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帆 趙丹妮
【摘要】美育是一種心靈的教育,“以美育人”是各級各類學校應該具有的教育意識,推行“以美育人”要清晰地認知學校在開展美育中面臨的問題困境,結合區域要求與學校特點建構美育課程。小學“以美育人”課程體系的建構與實施可以通過建造美麗校園,環境美育人;打造美育課堂,課程美育人;設計多元活動,生命美育人,以助力小學生全面發展,實現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
【關鍵詞】學校美育? 以美育人? 課程體系
【基金項目】2020年省級骨干教師項目:“后疫情時代小學教師生命情懷培育路徑研究”(編號:2020GGJS192)。
【中圖分類號】G623.7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6-0034-02
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它使我們精神正直、心地純潔、情感和信念端正”。美育是審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不僅能夠提升人的審美素養,還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的情感、趣味、氣質、胸襟,激勵人的精神,溫潤人的心靈。[1]2021年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中心網絡采訪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范迪安表達了對《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的支持并指出:“美育課不是藝術考級,而是對審美經驗、審美感知、審美素養的教育,學校中存在的美育課或有或無,時有時無的問題需要解決。”
《意見》體現出國家對美育越來越重視,強化國家小學美育工作的推進有利于培養兒童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洛陽市西工區素來重視兒童的美育,通過創設美育環境,打造美育課堂,設計多元活動,強化學校美育功能,注重兒童人生觀與價值觀的培養,有效提高兒童的審美素養。
一、建造美麗校園,環境美育人
小學校園為兒童提供學習成長的物質生活空間,是教育思想與校園文化有機融合的場域。兒童在校園中學習、玩耍、與人交往、進行觀察……留下成長路上的腳印與記憶。每一方校園空間的價值理念與文化元素選擇不同,形成的建筑風格不同,帶給兒童的成長體驗與生命感悟不同。故此,需要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美育隱性課程的開發,實現與美育顯性課程的相互映照,相互促發。學校應基于兒童視角開發校園的每一個角落,營造富有美感、充滿朝氣的校園環境,以美育人、以景育人。促使兒童與校園空間雙向互動,發揮文化與校園環境的陶養功能,將美育環境的隱性課程效果最大化,滋養兒童的生命成長。
(一)建設生態美、自然美的校園環境
“以美育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根本需要。蔡元培先生說:“以美陶情,以美啟真,以美儲善,以美健體。”美育的培養標準正是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核。[2]
構建“真實與自然、結構與秩序、美與氛圍”的校園環境是西工區各小學在不斷探索的問題。洛陽市西工區有一所獨具特色的學?!飨鲁匦W,位于西工區洛北鄉西下池村內,占地面積僅5336平方米,卻絲毫不顯得擁擠雜亂,因布局合理,更顯得玲瓏雅致,是一所世外桃源般的學校。在學校環境的營造中,突出“愛、自由、規則”的辦學思想,著力打造一個有著美的氛圍的“心環境”,努力去建構一個生態的、經典的、生活化的、課程化的校園。只要一步入校門就會被這所充滿自然氣息的校園空間深深吸引,滿園的花花草草,攀枝生長的樹木,造型精美的水池,讓人倍感放松,可謂一步一景觀,一步一驚喜,這每一處景觀構成了屬于兒童的探索世界。
(二)開發以校園環境為載體的美育課程
深度挖掘校樹——石榴樹中蘊藏自然之美、生長之美、品德之美的課程資源。培植以校樹為代表的校園文化林,每棵樹上的知識牌與地域文化相聯系,講述著與十三朝古都洛陽相關的故事,無一不蘊含著教育意義。將校園生態環境與地域文化結合,家國情懷、生命共同體的課程思政元素悄然走進兒童心里。師生共同開辟了一塊“生態園”,每個季節會種上不同的作物,如西紅柿、辣椒、南瓜……這兒成為了兒童的“露天教室”,他們細心觀察和照料著植物,體驗耕種的艱辛,也感受勞動的美好?!懊看慰吹缴鷳B園里的植物心里都暖暖的……有一天走進學校后,感覺特別興奮,我發現那棵細小的并不繁茂的梨樹上結出了三個梨??粗@三個梨,我欣喜地感受到生命的神奇、生命的可貴。我更加喜歡生態園了?!盵3]兒童在葉的生發與飄落、花的盛開與凋零、果實的生長與成熟中感悟生命的力量與美好。
二、打造美育課堂,課程美育人
打造多元優質的美育課程是西工區教學的一大特色,區域內所有小學采用統一的課堂流程,整體提升小學美育課程的教學效果。美育課程不是單一的課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要開展多元的美育課程,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地方課程。[4]
(一)創設多元豐富的音樂課程
西工區音樂課注重教師課前課后與兒童的連接,課程內容在唱歌的基礎上,還加強樂理知識和音樂形式等教學板塊。學習樂理知識,欣賞優美的鋼琴曲,了解和學唱豫劇等課程讓學生欣賞到不同的聲音之美、韻律之美。在音樂課上伴隨音樂加入動作和小舞蹈等元素,也有助于讓兒童伴隨節奏動起來,釋放身體和心靈。學校的一些社團補充了音樂課上樂器學習不系統的缺憾,在學校社團課里,每個人都可以系統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在學習中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學會欣賞音樂。對于性格內向、不善于表達個人情感的兒童,教師則會伴著輕快的樂曲鼓勵兒童解放自己的身體,透過肢體語言表達情感。
(二)發揮美術課程的多功能作用
小學美術課程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價值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是提高學生美術專業素養和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西工區的美術課堂以“概念教學”為主,尊重兒童的興趣和選擇,充分給予他們繪畫方式自由,鼓勵兒童用各種自己喜歡的方式創作。美術課程內容豐富,學生不是簡單完成畫畫任務,而是通過體驗課、寫生課、欣賞課等多種課堂形式感受人文之美和生活之美。在美術課上學習基本的色彩搭配,探究色彩的秘密,通過自己的設計讓作品看起來更具有美感,體會設計美與色彩美。
此外,還專設曼陀羅繪畫課程,通過象征方式進行藝術表達,展現兒童的無意識沖突,并借助曼陀羅特有的整合功能,整合內心的矛盾,獲得內在的和諧與穩定,增強內心的秩序感。課程采用兩節課連排的方式,充足的創作時間能讓兒童課上完成繪畫作品并展示。繪畫作品的評價采用“無評價”鼓勵式,只要敢想、敢畫就好,“無評價”鼓勵式是對每個兒童無限創造力的尊重,是對每個兒童個性化的鼓勵。
三、設計多元活動,生命美育人
美育課程的開展形式需要多元化,學校要不斷豐富美育內容,展示美育文化成果,讓學生真正參與進去,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美育體系。西工區在“心教育”理念的引領之下,大力推進各學科的滲透美育課程,讓兒童在活動中體驗生命,享受適合自己的教育,擁有完整的人格,讓課程活動為學生精神成長提供養分和能量。
(一)利用區域節點課程滲透美育
西工區的小學均開展感恩孝親周、新生入學禮和畢業嘉年華等一系列節點教育課程。在這些課程中,兒童能夠感受自身生命成長的力量與美,體悟生命之間的聯結之美。例如在感恩孝親周期間,兒童會通過體驗“一日護寶”“角色互換”“每日一抱”等活動增強與父母情感連接,明白生命存在和生命傳承的意義,體悟親子間的情感之美。在不同節日營造莊重、熱烈的節日氛圍,讓兒童了解不同的中國傳統習俗,感知中國的傳統文化之美和民俗民風之美。這些具有儀式感的活動,能讓兒童真切地體驗到生命的尊貴與價值。通過參與—體驗—感悟的過程,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通過欣賞文化之美,讓民族精神在兒童心中扎根;通過對文化之美的感知建立民族文化自信與自豪。
(二)充分發揮區域美育資源效用
西工區充分利用各種豐富的社會資源,組織學生進行出游、研學、參觀場館等社會實踐活動。例如參觀唐三彩博物館、文學作品討論會、參與科技節展覽等。在這些活動中兒童能夠透過親眼所見和親身體驗體會歷史與智慧之美,感悟作者的藝術思想、感受科技創造之美。在各類活動中創造的作品又可以選擇作為校園文化或教室環境的裝扮,設計與構建藝術角、科技角、作品長廊等承載兒童作品的校園建設,一方面起到激勵作用,給兒童信心與鼓舞;另一方面讓兒童的作品成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創設校園的藝術美。
四、結語
實踐證明,區域加強美育教育工作統籌規劃、評估督導,區域協同構建小學美育課程體系,制定統一美育課程大綱、實施策略和評價標準,充分調動區域中的各種教育資源,助力研發美育課程體系。注重從體制機制上入手遵循構建課程、實施課程、反思改革的循環推進,打造美育教學體系、美育實踐體系、美育環境體系相融合的大美育格局,努力開創新時代小學美育教育新局面,為兒童打造最美的童年。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29):18-22
[2]鄧雅婷.“立美育人”理念下小學活動課程實施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9.
[3]王占偉.愛和自由,讓師生成為自己——解讀洛陽市西工區西下池小學蝶變背后的文化力[N].教育時報,2011-05-07(1).
[4]杜巍巍.論小學課程的美育實施途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0.
作者簡介:
張一帆,女,河南洛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初等教育學。
趙丹妮,女,吉林長春人,副教授、博士后、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生命教育、初等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