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
【摘要】學校借鑒STEAM教育模式開展跨學科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在破除僵化的體制機制、跨學科融合的課程體系和平臺搭建方面取得一定進展,深化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發展,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對創新社會的適應性。
【關鍵詞】STEAM教育? 創新創業教育? 人才培養
【課題項目】湖北省中華職教社課題,課題編號:HBZJ2021055,課題名稱:十四五時期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及關鍵點研究——融合STEAM教育方法的創新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2-006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上作出重要講話,根據新華社播發的6000多字《會議公報》中,“創新”在不同板塊被著重提及15次。在明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時,“創新能力顯著提升”是全會提出的一項重要標準,強調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同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創新創業教育是提高人才培育質量、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途經。創新創業教育已然成為了高校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與抓手,是融合專業教育、素質教育,提升人才質量的關鍵。
STEAM教育發源于美國,是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的首字母縮寫而來。Halverson等人認為,STEAM的教學理論與“創中學”的教學法由于整合了“學科與技術”“做中學”“發現學習”而成為創客教育的重要基石。Bevan提出了在科學教育中實現STEAM與創客教育整合的路徑,圍繞設計與工程實踐這一中心來組織課程與教學。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學者通過深入的研究,證實了STEAM教育有利于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近年來,STEAM教育也日益受到學術界與教育行政部門的重視,正在成為技術創新的重要驅動力。
一、國內STEAM教育發展現狀
2002年教育部選取了中國人民大學等九所試點高校,探索高校學生創業教育體系建設,從此拉開了我國高校創業教育發展的帷幕。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比之外國起步較晚,但仍然在平臺搭建、制度創立、體系構建、互聯網+和生態建設等方面都有建樹,而且課程教材、創新團隊和創新實體等方面也頗有突破。近年來,逐漸有學者注意到STEAM教育與創客教育深入融合能夠更好地實現人才核心素養的培養。孟紅娟認為STEAM教育與創客教育整合,能夠將各自的不足轉化為對方的優勢,既符合內在發展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必然性。但在高職階段,將STEAM與創新創業教育相結合的研究,僅有2篇,沒有成熟模型可以借鑒。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如何將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全面融合,借助STEAM教育理念和工具構建創新思維、專業技術、創業能力交叉鏈接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有待不斷深入挖掘。
二、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目前的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建設,主要圍繞雙創課程體系建設、創業實踐平臺、服務體系和師資培養展開,但落腳點側重于學生創業率、大賽獲獎率等顯性成效。“創新”作為“十四五”時期的科教興國戰略,還未全面鋪開。其問題主要如下:(1)狹隘地理解創新創業教育的含義,將創新創業教育等同于指導學生創業實踐和創業率;(2)為了雙創而雙創,另起爐灶去再造新體系,疏忽與學校特色專業融合與拓展;(3)雙創教育的實踐脫離湖北省產業結構發展,導致人才流失和創業成功率低;(4)雙創教育評價過于功利與短視,缺少對教育對象在時間維度的跟蹤分析與反饋。
三、STEAM教育模式對創新創業教育的啟發
STEAM教育培養的是“跨學科的多元思維”指導下的知識的探索學習、綜合運用、科學實踐、溝通合作、創意革新,與創新創業培養的人才核心素養相輔相成。STEAM教育構建的互動性、創造性、開拓性教育方式,能夠幫助創新創業教育實現與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目標,共同推動創新人才的培養。
許多研究證實STEAM確實有效地提高了人才的綜合能力,但在高職教育階段的應用研究極少。課題組以雙創特訓營為契機,鏈接STEAM與創新創業教育的育人模式與路徑,經過3年的實踐探索,在STEAM模式應用于創新創業的課程建設、平臺建設等方面取得一定進展。
(一)創新跨學科教育體制機制
STEAM教育的特色在于將多學科知識跨界有機的組合,將STEAM教育融入高職創新創業教育就需要借助STEAM教育的構建邏輯進行各學院之間的有效協同。目前,高校教學管理機制界限清晰,開展跨學科融合涉及學生、教師、教學工作量、教學效果、教學督導等工作的職責劃分,當前教學管理制度體系不能夠滿足跨學科教學模式的創新實施。學校在此基礎上,以雙創特訓營的方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管理運行機制的改革突破。成立以校長牽頭,參與STEAM+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學院與職能部門負責人組成的領導小組,負責推動工作部署與指導;建立以教學處、學工部門和創新創業學院組成的運營管理團隊,針對跨學院開展的教學實踐活動制定學分置換辦法、教學工作量換算辦法、特訓營學生管理辦法等系列制度,保障STEAM模式的創新創業教育穩步實施。
(二)STEAM-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
依據學生成長特點和專業特點,分層次開展STEAM-通識基礎課程和STEAM-專創融合課程。STEAM-通識基礎課程側重于德智體美勞五方面的培育,合理設計思政、體育、藝術和基礎工程技術知識的結合。STEAM-專創融合課程依據專業技能目標,跨專業地組建鏈條式專創培育課程,實現創意-設計-技術-制造-成果的連續產出,多元化視角培養人才的創新創業能力。
(三)STEAM-產創項目實踐平臺
根據湖北省產業結構特點,鏈接區域內龍頭企業,啟動學校職教集團資源,搭建與地方產業匹配的眾創空間。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建立以STEAM與創新創業教育為中心的“項目結構化合作任務單”,組建跨學科項目實踐小組,以解決問題為目的進行開拓性和創造性的實踐,加強專業資源的互動、加強技術對產業發展的服務、拓展產業發展維度、提高人才創新創業素養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四)建設STEAM-創新創業導師團
根據課程體系與實踐平臺建設的實施要求,培養一批具有學科素養和創新創業核心素養的教師團隊。對創新創業教育開展的全過程進行教學、指導和服務。
(五)創造性問題解決導向的動態評價
在評價的目標取向上,倡導創造性導向、問題解決導向的評價。采取過程性評價、迭代式評價,強調學生學習過程中數據信息全息記錄,根據學生狀態的調整實時迭代評價方式。
(六)實施成效
開展跨學科的通識素養課程和專創融合課程能夠使學生在“做中學”,將創新創業能力與學科實踐緊密聯系,快速提升人才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創業精神,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社會。
本課題研究過程中,一方面培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水平人才,為社會經濟增長提供人才支持;另一方面,在構建產創實踐平臺過程中,與企業、政府與社會其他機構進行充分溝通與合作的過程中,可以形成以服務產業發展為目的的再就業培訓項目和返鄉農民工的培訓項目。通過為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智力支持而將他們轉化為能夠促進產業發展的有效勞動力,提高學校的社會貢獻力。
四、結論
STEAM教育模式是一種能夠開發大腦多功能區協調配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新時代下,飛速發展的高新技術對高職畢業生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對新技術、新崗位、新產業適應性增強,還需要具備創新精神,不斷在職業發展過程中開拓創新。在實施3年跨學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能夠多方面鍛煉人才的思維、技能和團隊精神,符合經濟社會對高職人才需求。但STEAM教育全面融入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進程中,還存在體制機制僵化、理論研究缺乏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索實踐。
參考文獻:
[1]孟紅娟,黃勃,王夢珂,等. STEAM與創客教育的問題及其整合路徑探究[J].現代教育技術,2020(3):114-119.
[2]鄒海燕, 張小遠. 高校創客空間:基于STEAM理念的整合與建構[J].實驗技術與管理,2020(11).
[3]Bybee R.W. What is STEM education?[J].Science,2010(5995):996
[4]Halverson E R. The maker movement in education[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2014(4):495-504
[5]沈成君,杜銳.基于文獻計量的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熱點與趨勢可視化分析[J].中國大學教學, 2020(1):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