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
【摘要】近年來,高職教育快速發展并取得了重大成績,很多高職學院在不斷探索高職學生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轉變觀念,正逐步實現由外在向內在、由宏觀向微觀、由理論向實踐的轉變。大數據價值引領并服務于國家、社會、企業和個人,同樣也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創新動力。深入推動素質教育,開展基于大數據背景下實踐育人研究,探索高職院校實踐育人行之有效的方法途徑,對于創新高職實踐育人模式,建設學習型、實踐型輔導員隊伍,提高高職教育和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數據? 職業教育? 育人
【課題項目】課題名稱:基于大數據背景下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研究,課題編號:LJXJ202109。
【中圖分類號】G7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01-02
一、大數據技術與職業教育結合的理論分析
實踐育人是一種通過社會實踐豐富受教育者生產勞動能力與感知社會的能力,是知識分子與社會相結合,與人民群眾相結合,因此實驗育人是高等教育與社會有效銜接的重要途徑。自2004年實踐育人這一概念被明確提出后,我國實踐育人的重要載體即高等院校與職業院校,其中科研、生產、調查、實習、軍訓等方式都是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在十八大以來,實踐育人進入全面深化改革階段,高校的志愿者服務實踐、創新創業實踐重要性與參與度不斷提高。
大數據技術是一種對于海量信息有效化的采集、歸類、分析、儲存等多方面因素的信息技術,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與計算機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算力與服務器架構的飛躍式提升都將大數據技術推向了社會化、實踐化、商業化。跟大數據技術常伴隨出現的云計算技術是大數據成為提高社會生產力的關鍵所在,云計算所采用的分布式計算將眾多高算力設備并行使用,并通過分布式的數據庫進行數據儲存,再通過云端實現數據與分析結果的傳遞。
大數據背景下實踐育人,是利用大數據系統平臺,所有參與育人的工作者都是系統平臺的識別器。突破實踐育人數據的采集、建模、分析、可視化等共性關鍵技術,構建大數據匯聚與服務平臺,助力于教育向精準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發展,構建“校企協同、學科育人、校友引導、朋輩幫扶、志愿服務、實習實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創業大賽”等主要模塊,從理論上探析各模塊組建目的、組織架構、項目實施及目標成果。并利用大數據將問題進行細分,根據不同育人者的職位特征進行匹配,形成具體的育人任務工作單,以此實現全員參與育人,具體化育人,全面育人。
二、大數據技術與職業教育實踐育人融合的研究現狀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在座談會上提到青年要知行合一,這是對實踐育人思政教育方式的充分肯定。社會實踐是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參加社會實踐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實踐的核心是活動,育人的關鍵是培養目標,當兩者實現充分融合,變成了教育教學的獨特方式。作為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實踐育人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活動中充分動員每位學生、廣大教職工積極參與,牢牢把握實踐各個環節,把育人活動落實到行動上。
基于這樣的背景下,全國各地高校根據自身情況針對性地研究設計了不同的實踐育人模式,包括但不限于西京學院打造“六大特色平臺”、大連職業技術學院以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為基礎進一步完善素質教育實踐體系、沈陽職業技術學院構建素質教育“六大平臺”和“五個訓練模塊”等,同時大數據技術所延伸出的價值在高職教育中也煥發了新的活力,隨著高校信息化建設的推進,在學生網絡化生存語境下,教育大數據已成為高校育人工作新生的固定資產與創新動力,成為教育領域綜合改革的新生力量與發展智慧教育的重要基石。用好大數據這個利器,通過對各平臺信息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挖掘,促進 “優化組合”、“有機綁定”,從而搭建全方位、一體化的實踐育人“新”平臺,打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區、斷點,不斷提升工作科學化水平和育人實效,開創新時代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新局面。
但就普遍意義而言,目前大數據背景下高校實踐育人的薄弱點在于平臺搭建,由于高職學生人才培養工作是一個龐大而且復雜的系統工程,仍有許多有待研究的理論空間和現實意義,因此本課題研究具有一定前瞻性。
三、大數據背景下實踐育人平臺探究
教育大數據是一種來源可靠的數據類型,同時數據的用途十分明晰,并且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還在不斷推行著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思政教育與實踐育人制度化、規范化的構建,此外高校的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備,理論基礎與技術支持較為成熟,因此構建基于大數據的職業教育實踐育人平臺具有很高的可行性。構建大數據匯聚與服務平臺,助力于教育向精準化、個性化和智能化發展,為解決實踐育人過程質量管理、學生學習成長監測、教育管理決策能力不足等問題提供強力支撐,促進教育規模化和個性化的有機統一,實現實踐育人的高位均衡與公平。
在大數據技術的利用中,第一步需要進行的是數據挖掘,數據挖掘的主要陣地就是高職院校中的線上線下課程與考核結果、科研實踐、社會實踐以及心理咨詢等,其中線上思政課程是大數據挖掘的重要領域,也是平臺構建的一個重要方面,將線上思政課程進行系統分類,實現數據挖掘的標簽化,迅速發現思政教育與實踐育人的熱點、難點與盲點,數據挖掘是一個強正反饋的跟進式過程,通過對于教學的不斷追蹤實現數據挖掘,并作用于實現平臺建設與完善、學生學習行為的掌控與引導、思政課程與實踐項目的設置與調整,因此大數據技術的應用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解決傳統教學模式中的低效率信息采集與低范圍的信息挖掘,在平臺構建與數據挖掘中,注重“課外”科研、實踐、文化、網絡、管理、服務等功能的構建,對于注重對于受教育者課外實踐情況的了解,并針對不同學生產生針對性的教學曲線,使規模化、統一化的職業教育轉變為針對性的、定制化的教育,使大數據技術成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間高效溝通的有力工具,是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職業規劃與人生規劃產生絕對積極正面的意義。
數據的建模與分析是連貫的一體化行為,也是平臺建設的核心技術,由于數據的分析結果所面向的對象是多維的,因此建模與分析也應該是多維度的,由于學生的學習軌跡與成長軌跡存在較高的重合性,同時職業教育中專業的分類與就業的定向性也使得數據建模與分析存在較高的重合度,因此建模與分析平臺應該以數據源、前端分類器、神經網絡分析、后端分類器、“微傳播”輸出平臺構成,分類器的構建將成為大數據平臺的重中之重。在對上海工程技術學院的大數據實踐育人平臺進行分析,平臺實現的主要功能包括學生個性化課表、過程指導和考核在線化、實踐基地管理動態化,校、企、生三方實時評價以及數據驅動下的實習教學管理可視化。微信小程序是“微傳播”的主要載體,微信小程序可以實現學生的實習分布、簽到情況、實習動態、行業分布及學生異常情況的監控,此外該校的信息平臺還能夠實現就業信息的個性化推薦,平臺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自動給學生提供該專業的平均月薪、該專業近一個月的招聘人數、招聘人數前三的省份,就業選擇的十大職位,較為符合平臺建設的預期目標中關于構建校企協同、學科育人、志愿服務、實習實訓、創業指導、創業孵化等項目的要求,并從理論到實踐上探析各模塊組建目的、組織架構、項目實施及目標成果。
對于實踐育人平臺的可視化,為實現端到端的精準數據推薦,這是關系到平臺效果的最后陣地,也是信息技術虛擬領域與現實領域銜接的重要陣地,在滿足一般可視化的前提下,最優的發展路徑是線上資源與線下教育的直接融合,內容呈現與虛擬現實交互的深度融合,實現這一方法的重要途徑就是VR技術的引入。大數據技術在VR領域的運用即將數據的采集、處理、分析、研判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行為特征進行深度比對,生動說法即進行“群體作圖”和“個體畫像”,根據教育需要與受眾需求對線上線下平臺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布局,從而達到數據、規劃、教育、管理、評價的“一體化”,實現高效的教育端到端模式。
實踐育人平臺的構建既是一種教育資源的綜合利用,也是一種信息技術與數據資源的綜合利用,因此需要建立線上平臺預警機制,不斷規范線上平臺的運營和監督,建立政府、社會、高校、學生之間多頻互動的聯動機制,促進教育實效性的發揮,實現實踐育人平臺強化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職業素質教育,培養學生遵紀守法、吃苦耐勞、感恩回報、自信自強、誠信敬業品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在實踐中提高高職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辦讓人民滿意的高等職業教育的目標。
四、結語
高職院校實踐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開展本課題研究,既需要理念層面上的轉變更新,又需要操作層面上的探索與實行,關系學院各育人部門,要從系統功能合力的角度,探討實踐育人平臺的構建問題。本課題研究難點實現“兩個覆蓋”的問題,即:育人平臺總容量要基本覆蓋全體學生、育人平臺的模塊要基本覆蓋實踐育人各項工作。此外,實踐育人的主體缺乏參與性,組織化薄弱,不利于數據的收集和平臺的搭建。利用數據分析技術,對實踐育人過程進行質量檢測,促進教育規模化和個性化的有機統一,實現實踐育人的高位均衡與公平,課題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劉雨瀟,李小華,曾淮寧,王恒.大數據在高校育人工程中的實踐與應用[J].工業和信息化教,2019(6):4.
[2]常小飛,王天, 王子安.大數據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創新途徑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