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乾振 熊戀文
【摘要】近年來,“慢就業”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就業中的一種普遍現象。對于該種現象,應當用辯證的方法去分析和應對,并通過科學的方法消除“慢就業”的負面因素和影響,優化大學生就業的局面。文章在總體分析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基礎上,對該現象產生的原因,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進行了探討分析,以期為就業市場中大學生群體的持續就業提供相應的內容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 ?慢就業 ?應對策略
【基金項目】北方工業大學校內思政課題一般課題“大數據視域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精細化管理路徑探究”。
【中圖分類號】G647.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35-02
一、前言
在高校擴招的大背景下,我國大學生畢業人數保持持續性增長。相關數據表明,2021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到了909萬,同比增加35萬。近年來,大學生就業領域除了表現出就業人員基數大的特點以外,還表現出明顯的普及化、市場化、個性化和信息化的“四化”特點,并且,更為關注的是,隨著“00后”成為大學生就業群體的主體,普遍出現了“慢就業”的現象。對于大學生個體來說,“慢就業”固然會增加自己在擇業、就業方面的考慮時間,確保就業的質量,但過度的“慢就業”情況,會導致自己在就業方面出現消極、懈怠甚至恐懼、抵觸的心理,不利于職業生涯的穩定發展。對于國家來說,大學生“慢就業”延緩了大學生群體就業的時間,增加了大學生就業的周期性,使大學生就業政策的促進性和就業形勢的穩定性可能面臨一系列不確定性因素的影響?;诖耍獙Υ髮W生“慢就業”現象進行科學的分析和有效的應對,確保群體就業的穩定性、持續性。
二、大學生“慢就業”現象
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是在大學生群體中存在的“慢就業”現象?!奥蜆I”一詞可以追溯到2016年,當時的高校中普遍使用該詞來形容找不到合適工作,或者找不到工作的情況。近年來,隨著我國就業環境的持續優化,大學生就業的自由性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可供大學生選擇的就業方向和就業單位的數量、種類也持續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學生群體中的“慢就業”現象也更加普遍。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2018年7月發布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有72.9%的被調查大學生反饋,自己身邊存在“慢就業”的同學。顯然,“慢就業”現象逐漸成為大學生群體就業中的一種常態,而這種現象的產生和普遍存在,對政府、高校和社會把握與應對大學生就業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相關主體主動采取相關措施應對這一新出現的現象,科學、合理做好大學生就業工作。
三、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產生的原因
(一)社會就業形勢不穩定
就業,是大學生從學校環境過渡到社會環境,從學生身份轉變為社會人身份的過程。雖然近年來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激發了大學生群體就業與創業的激情,但在復雜的就業環境中,大學生就業形勢表現出了明顯的不穩定性。一方面,可就業方向和單位的增多,增加了大學生擇業過程中的甄選難度,部分學生因為無法準確判斷就業興趣與就業實際,而對就業產生恐慌心理,不愿意過早擇業;另一方面,大學生創業機會的增加,以及創業成功率偏低的現實,容易導致大學生就業出現“過山車”的情況,一旦遭遇失敗,大學生就業的自信心就會大幅度下降,就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就會受挫。
(二)高校就業教育不系統
雖然近年來高校陸續開設了面向大學生群體的就業教育課程,通過課程引導學生關注就業形勢、培養就業技能、增強就業實力。但是,通過對高校開設的就業類課程分析發現,就業教育方面存在較大的不系統性問題。一方面,就業教育課程不完善。高校開設的多是一些選修類就業教育課程,講授的內容也主要是一些就業的基本常識,缺乏專業類就業課程,導致就業教育課程的質量和層次偏低,難以培養學生高水平的就業能力。另一方面,就業能力訓練缺失。高校開展的就業教育主要是理論性知識講解為主,教師多是口頭向學生講解就業的知識與技巧等內容,缺乏實戰型的訓練指導,造成多數學生在就業前沒有接受過相應的技能培訓指導,在就業方面缺乏相應的經驗。顯然,高校在就業教育方面的突出問題,限制了大學生順利就業的能力,同時也降低了學生對成功就業的信心,使就業面臨心理方面的挑戰。
(三)家庭就業指導不科學
大學生多成長于家境較好的環境下,長期以來,家長對其呵護有加,對生活、學習中出現的挫折、挑戰缺乏辯證的分析和科學的引導,導致大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過于矯情、耐挫能力差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一旦對就業產生畏懼心理,或者就業遭遇挫折,家長就會安慰其暫時先不要就業,可以再等等,還有其他機會,這種指導方式無疑增加了大學生“慢就業”的心理,使大學生借此逃避就業。
(四)個人就業觀念不穩定
一般來說,大學生群體的就業往往會呈現出“L”型曲線的特點。即在未就業之前,對就業充滿了期望,并且相信憑借自己的實力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進入正式找工作的環節時,大學生會因為就業形勢復雜、就業競爭壓力大等情況,對就業產生恐懼、反感、厭惡之情,就業的自信心也逐漸下滑。顯然,大學生個人的這種不穩定的就業觀念,會導致其在就業心理和情緒等方面出現較大的波動,一旦就業不順利,就放棄就業或者延遲就業,出現“慢就業”的逃避現象。
四、高校應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的策略
(一)完善大學生就業課程體系
原因分析表明,大學生之所以出現“慢就業”的現象,主要在于其就業知識與就業能力、就業觀念與就業形勢出現不匹配,學生對就業的方向把握不精準,對順利就業缺乏足夠的“底氣”和信心。針對這種情況,高校應當從完善就業課程體系方面入手,幫助學生夯實就業的根基。結合當前大學生就業課程的結構情況,高校應當重點增加就業觀念與就業技能類課程的類型和占比。在就業觀念類課程中,高校應當加強學生“科學、穩妥、現實”的就業觀念的培養,通過知識講解、案例分析、心理引導等方式,促使大學生正確對待就業及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類問題,端正學生就業態度。在就業技能類課程中,高校應當充分利用合作單位的就業環境條件,為大學生提供真實性的就業場景,讓學生有機會感知真正的就業過程,同時,高校要設立大學生就業訓練基地,為學生提供就業過程中的不同場景的練習與技能訓練,使學生在親身經歷中,掌握就業的要領和技巧,增強大學生就業的綜合素質。
(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訴求
大學生“慢就業”不完全是一種壞現象。例如,對于那些想繼續深造學習的大學生來說,“慢就業”實際上是一種合理的策略。因此,高校在應對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時,要避免“一刀切”的模式,在深入、全面調查學生就業的想法和意愿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劃分,明確就業服務的主體,避免盲目指導造成的負面影響。同時,對于那些暫時無法確定具體意向的學生,高校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疑惑或者糾結的點的基礎上,給予其專業性方面的指導,使學生能夠逐步走出“迷霧”,做出科學選擇。
(三)加強大學生就業方面指導
雖然“慢就業”是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的普遍現象,具有共性,但對應到每個學生身上,這個共性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個性化的。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就業指導專業性和系統性優勢,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就業指導,使學生在遇到就業方面的問題時可以有相應的尋求幫助的路徑,消除大學生“孤軍奮戰”的恐懼感。例如,高校可以建立以“就業答疑”為主題的大學生就業指導公眾號或者網絡專欄,讓學生可以有機會通過網絡反饋自己在就業方面面臨的困難,并獲得學校教師專業、全面的就業指導,提高就業的質量和效果。
(四)開展家校就業指導合作
大學生順利就業,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追求實現的目標。考慮到家庭就業觀念和條件,對大學生自身就業心理和行為的重要影響,高校要重視學生家長在大學生就業指導方面的影響力,通過深化家校合作來提高大學生就業的綜合質量和效果。一方面,加強與家長在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溝通交流。輔導員等高校學生管理人員要在平時注意與學生家長保持密切的溝通交流,了解其掌握的關于大學生就業方面的相關信息,充實高校就業指導的信息,提高大學生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深化對家長在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引導。為統一家庭與學校在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思想和行為,高校相關主體尤其是輔導員要加強與學生家長的信息溝通交流,使家長認同和支持學校的就業指導方向和方法,通過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來共同促進大學生的順利就業。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日益普遍的情況下,高校要以辯證的思想加以分析,以確保大學生就業的科學性、合理性和有效性。針對當前大學生“慢就業”產生原因的復雜性和多樣性,高校要在完善大學生就業課程體系和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訴求的基礎上,加強對大學生就業方面的指導,深化開展家校就業指導合作,確保大學生就業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李英英,趙正艷,王浩鵬,王源.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及發展輔導策略——以北京工業大學信息學部為例[J].就業與保障,2020(20):31-32.
[2]鄭翔予.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分析與解決對策[J].今日財富,2020(15):59-60.
[3]郟余晨.新形勢下大學生“慢就業”現象分析與解決對策[J].黑龍江科學,2020,11(1):144-145.
[4]許馨文.基于就業創業視角分析大學生隱性就業現象[J].農家參謀,2019(24):272.
[5]王嘉怡.大學生“慢就業”現象成因分析[J].人才資源開發,2019(23):45-47.
作者簡介:
楊乾振(1993年-),男,河南項城人,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