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子雯
【摘要】培養學生愛國情懷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十分豐富,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便利條件。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當中,不僅能夠順利實現課程教育目標,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感與行為,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深入挖掘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結合素材類型與學生接受特征,科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工作。
【關鍵詞】小學語文? 愛國主義? 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3-0045-02
立德樹人根本教育任務的提出,為課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性指引。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雙重特征,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優良載體。在語文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教育,一方面可提升學生的道德素養,為學生成長成才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能夠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認同,促使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創造力得到有效提升。因此,語文教師要在課堂教學全過程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新時代愛國主義內涵。
一、小學語文教材中愛國主義教育素材分析
(一)贊美壯美山河
我國地域遼闊,自然風光十分豐富。反映祖國壯美山河的文本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占據著一定的比例,如《黃山奇石》《美麗的小興安嶺》等。這些文本與學生的生活較為貼近,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充分感知祖國山河的魅力,進而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1]。
(二)傳承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教育是培養學生愛國情感的重要路徑,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體會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可逐步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激發出來。語文教材中的傳統文化素材較為豐富,涵蓋諸多方面的內容。第一,古代文學作品。此類素材在語文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較大,包括古詩詞、寓言故事等。學生在學習這些文學作品的過程中,能夠逐步形成民族文化認同。第二,文物古跡。文物古跡蘊含的藝術、文化內涵十分豐厚,教師通過引導學生了解這些文物古跡,可幫助學生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第三,傳統技藝。傳統技藝將古代人民的智慧、審美等充分展現出來,學生深入了解這些技藝后,不僅可以養成良好的審美情趣,文化自信心也可以得到增強,如《紙的發明》等。
(三)歌頌革命精神
在革命年代,一大批英雄人物涌現出來,這些人物事跡所體現的革命精神、奉獻精神能夠給予小學生有效的心靈沖擊。語文教材的很多文本對革命先輩的人物事跡進行了生動介紹,如《狼牙山五壯士》《梅蘭芳蓄須》等。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挖掘人物事跡背后所蘊含的精神內涵,喚醒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2]。
(四)歌頌領袖人物
黨的領導是國家發展的保障,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偉大領袖人物的事跡和精神,能夠順利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如在學習《朱德的扁擔》《鄧小平爺爺植樹》等文本時,教師要帶領學生挖掘領袖人物的品質與精神,鼓勵學生繼承和發揚黨的精神。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傳承策略
(一)依據文本內容側重點
第一,依托多媒體進行直觀呈現。目前,多媒體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領域。面對贊美大好山河類的文本,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直觀呈現山河美景,全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引導學生緊密聯系生活中所接觸過的美景,充分感知祖國山河的壯麗,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例如,在學習《黃山奇石》一文時,教師先以圖片、視頻等形式向學生展示黃山四絕,給予學生直觀的視覺體驗。待學生的求知欲被激發出來后,再帶領學生深入閱讀文本,從字里行間體會黃山景色之秀美。之后,鼓勵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升華學生的情感。小學生的認知能力不高,可能只會產生淺層次感受,為此,教師要做好點撥總結工作,幫助學生深層次感悟和表達,提煉文本蘊含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搜集英雄故事。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革命先輩的偉大事跡是非常重要的載體,革命先輩的精神氣節能夠充分感染到學生的思想。受篇幅的限制,語文教材中只選取了部分典型事跡,教師可在課堂中引入主人公的其他事跡,以便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提升教育成效[3]。教師也可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主搜集相關資料,這樣不僅學生的愛國情懷能夠得到培養,動手能力也能得到鍛煉。例如,在學習《狼牙山五壯士》一文時,教師提前布置任務,引導學生搜集本文的背景資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帶領學生仔細閱讀文本第二部分,從戰士的動作、神態等描寫中體會戰士的英雄氣概。完成文本教學后,教師鼓勵學生表達個人的感悟,幫助學生深層次理解五位壯士在生死抉擇中彰顯出來的偉大精神。第三,引入文化發展歷史。我國的文化歷史底蘊十分豐富,各類歷史文化遺產見證了中華歷史。在語文課堂中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還可以傳承與發展燦爛文化。在學習反映傳統文化類的文本時,教師需結合文章體裁與內容主題,引入相應的歷史資料,向學生詳細解說相關的時代背景等知識,這樣既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又可以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例如,在學習《圓明園的毀滅》一文時,由于小學階段尚未開設歷史學科,部分學生不太熟悉這段歷史。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先向學生講解圓明園的由來以及圓明園毀滅所發生的時代背景,結合這些背景知識引導學生閱讀文本內容,拓展學生的閱讀深度。為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圓明園毀滅所造成的損失與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視頻資料等引入進來,這樣學生通過對比圓明園昔日的輝煌和毀滅后的悲壯,可產生更加強烈的感受。
(二)依據文本主旨表達方式
不同文本具有差異化的主旨表達方式,語文教師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時,需將文本主旨表達方式納入考慮范圍,選擇針對性的教育手段。通常情況下,可從這些方面著手:第一,強化朗讀訓練。朗讀是語文學習的重要方法,也是培育學生愛國情感的關鍵手段。教師帶領學生反復朗讀文本,能夠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字里行間的愛國情感。因此,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朗讀對愛國主義教育的促進作用,留出充足的朗讀時間。結合文本主題與內容,教師可將齊讀、男女分讀等一系列形式綜合運用起來,增強朗讀的趣味性[4]。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時,教師在導入環節內,先向學生介紹周恩來的生平資料以及偉大事跡,幫助學生初步了解人物形象。之后,帶領學生充滿感情地朗讀文本內容。在學生朗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準確把握關鍵句段的語氣。針對周恩來與伯父對話段落,則可采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通過多層次、多元化的朗讀,學生可以對少年周恩來的遠大志向進行深入感受。完成朗讀之后,教師提出針對性的問題,如“在新的時代下,我們讀書為了什么?”引導學生聯系起國家繁榮與民族振興,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和愛國意識。第二,關注關鍵句段。語文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眾多,各篇文章具有差異化的主題與體裁,而在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對關鍵字段的解讀與分析是各類文本皆需實施的工作。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入體會關鍵句段的內容和意義,利用關鍵句段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例如,在學習《梅蘭芳蓄須》一文時,教師先帶領學生快速閱讀文本,之后深度品味第3~7自然段。以第四自然段為例,此段描述了梅蘭芳為國家大義,堅決拒絕別人給出的優厚條件。通過深度閱讀,學生能夠充分體會梅蘭芳先生絕不背叛祖國的偉大品質。
(三)聯系歷史背景知識
第一,插入影像資料。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單單依靠文字說明難以充分理解傳統文化與歷史知識。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需要將音像資料等引入進來,其能夠形象化、具象化處理抽象的知識,幫助學生對歷史傳統性知識進行深入理解。例如,在學習《開國大典》一文時,教師在帶領學生閱讀文本之后,向學生展示反映開國大典熱烈氣氛的視頻片段,幫助學生在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感受人們的自豪之情。之后,于課堂中穿插相關的歷史資料,包括南京大屠殺、圓明園毀滅等,引導學生思考開國大典意味著什么以及人們為何如此激動。學生在觀看歷史資料的過程中,將會不自覺地代入到當時的情境之中,進而產生強烈的愛國情感。第二,聯系學生生活。傳統文化素材在語文教科書中占據了較大的比例,而傳統民俗文化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十分貼近。此類文本的吸引力較強,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時,可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將會更加深刻地感悟中華文化特色[5]。例如,在學習《端午粽》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談一談自己家在端午節時有哪些習俗,是否包粽子、插艾草等。之后,向學生介紹端午節的由來,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
三、結語
綜上所述,愛國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本分和職責,在語文課堂中融入愛國主義教育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語文教師需充分明確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意義,深度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愛國教育素材,探索高效、科學的教育方式,促使學生的愛國意識得到增強,愛國情感得到增強。
參考文獻:
[1]劉文華.談小學語文愛國主義教育的傳承[J].神州,2019(9):97-97.
[2]張平和.基于部編小學語文教材的愛國主義傳承研究[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 2019(7):251-251.
[3]梁倩倩,方成智.部編小學語文教科書中愛國主義傳承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 2019(4):152-153.
[4]韋靈艷.淺析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J].讀天下(綜合), 2019(18):181-181.
[5]晉彪.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策略探析[J].遼寧教育, 2019(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