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紹雯
【摘要】在課堂活動中,問題設計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它可以誘導學生在高中生物課堂中提出問題,使學生可以積極并主動地參與到課程的各個環節中,養成良好的學習思維習慣,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近些年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將問題設計合理地運用到生物課堂中,希望可以通過有關課堂的問題設計,并結合高中生物學科的專業知識內容等,為提高教學質量找到一條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問題設計? 課堂改革? 生物
【中圖分類號】G633.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8-0184-02
本文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對高中生物教學中問題設計的不足及原因進行了探討,發現普遍的問題沒有針對性,隨意性大;問題不夠集中,較零散;缺乏情景創設,忽視對課堂資源的利用;問題過于廣泛,缺乏核心問題;重結果大于重過程等。并在此基礎上相應的給予了解決策略。
一、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現狀
(一)問題零散
對于目前新課標的《普通高中生物標準》所規定的相關的課程教育內容、教學評價體系等都極有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生物學科素養。但是在經濟水平不斷發展的今天,對于教師教學評價僅僅局限于學生的相關數據,從而造成了目前普遍階段的教育環境主要是以“應試教育”為主,教師一味的“填鴨式”教學。在這樣的教育模式下,雖然學生的學習成績得到了明顯的提高,水平測試的過關率及各種比賽項目都取得了很大的飛躍,但是在實驗教學中,學生的表現就有些不盡如人意,甚至無從下手,這樣就凸顯了教師的教學內容不夠豐富,教學設計過于單一的情況。對于這一現象,我們進行了系統的調查,發現部分教師只注重自己的教學過程,而忽視了自身科研能力的發展與提升,進而就缺乏對相關理論教育知識的學習。并且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僅僅注重課堂知識的傳授,忽視了教育本身的價值,所以在教學設計上所涉及的問題過于零散,沒有緊密的科學性,也缺乏知識系統性,對于學生的了解程度也不夠,從而忽略了教學問題設計不僅僅可以提升課堂效率,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思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問題設置對于學生發展的重要性。例如在《基因工程》這個課程中,教師都過于注重基因工程的相關理論原理及操作過程,很少與學生共同探討如何看待轉基因食物的安全性問題。不愿意對學生進行延伸性的問題發展,從而在教學設計上很少引入串聯的教育問題。
(二)核心問題不夠突出
核心問題不清晰也是目前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最明顯的問題,普遍的高中生物教師在對問題進行設計時,只對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了考慮,從而忽視了學生之間個體的差異性及認知水平的差異性,從而導致教師在教學設計上的問題設計過大,很容易造成學生在思考過程中鉆牛角尖。教師對問題進行設計時,也沒有考慮到問題的難易程度,故而很少進行分層次設置問題,從而導致問題缺乏彈性,很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故而難以達到教學目標。例如在進行《基因工程》的課程復習教學時,教師普遍對學生設置的問題拋出就是“你有什么問題”,在幾分鐘后,學生的回答普遍就是鴉雀無聲或者支支吾吾。在復習課程上,沒有任何知識的鋪墊,這樣就拋出一個問題,顯得特別空泛,讓學生的思維沒有邊際,沒有任何的落腳點,以至于學生很難發現自己究竟有什么問題。所以目前教師的教學設計上沒有區分課程性質,對于理論傳授的課堂教學設計教師就重點引入,對于復習課教師就毫無邊際,沒有專門對教學的核心問題進行重點復習,并且在教學設計的問題設置上,核心問題也不夠突出。
(三)問題設計過于隨意
生物教師對于問題的設計普遍過于隨意,同樣也是目前高中生物教學設計的現狀。只有小部分教師對于教學問題進行科學的設計,大部分教師都是上課進行隨機提問,沒有任何的預設,這樣就忽略了問題設置為學生帶來的思維導向性作用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維能力。不僅如此,很多教師嘗試在教學設計上設置問題時,極其缺乏對問題的情景設置,問題太過于理論化,缺乏生活感,讓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僅靠死記硬背。其次,教師在對教學設計的問題設置時,忽略了問題的質量及效率。教師對于問題設置的思想普遍都是即興提問,這樣就會導致教師在課堂上的提問有以下兩種情況:一是教師的口頭禪式提問,“對吧?是么?是吧?對不對?”,類似于這樣的提問,教師認為只要是活躍了課堂氣氛就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而事實上,這樣在學生那里不僅起不到任何作用,而且還極易讓學生的思想發生偏移;二是教師這種沒有任何包裝的問題,根本就不會重視優質問題所具備的特征,從而忽略了問題的啟發性、情景性、漸進性。教師隨意的提問,沒有經過任何的包裝升級,也沒有經過反復的斟酌思考,它的表現形式往往就是單一的且廉價的。
(四)缺乏情景式問題設置
目前很多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雖然有設置的教學問題,但是都是簡單的設問句,有的學生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就答出來了。如在《基因突變》這門課程中,有些教師為了讓學生對基因突變的時間進行思考,就會直接進行設問,例如“基因突變是在DNA解旋為單鏈的時候發生的嗎?”有一個學生堅定問題答案,其他學生就會跟風進行回答,沒有任何的思索。這樣的問題設置過于簡單,很難讓學生安靜地獨立思考,并且也不會對語言進行組織,從而很難提升學生的思維發展及語言整理能力。生物課程的學習不僅僅有理論知識還有實驗設計,然而目前普遍高中生物在“應試教育”的普及下,過于關注理論教育,對學生的實驗教育僅僅是點到為止,或許是在高考前突擊一周進行實驗學習,這樣的現象就導致教師在生物課堂上的教學問題的設置上過于偏重理論知識的學習,很少對實驗設計的問題進行引入。教師忽視課堂的動態發展,在課前進行充足的課堂設計,在課堂上展現出來的過程就過于程序化,這樣的教學過程過于拘束,很難發展學生的靈活性思維。
二、高中生物課堂教學問題設計策略
(一)精心設計問題,并將其串聯
一節課的完整性主要就體現在教學設計上的問題串聯性,所以在高中生物課堂的問題設計上要設計相應的教學問題串,并通過這樣串聯的教學問題突出教學目標,通過設置核心問題來突出教學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從而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將整體的教學框架予以呈現。教師要認真對《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進行研讀,認真體會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生物課程的具體要求,在對教學問題進行設計的時候才會有明確的方向,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高中生物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發展,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同時兼顧教學過程中的情感目標、教育目標。教師在學生對基本教學知識掌握的情況下,針對學生知識框架設計問題,從而構成一個具有目標明確、思路清晰的問題價值鏈,讓學生通過這樣的網絡結構,重視知識體系的形成過程,從而打通學生的學習思路,讓學生更輕松地接受知識。例如在高中生物《細胞膜》課程的講授中,可以利用其標題進行問題設置,如“細胞膜的結構是什么?”“細胞膜的功能是什么?”“細胞膜的成分是什么?”這樣的三個問題向學生拋出,讓學生自主預習,從而進行解答。課程的標題往往就是課程的重點所在,所以教師要善于利用標題,通過標題來設置主問題,從而在此基礎上,開拓其他的知識體系分支,從而更深層次地進行拓展教學。
(二)分層次設計問題,凸顯核心概念
首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中指出教師的教學內容上要具有層次性。學生的認知水平,往往是由淺入深,具有很強的層次性。綜合以上,教師在對教學問題的設計上,要注意層次性,要由易到難,由淺至深,循序漸進。要在尊重學生差異性的同時還要滿足不同的課程標準。所以教師首先要對所要設置的問題進行整體的規劃,從而在此基礎上展開每個系列的問題設置,這樣的問題設置可以是面向教學目標的獨立單元,也可以是面向核心問題設置的問題鋪墊。在這里要重點注意問題設置的難度,防止小問題設置的難度過大限制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還要注意揣摩學生對此的認知水平,讓不同水平的學生感受不同層次的問題。教師要注意設計的問題的難度性和啟發性,要充分地發揮知識水平高的學生的優勢,從而鼓勵其他學生共同參與,在設置問題上要注意既不能輕松想到答案,同時又需要一定的思考。例如教師可以將問題明確三個層次,難度要逐漸加大,水平要由易到難,可以利用A、B、C三等進行分別的標注,A類為主要的基礎題,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后就能夠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面對全班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夯實學生的基礎知識;B類為主要的應用題,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理解后經過一定的思考,能獨立完成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面向大部分學生;C類主要為拓展題,學生掌握所學知識后,通過小組討論或是獨立思考從而解決的問題。這類問題主要面向于優等學生。這樣的分層次設計問題,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
(三)注重問題的情景化設置
教師在問題的設計過程中還要注意情景化設置,從而更深層次地激發學生的思維模式。例如生物選修中的《果酒果醋的制作》這樣的課程,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這樣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眼球,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故而,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設置相應情景來引發學生對此的思考,例如可以設置階梯式的問題情境,這樣的問題設置要求教師設置一個小型問題串,問題由簡入難,像遞進的階梯一樣將學生送到一個高度,從而讓學生不知不覺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設置懸念式的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這就要求高中生物教師要適當地“故弄玄虛”,設計的文字既要合理還要吊足學生的胃口,讓學生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答案。這樣就需要教師發揮個人的人格魅力,自己的語言是否幽默,決定了其問題設置的情境性。
(四)問題設計要具有啟發性,從而優化思維模式
高中生物是理科學生學習的一門課程,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較強的理科思維模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模式,教師在設置教學問題上要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循循善誘,是啟發性問題設計的核心。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教授,還要對學生的思維方向進行引領,所以在對于啟發性問題進行設置時要格外注意。首先,教師可以從中等學生入手,這就要求教師要對自己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掌握,從而才能確定中等學生的范圍,在設計問題上擅于將學習任務與學生的潛能開發相結合,才會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才會開拓學生的邏輯思維。其次,設計的啟發性問題要重點立足于教學目標的層面,教師要從教學目標出發,從而設計開放性的問題,刺激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模式,從而引發學生對不同類型的學科知識的知識遷移。例如在《果酒的制作》中,可以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清洗葡萄的方法及發酵菌種的來源,教師可以通過介紹果酒的制作過程讓學生進行分層次思考,果酒制作過程中有沒有人為加入菌種?根據菌種的來源在清洗葡萄的過程中應該注意什么?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問題設置,分層次地對學生進行啟發,從而引導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三、總結
在新課改的浪潮下,出現多種多樣的教學模式,問題設計便是其中一項。教師通過精心設計有效的問題,來促進師生之間展開互動及問題的探究,培養并發展學生的學習理念及專業知識素養。對于如何設計問題更是教學環節中極其重要的一部分,會直接影響教學活動的效果,問題要簡潔明了、有針對性,要讓學生聽得懂,要注重對學生思維的啟發。對于高中生物教學的“問題設計”,要結合學生的理解能力、專業知識的素養及教師教育教學的方法等,力求教師與學生之間實現真正的交流與溝通,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的同時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本文通過對高中生物教學的問題設計的現狀進行分析,生物本是與現實生活聯系密切的一門學科,所以生物課的問題設計,更要與實際相結合,實現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問題設計也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這樣可以使教學的效果更為明顯,讓學生都有不同的進步。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從而進一步實現高效率教學。
參考文獻:
[1]方小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高中生物學教學中社會責任的培養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9.
[2]劉云.高中數學教科書中探究內容的使用研究[D].西南大學,2016.
[3]周建蓮.新課程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過程評價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