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
【摘要】近年來,“文化自信”成為一個受到熱議的詞語,如何引導學生傳承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文化自信,已經成為各大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使命。高職英語作為一門公共基礎課,具有人文性、時代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大學英語課堂即是語言學習的平臺,也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課堂、課程思政融入教學實踐的有效載體。本文試圖從地方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改革的角度出發, 本著立德樹人的目標,用優秀的傳統文化吸引學生,并融入地方文化特色,從地方文化到全民族文化,從微觀到宏觀,引導學生樹立全方位的“文化自信”。本文從現狀調查、必要性研究、具體實施途徑等方面,探討地方文化融入高職英語課堂的可能性。
【關鍵詞】衢州 ?文化 ?英語課堂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0-0080-02
針對“文化自信”融入英語課堂的要求,英語教師應該在介紹西方文化的同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避免中華文化在英語課堂上的“失語現象”。然而如何選擇地方文化中的精華部分,并實現與高職英語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是一個值得各高校英語教學團隊思考的問題。本文將以衢州職業技術學院為例(以下簡稱“我校”),探究衢州地方文化在我校高職英語課堂中融入的必要性和現狀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可行的實施途徑。
一、地方文化走進英語課堂的必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曾8次到訪衢州,對衢州城市發展的特點,提出了“打造四省邊際中心城市”“成為全省經濟向中西部鄰省拓展的一個橋頭堡”“成為全省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等一系列重要囑托。衢州人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朝著加快建設四省邊際中心城市的目標大步邁進。在這個衢州城市快速發展的節點,發揚地方文化特色、助力城市文化建設,是文化服務于經濟建設的重要一環。
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英語課堂的教學改革不應該僅僅關注語言本身的教學,而應當與思政元素相結合,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學當中[1]。優秀的地方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個城市變遷和發展的縮影。因此,通過將地方文化融入英語教學內容,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的語言能力,還可以加強學生對城市地方文化的了解,提升對城市的文化自信。作為城市發展的后備軍,如果大學生可以養成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將會提高其畢業后留衢發展的可能性,從而為我市發展作出一定貢獻。
英語課堂上關于文化的德育教育,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地了解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和衢州地方文化。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樹立對整體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從而達到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目的。
二、地方文化走進英語課堂的現狀分析
(一)學生對地方文化缺乏認識和認同
衢州是一座地處浙江西部的文化名城,擁有水亭門、儒學孔廟、鹿鳴公園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資源,并保留了諸多根雕。西安高腔和南孔儒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內容豐富的地方文化具有相當程度的地方特色和辨識度,經過適當的修飾后都可以作為教學內容,融入高職英語教學中。然而,大部分學生對衢州地方特色地方文化缺乏認識和了解。根據筆者自身的教學經驗,無論是衢州本地學生還是外地學生,大多只聽過“南孔圣地,衢州有禮”等文化宣傳口號,到訪過水亭門等地方特色景點,但對衢州地方文化的精神內核以及特色景點的歷史淵源知之甚少。此外,由于我校大一新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離“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講好衢州故事”的要求還相差甚遠。
(二)教師對地方文化資源缺乏系統性整合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地方文化,對英語教師的能力和知識儲備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作為課堂活動的發起者,教師對教學效果的實現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引導學生走進地方文化前,自身先需要對衢州當地的文化有具體、深入的認知。而我校大部分英語教師來自衢州以外的地區,且新教師比例占了近50%的比例,對衢州歷史和文化缺乏深刻認識,在思想意識上對地方文化的重視程度還不夠。
由于師資體系自身的問題,我校在英語教學中也缺乏完整、系統的地方文化資源庫。因此,在提升師資力量的同時,也需要整合英語教研室和全校的力量,收集具有衢州特色的地方傳統文化資料,尤其是有關地方文化特色的歷史街區,文化理念,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英語教學資源。以衢州地方文化為例,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大類:歷史文化街區,從古老的水亭街、北門街到孔氏南宗家廟、周王廟等;文化理念,主要是在儒學文化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極具衢州特色的南孔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包括衢州開化根雕、龍游石窟、西安高腔等。搜集創建的英語教學資源,應多參照官方正式發布的英文介紹版本,以保證授課內容的準確性。
三、地方文化融入大學英語課堂的具體策略分析
(一)通過直觀式文化體驗構建地方文化認同感
構建文化自信的首要策略是形成對文化的認同感。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想要培養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和地方文化的雙重自信,首先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在課堂上潛移默化地讓學生了解和認同衢州文化。對大部分學生來說,最直接的方式是通過直觀式文化體驗,切身去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直觀式教學模式是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提出的教育模式,他認為教導應盡可能通過感官去進行,使它能費較少的勞力被記住[2]。直觀式教學通過運用真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學信息,設法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以衢州文化的教學為例,教師可以通過課外拓展活動,帶領學生參觀市博物館,孔氏南宗家廟,以及水亭門歷史文化街區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場地和景點,在直接的沉浸式體驗中感受地方文化。同時,這些文化基地大多都配有英文標識和文字講解,可以讓學生在參觀中實地摘抄這些英文講解內容,進行反復的學習、推敲和反思,并引導學生提出改進意見。
(二)通過外宣翻譯訓練培養對外文化輸出能力
行之有效的外宣翻譯策略,既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特色文化,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達到跨文化闡釋[3]。衢州文化種類繁多,外宣翻譯的焦點應該主要著眼于具有地方特色詞語的翻譯和特色文化理念的宣傳。“南孔圣地、衢州有禮”的城市品牌提出至今已有十余年,這是衢州地方最具特色和富代表性的文化理念之一。眾所周知,曲阜是孔子儒學文化的發源地,而衢州是南宗南遷后的又一文化圣地。因此,在外宣翻譯中應當突出“南孔”(southern Confucianism)以體現衢州地方特色,與山東曲阜的孔氏文化作一定區分。而關于“圣地”的“圣”字,有些翻譯選取的是holly,heavenly,sacred、divine 等具有宗教色彩的詞匯。但也有學者認為孔廟不等同于西方的宗教類寺廟,因此在翻譯之時也應當避免歧義,所以把“南孔圣地”譯為“The home of southern Confucianism”[4]。在翻譯教學與實踐方面,考慮到我校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水平,如果直接布置長篇幅的外宣資料翻譯,對學生來說難度過大。因此我們可以選取這種已初步成形的外宣翻譯資料,讓學生在學習、對比和鑒賞中了解衢州地方文化,同時學習相關英語表達及其背后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布置簡單的翻譯訓練,鼓勵學生用英語宣傳衢州文化、講好衢州故事。
(三)通過第二課堂進行宣傳地方文化的實踐
第二課堂的建設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增強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5]。如果說一般意義上的課堂是知識傳授的場所,那么第二課堂的作用則是將所學知識進行實踐和展示的平臺。對于英語這門學科來說,第二課堂是學生提升自我、鍛煉英語表達能力的最佳舞臺。可以通過定期開展小型的英語演講和故事會等形式,讓學生用英語去介紹衢州,訴說衢州的歷史、展望衢州的未來。另外,也可以與我校“00后宣講團”等校內學生紅色理論宣講團合作,嘗試用英語去重溫衢州的紅色記憶。在此過程中,教師應當充分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我策劃和組織相關活動,并提供相關的指導和幫助,打造一系列有特色的英語品牌活動。第二課堂的有效開展,可以達到地方文化滲透的目的,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衢州地方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對衢州城市的認同,同時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
四、結語
語言本身是文化傳播和傳承的工具,因此在開展課程思政德育教育時,應當發揮語言教學的職能。大學英語的課堂應當發揮自身優勢,融入地方文化、傳承民族文化底蘊。教師可以嘗試融合以上的實施路徑,將衢州地方文化引入英語課堂,讓學生感受衢州文化,了解衢州歷史,并幫助學生建立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衢州地方特色文化的雙重自信。
參考文獻:
[1]劉曉陽.課程思政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中國文化導入研究[J].吉林工商學院學報,2021(1):123-125.
[2]張文莉.直觀式教學模式與在美零起點對外漢語教學——從美國學生的一則中文課筆記說開去[J]. 語文建設,2012(10):24-25.
[3]耿靜.山西風俗民俗的外宣翻譯及跨文化闡釋研究[J].文化學刊,2021(03):176-178.
[4]葉美麗,汪友菊.基于南孔文化的衢州旅游宣傳翻譯研究[J].科技視界,2018(29):34-35.
[5]李呂華.依托英語競賽,促進英語專業第二課堂建設[J].文教資料,2019(1):231-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