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通過對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做了基于“課程思政”的整體設計,將本課程蘊含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與資源充分融入課程教學中,讓學生從“學習到知識”和“感受到責任”兩個方面深刻領會學習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關鍵詞】課程思政? 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整體設計
【中圖分類號】X51-4;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8-0162-02
2020年6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文中指出“立德樹人成效是檢驗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不可割裂”[1]。為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任何專業課程都要挖掘體現自身特色的思政資源,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教學載體,實現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達到全方位育人的目的。本文以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為例,從課程教學內容體系安排和教學方式等方面,對課程的思政教育元素與融入方式進行整體設計。
一、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地位
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要以空氣質量明顯改善為剛性要求,強化聯防聯控,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還老百姓藍天白云、繁星閃爍。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鄭重宣布,“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習總書記的這些講話,深刻體現了國家改善大氣環境質量的決心和參與全球氣候治理的積極性。
目前,我國大氣環境問題呈現多元化、復雜化,這對于大氣環境工程技術人才的培養也提出了更高要求[2]。大氣環境質量不僅關系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而且也與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夢”的實現緊密相關。因此,大氣污染控制技術課程除了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技能外,還應通過“課程思政”進行理想信念、家國情懷的教育,增強學生的德育素質和社會責任意識,提高其作為環保工作者的責任感和榮譽感[3]。
二、基于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整體設計
(一)課程設計理念
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社會需求為導向、職業崗位能力為核心、職業素質與技能培養并重為原則,以“藍天保衛戰”為主線,將教學內容重構為“藍天之殤”“藍天之敵”“藍天之約”[4]和“藍天之戰”四個教學主題,這四個教學主題分別對應介紹大氣污染現狀、大氣污染物及危害、大氣污染控制方針政策以及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課程教學內容融入思政元素,讓學生深刻理解“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同呼吸、共命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和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先進生態理念與深厚的為民情懷。以激發學生參與“打贏藍天保衛戰”“建設美麗中國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
本課程是環境工程技術專業的核心課程,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學生應了解有關大氣污染治理領域的方針政策;熟悉大氣污染物的來源、種類及危害;掌握除塵技術、脫硫技術、脫硝技術、VOCs控制技術的原理及工藝,會運行控制污染治理設施等。為實現教學內容與思政內容的有機融合,在課程的教學設計一開始便注重思政思想,提前構思教學中大眾性、生活性、民族性的思政內容,開發課堂中可以融合的途徑[5]。具體的課程設計如表1所示。
三、教學實施過程
本課程的教學實施過程分為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
(一)課前
教師將相關時政新聞、行業新聞、教學視頻、案例、標準規范等學習資源上傳至在線教育平臺,并在平臺上發布預習任務。預習任務形式有觀看或閱讀與環保相關的時政新聞、觀看教學視頻、閱讀案例、標準規范、主題討論等。具體的預習任務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而定。
學生利用大氣污染控制技術精品在線開放課程資源完成預習任務,在線分享學習心得或完成預習小測等。例如在“藍天之殤”教學主題中,布置的預習任務是查找國內、國外大氣污染典型案例各一個,并結合案例談談對“會呼吸的痛”的理解和藍天也是幸福。通過這一任務讓學生深刻理解“同呼吸、共命運”、環境就是民生、藍天也是幸福[6]的內涵。
(二)課中
教師利用典型案例或時政熱點導入新課,然后從情感教育的角度分析課程學習的現實意義。利用典型工程實例講解知識的應用;借助三維動畫講解處理裝置與設備的內外結構、工作過程。借此任務驅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達到培養學生安全生產意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與良好職業操守的目的。
學生利用3D虛擬仿真工廠進行燃煤電廠污染物治理設施安全生產培訓、運行操作、工藝控制與事故處理等崗位技能訓練與考核,如圖1所示;利用綜合實訓平臺進行技能實操訓練與“大氣環境監測與治理”賽項職業技術競賽。
本課程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靈活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虛實結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與課程思政教育。以破解教學難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積極性與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課后
教師根據學生課堂學習反饋情況,重新梳理歸納本節課的難點知識,并在在線教育平臺上發布有助于解決難點知識的輔助學習資源及相應的在線測試題;布置社會實踐類主題,如調查校園食堂煙囪污染情況及提出治理措施、編寫低碳校園建設方案、學生宿舍內務整理等。
學生通過閱讀學科技術發展前沿資料、參與社會實踐與主題討論,鞏固專業知識、擴展專業視野、提升技能應用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
四、育人教學效果評價
(一)評價原則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規定,課程思政內容供給要“緊緊圍繞堅定學生理想信念”這一中心。因而,課程思政評價也要圍繞這一中心,從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各維度展開:學生對課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認知與把握情況、學生基于專業角度的理想信念發展情況、學生基于專業角度對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運用能力發展情況等。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考核相結合,選取支撐課程思政目標的觀察點共計20分。觀察點包括學生的言論(基于參與主題討論所折射出的運用思想政治教育知識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采取的態度)和行為(基于專業技能學習態度所折射出的職業素養)等方面給予優秀(90~100分)、良好(80~90分)、中等(70~80分)、及格(60~70分)等不同等級的評定。
(二)考核模式、內容與成績
各單元思思政考核模式、內容與成績分配情況如表2所示。
五、結語
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挖掘能培養學生家園情懷的“思政元素”,正確有效地向學生滲透可持續發展理念、習近平主席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引導學生做堅定的“環保者”,為實現中國的“藍天白云、繁星閃爍”,學好本領,積極投身于“持續打贏藍天保衛戰”。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EB/OL].
[2]劉潔,劉盛余,劉雨露.“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建設的研究與設計[J].教育教學論壇,2021(4):133-136.
[3]付玲玲.環境工程專業課課程思政教育路徑探索[J].大眾文藝,2019(3):198-199.
[4]王美艷,黃超,張長平,孫優善.《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探索與實踐[J].科教論壇,2021(1):77-78.
[5]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6]戴曄,白麗華,張萌穎,張義邴.“課程思政”在大學物理教學中的探索與實踐[J].大學教育,2019(8):84-86.
作者簡介:
李英(1976年-),女,副教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污染檢測與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