缺乏個性的發展,千篇一律,只會盲目服從,缺乏批判精神、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應該只起引導作用,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學生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就教師自身而言,首先教師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批判性思維的開展,對每個教學單位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等進行精心設計,確保學生能在課程中由淺入深地循序漸進地掌握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策略,學會反思和質疑,提出和解決批判性問題。其次老師在課堂上把批判性思維的理論、方法和技巧適時講授給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比如對教學內容巧妙提問、設疑,還可以圍繞一些時政熱點問題開設主題研討課和辯論課等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同時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或者協作研究,盡可能提出不同的選擇方案。培養學生質疑和反思,鼓勵學生質疑書本上的知識,挑戰老師和學者的權威,勇于提出自己不同的觀點。教師應該做好榜樣才能言傳身教,主動讓自己的一切都接受學生的檢驗,展現教師的批判精神和態度。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對學生質疑和批判要勇于接受,并且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應定期使用科學方法如觀察法、訪談法、作文評析法、批判性思維測試法等,來評估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狀況。最后教師應該定期向學生反饋批判性思維測評結果,使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發展情況,進行自我糾正,明確今后努力方向。教師應使用可靠信息來源為學生提供各種思辨資料,使學生掌握發展批判性思維的方法和策略。[3]
由此可見,教師在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培養過程中的重要性。老師應該主動轉變教學觀念,摒棄傳統教學模式,加強對批判性思維的重視和培養。在課堂中講授批判性思維的理論、方法和技巧,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批判性思維訓練。
參考文獻:
[1]王源生.關于批判性思維[J].求索,2004(7):138.
[2]董元興,李慷,劉芳.大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評估與培養[J].外語電化教學,2010(5):33.
[3]黃朝陽.加強批判性思維教育 培養創新型人才[J].教育研究,2010(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