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含笑

【摘要】紅色文化具有中國特色的育人功能,其在語言、思維、審美等方面的內容,是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本文從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方面探索了將紅色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切實可行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紅色文化? 核心素養? 中職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094-02
2019年5月21日,習近平視察陸軍步兵學院時指出:“要把紅色資源運用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培養一茬茬,一代代的紅軍傳人。”“無數革命先烈留下的優良傳統是永遠激勵我們前進的寶貴財富,任何時候都不能丟。對于紅色文化資源,我們既要注重有形遺產的保護,又要注重無形遺產的傳承,大力弘揚紅色傳統。”紅色文化不僅具有德育意義,而且它在語言、思維、審美等方面的內容,是職業學校學生語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源,是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一、語文核心素養概述
語文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文化傳承與參與四個方面。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語言理解與運用是基礎,思維、審美、文化方面的發展都建立在語言理解與運用的基礎之上,并在學生個體驗發展過程中得以實現。
二、中職語文紅色文化教育的現代意義
紅色文化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意蘊,在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語文核心素養是一個人內在的深層的素質和涵養,它的培養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載體才能實現。紅色文化的思想品格、語言形式、審美導向、浸潤實效,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十分豐富且種類多樣的教育資源。中職語文教材中有很多紅色經典課文,如毛澤東的《沁園春·長沙》、魯迅的《記念劉和珍君》《拿來主義》等。適合職校生閱讀和觀看的課外紅色書籍、紅色故事、紅色電影資源。就蘇州本土而言,也有體現紅色文化的紅色實踐基地。這都為紅色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施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實踐基礎。紅色資源本身具有的思想價值和教育價值,對弘揚紅色精神,增強學生愛國情感,促進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功效。
三、探索中職語文紅色文化教育實施途徑
(一)語言理解與運用——研究教材,挖掘紅色文化
研讀教育部新頒的《中等職業學校語文課程標準》《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研究在語文教學中融入紅色文化的主要內容和切入點。依托語文教材,根據教材模塊和序列,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元素和資源,明確教學目標,發揮語文課程全面育人的作用。教師應研讀教材,將教材內容進行有機整合,橫向上形成專題,縱向上將同一專題背后的故事、歷史、精神品質進行拓展補充,使學生有更多的興趣,對本文內容有更深的理解。在這個學習過程中,為學生語言發展提供了豐富多樣的語言實踐,創設了表達交流的情景,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發展。
以課文《沁園春·長沙》為例,課前搜集毛澤東寫這首詞的背景知識,聆聽喜馬拉雅App中的朗誦音頻,完成相關導學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詩歌的能力。課堂上,小組合作分析詩歌中的意象,總結意境及手法,提高了學生文本理解和口語表達的能力。通過師生合作,共同探析“誰主沉浮”背后的深意,感受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感受革命青年以天下為己任的初心,詞中透露出詩人這一類愛國青年蔑視反動統治者,想要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順勢補充周恩來、劉少奇、朱德等同時期的革命偉人,他們的英雄事跡同樣值得我們贊揚,他們所共有的心憂天下,豪氣干云,自始至終表現出的是一種擔當,是一種拯救天下、舍我其誰的責任。未見霸氣,卻是王者之氣,這都激發了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思維發展與提升——利用本土紅色資源,貼近生活
語文學習以語言為工具,語文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語言的運用,既運用直覺思維、形象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造思維方式豐富自己對作品的感受和理解。當地的紅色資源對于學生來說,更貼近生活,而且就近方便學校活動,具有地域優勢。學校可以因勢利導,組織學生開展本土紅色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身臨紅色情境調動直覺思維,激發內心情感體驗,鍛煉形象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學生只有接觸到紅色資源,才能有效激發他們的直覺、邏輯、形象和創造性思維。理解紅色文化的內涵,也就實現了對紅色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我校組織學生參加了紅色訪談活動“追憶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在訪談中,老黨員吳繼福同志講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親身經歷。戰場上,他堅守”聽黨指揮,不怕犧牲”的信念,危急情況敢沖敢闖,義無反顧。會后,學生們紛紛給吳繼福老黨員同志寫了一封信,在信中表達了自己的聽后感,老黨員的精神品質在學生的心靈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學生從聽訪談到寫一封信的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感受,能夠準確傳遞信息、論述觀點、表明態度,此次活動利用身邊紅色資源提升了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和創造性等品質。
(三)審美發現與鑒賞——閱讀紅色經典作品
紅色文化資源具有藝術性和人文性的特點,紅色文化作品不僅知識豐富,其語言深刻雋永,閱讀作品本身就是一種美的享受。學生可以從中獲得審美體驗。教師可以通過提高學生的語言鑒賞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品味,拓展課內容外紅色經典作品的閱讀對提升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將本土紅色資源納入校本教材,通過學生閱讀、鑒賞、感受,一步一步將紅色文化內化為心靈品質,達到育人的目的。
以紅色經典書籍《紅巖》為例,作品描寫了重慶解放前夕殘酷的地下斗爭,歌頌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驗下的堅貞節操,塑造了許云峰、江姐、陳然等眾多可歌可泣,令人難忘的革命英雄形象。閱讀后,鼓勵學生撰寫書評,分析小說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在此過程中感受作品深刻展示的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輝。學生個性化解讀作品、哲理化撰寫書評,形象化感知人物形象,此過程也是學生提升審美發現與鑒賞能力的過程。利用好本土紅色資源,學校組織沙家浜景點的紅色文化社會實踐活動。沙家浜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賞景回憶、參觀學習,學生發現了美,用手機拍攝記錄,學生鑒賞了美,用社會實踐心得記錄下來,深深感受到新四軍的頑強拼搏、視死如歸的精神,阿慶嫂的無所畏懼,勇敢愛國品質。
(四)文化傳承與參與——開展課外紅色經典活動
語文課堂教學內容、時間有限,要真正發揮語文的課程功能和價值,需要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之外繼續發揮、延續語文的育人功能,通過各種課外活動來踐行。學生根據自身興趣點選擇參加活動,活動的組織、準備過程,也是學生自覺參與文化、傳承文化的過程。
如在全校范圍內開展“尋覓英雄蹤跡,培育愛國青年”德育實踐活動。組織并指導學生參加“謳歌黨史偉業,唱響青春之歌”,以誦讀的形式,重溫紅色經典,追憶崢嶸歲月,激發豪情壯志。組織學生觀看紅色經典電影,揣摩人物,學習楷模,致敬英雄,增強愛國情懷。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家鄉調查,了解家鄉英雄”。通過搜集資料、實地走訪、了解身邊英雄,并將他們的事跡集結成冊,讓英雄成為看得見的力量,讓榜樣成為觸得到的標桿。
四、結語
以上圍繞語文核心素養而展開的紅色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實踐,所提升的核心素養并不是單一的,在整個教學實踐過程中,無論是課堂教學、課外活動還是紅色社會實踐,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四個方面的培養和提升是相互通融,相輔相成的。為了育人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師不僅要立足現有的教育教學資源、研讀文本,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紅色文化教育水平,有意識地將紅色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利用好紅色文化資源,結合信息化手段,真正發揮出語文學科的育人功能。
參考文獻:
[1]李承舟.論紅色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策略[J].考試周刊,2020(5):33-34
[2]韓世姣.基于提高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紅色文化教育[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20(8):102-105
[3]朱淑榮.談如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紅色教育[J].作文·高中,2020(11):36-37
[4]周東.試談紅色文化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的融合[J].文教資料,2019(6):32-33
[5]劉易霏.紅色文化資源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的實踐探索——以革命老區百色為例[J].廣西教育,2016(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