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遠新
【摘要】現階段,我國越來越重視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而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在學前教育專業開設國學課程更是有助于對其進行思想教育與傳統文化方面的熏陶。基于此,本文對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教學的相關內容展開探討,從開設國學課程的意義出發,對其現階段存在的問題以及相對應的有效策略進行探討,最后對學前教育專業的國學課程建設實踐加以分析,為學生未來從事學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礎。
【關鍵詞】學前教育專業? 國學課程? 教學實踐
【課題項目】本文系河南省2020年度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項目名稱為“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2020—JSJYYB—136。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122-03
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優秀人才的培養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學校引入國學課程是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學前教育專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對國學文化的繼承和創新。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為進一步完善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應不斷優化教學內容,將更為創新的教學理念與模式引入到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的建設與實踐中。
一、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開展的重要意義
(一)有助于學生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國學經典當中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精華,加強對國學文化的學習不僅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化底蘊,還可以幫助其更加全面、準確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并在此過程中樹立文化自信與民族自豪感,促進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沉淀與發揚。
(二)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人們對道德修養建設的重視程度也在不斷提升,為有效避免由精神建設層面所引發的社會問題,加強對青少年的道德修養建設迫在眉睫。國學經典當中蘊含著“仁義禮智信”等重要的人生準則與道德倫理,開設國學教育課程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借助正確的道德準則來有效規范自身的行為[1]。
(三)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素養
現階段,國學教育開始進入學前教育階段的課堂當中,如果教師不具備足夠的國學素養則難以滿足當前新形勢的發展需求,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中必須要加強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在提升學生國學素養的基礎上提升其音樂、書法以及繪畫等多方面的技能;實現其個人素養的有效提升。
二、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師沒有樹立足夠的重視
就現階段國學教育課程的開展情況來看,很多教師沒有意識到開展相關課程的重要意義,對其的重視程度嚴重不足。一方面體現在教師沒有深刻理解國學經典中的內涵,認為學習的作用不大;另一方面只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進行授課,整體的教學過程較為單一、死板,難以有效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二)教學方法不夠豐富
由于重視程度不足,對國學教育課程內涵以及國學教學方法的研究上也存在欠缺,很多時候,教學過程體現出較為明顯的形式化與表面化,在進行國學經典朗讀背誦的時候也只是對其表面含義進行解釋,對其中深層的內涵則了解不足。
(三)整體教學存在著較強的隨意性
受到傳統教學模式重技術輕文化傾向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學習國學的時候都沒有樹立起正確的態度,往往體現出較強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對國學經典的學習存在畏難情緒以及抗拒心理。同時在學習的過程中較為程式化,學習僅僅流于表面,不能將其實際應用到學前教育當中。
三、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教學質量的對策
(一)加強對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
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優化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建設的關鍵所在,因此應不斷加強對教師的管理與培訓,進而顯著提升其在國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水平,而加強教師的相關培訓也應當作為學校開展國學課程建設過程中的基礎性工作。為進一步推進國學教育課程的有效開展,一方面可以為教師舉辦相應的培訓與講座,從而有效提升其業務水平;另一方面是鼓勵教師更多地參與教學實踐,加強資料的閱讀與查詢,從而更好地將自身掌握的國學要點反映到國學教育課堂上,為提升學生的國學水平打下基礎[2]。
(二)做好教學之前的準備工作
在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之前要想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首先,要選擇適合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的國學內容,有效實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其精神內核的掌握,進而提升國學課程整體的規律性與系統性;其次,應探求國學經典的教學規律,保證可以借助合理的途徑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國學修養;最后是要制定合理的教學策略與方法,結合學前教育學生教學的實際情況逐步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同時借鑒其他院校已經得出的先進經驗,有效提升學生的國學修養。
(三)加強對國學課程的宣傳
學生學習國學的效果一定程度上也取決于其自身的積極性與專注程度,只有學生自己想學、愛學才能充分發揮國學課程的實際效用。因此,在學前教育專業開展國學課程的過程中,應不斷加強對國學課程的宣傳,通過宣傳效應有效調動起學生的積極主動性,進而充分意識到學習國學的重要作用[3]。因此,學校內部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展板等形式進行國學內容的宣傳;提升國學教育在班級文化建設當中的重要地位;同時還可以通過見習課程使學生充分意識到國學教育對學前教育的助力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國學的主觀能動性。
(四)促進國學課程與各學科的相互滲透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是實施教學的最主要的地方,因此如何將國學內容同其他各學科結合起來也是教學中需要重點研究的問題。國學涉及到文學、歷史、書畫等多方面的內容,因此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語文中的閱讀寫作幫助學生了解國學經典著作中的精神內涵;還可以通過歷史課程掌握中華傳統文化的歷史變遷;在政治課中掌握國學經典中的人生哲理;在藝術鑒賞課中學習書法繪畫作品中蘊含的審美內涵,從而通過與各學科的相互滲透不斷提升學生的國學素養。
(五)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了更好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校在開展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的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校園廣播的內容可以是與國學相關的,而走廊板報的建設也可以結合國學進行創造,進而給予學生聽覺上與視覺上的沖擊,幫助學生在濃厚的國學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國學素養。就現階段的發展形勢來看,學前教育專業的國學教育還存在著一定不足,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提升對國學教育的重視程度。
四、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建設的實踐分析
(一)國學課程內容的設置
國學中所包含的內容博大精深,要想有效開設學前教育專業的國學課程必須完善內容設置,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總的來說,學前教育專業可以選擇的國學內容主要可以分為五個方面:
1.經學方面
經學是國學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經學著作往往歷經歷史的洗禮,將為人處世的智慧融入了書籍的內容當中,進而在不斷傳承的過程中獲得了國人的認可,同時經類著作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也體現出其重要的價值。也是因為這樣,在選擇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內容的時候應首先考慮選擇經學著作。其中對于“四書五經”部分的內容也要做好摘選,《論語》和《大學》屬于必選內容,而對于難度較大的《易經》《中庸》等著作則可以選擇適合學生學習的部分;另外,對于《禮記》中與教育相關的部分也應予以足夠的重視[4]。
2.子學方面
就子學方面的內容來看,其中心思想主要集中于儒家、道家、法家等學派當中,因此在進行國學內容選擇的時候也要從這部分學派入手。其中儒家學派的著作主要可以學習《論語》和《孟子》;對于道家學派來說主要可以學習《老子》和《莊子》,進而精選其中的哲理思想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國學教學效果。《莊子》的篇幅較長,為了便于學生學習,可以節選出其中的一部分內容;對于法家來說,可以學習其中的《韓非子》,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習效果。
3.蒙學方面
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在進入社會之后,主要面對的對象大多數為學齡前的兒童,因此加強對蒙學內容的學習有著十分關鍵的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蒙學內容的選擇時,不僅要理解其字面上的含義,還要注重其內涵中的教育價值導向,進而以兒童教育為基礎,充分發揮蒙學在其中的重要作用。
4.文學方面
在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中加入文學內容十分有效地解決了傳統教育模式下重技術輕人文的弊端,通過對詩歌、散文、小說等內容的學習,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藝術水準與藝術審美能力。同時,加強對文學的學習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的思維空間,更加符合教學的實際情況。
5.常識方面
在教學中加入國學常識部分對學生了解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推動相關文化的繼承與弘揚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國學常識所包含的內容十分豐富,面對龐大的知識體系,只需要節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部分即可。除了對五行、科舉等方面的中國傳統民風內容進行學習以外,還應適當加入醫學、武術等傳統技藝,進而有效提升學生在學習國學時的積極性。
(二)國學課程模式實踐分析
1.國學課程模式的實踐分析
為進一步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的實施效果,應落實有效的國學課程教學模式,進而有效提升國學課程的合理性與科學性。首先,應設立明確的學習目標,將核心重點放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上,只有保證其在綜合素養、專業知識以及教學經驗等方面都符合實際需求,才能保證日后學前教育的有序開展;其次,注重教材的編寫與選用,為了盡可能地提升教材的實用性,應集合廣大優秀教師的先進經驗,進而保證其內容可以最大限度地符合學前教育學生的實際需求;再次,規范課程內容的落實,結合經學、自學、蒙學、文學以及傳統技藝等方面設置相應的課程板塊,進而有效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質與水平;最后,建立相應的實踐基地,一方面可以與當地傳統文化保護單位以及圖書館等機構進行合作,通過學習活動、知識講座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為提升其國學修養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與學校合作,建立國學方面的校園見習課程,通過教學實踐來有效提升學生參與國學教育的積極性,將自身學習到的國學知識有效融入到實際的課堂建設當中。
2.國學課程模式的實施策略
為推動學前教育專業國學課程的優化與落實,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進而以小組為單位完成國學課程的各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為閱讀環節。教師精選出適合學生學習的名著經典,并組織在課堂上進行閱讀。例如國學經典內容可以選擇《論語》《孟子》等名著;蒙學經典可以選擇《三字經》《百家姓》等名作;詩詞經典可以選擇《詩經》《唐詩三百首》等內容,進而通過閱讀引導學生吸取其中的精華與養分,提升自身的綜合素養。與此同時,還要注重閱讀時的技巧,借助不同經典的不同閱讀方法逐步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第二個環節是表演環節。教師需要組織學生對國學經典中的內容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二次創作與演繹,既可以選取經典的成語、寓言故事等進行短劇表演,也可以選取一些傳統技能,進行茶藝、傳統樂器以及武術等方面的展示,進而更好地符合當前社會發展的實際需求與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特點,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打下基礎。
第三個環節是演講與討論環節。每一個小組現在國學經典中選擇一個主題,并與現階段的社會發展實際結合起來作為發表演講與討論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辯論、相聲等多樣化的表演形式,進而實現提升學生交流能力與表達能力的目的。
最后為動手制作環節。以國學經典或者傳統文化內涵為主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動手制作,制作的內容十分寬泛,既可以是剪紙、繪畫、服裝等方面的藝術創作,也可以是PPT、手抄報等內容創作,進而有效進行創作的過程中提升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與動手能力,從傳統國學經典中學習日后教育行業所需要的專業素養與內涵。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國學課程的開展為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專業素養與綜合素質都起到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在日常進行教學的時候應格外注重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為進一步提升課程質量,應不斷加強對教師專業素質的培養,完善國學課程各階段的準備工作,同時注重國學課程與其他各學科的相互滲透,進而為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創建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為學前教育領域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梁健.國學教育“四三二一”模式探索——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國學教育的思考[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18(6):61-64.
[2]李楠.新時期學前教育專業國學啟蒙課程教學模式探究[J].祖國,2018(18):155+157.
[3]陳曉.國學教育體系在學前專業的建構探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27):10-11.
[4]于春波.學前教育專業傳統文化研究性學習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現代職業教育,2018(2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