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和語文等學科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精神和要求,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的素質,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學校須在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培養目標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其中課程體系是學校的靈魂,是落實核心素養、提升育人水平的主要載體,是學校特色化發展的關鍵之所在。
【關鍵詞】普通高中? 核心素養? 特色發展?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23-03
2019年6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了改革的目標: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適應學校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培養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學校課程是學校育人的主要載體,學校課程關乎著學校人才培養的質量和規格。因此,建設適合的課程體系是學校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以及學校特色化發展的關鍵之所在,對深化學校育人方式的改革和學校特色化發展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目前,普通高中都在探索特色化發展途徑,但在實踐中發現一些共性問題:課程體系建設的意識不強,頂層設計不合理,課程體系建設不系統等現象。
一、學校課程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一)學校對課程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認識不到位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是學校領導和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升辦學水平的平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需要學校領導、教師對國家的教育方針、育人目的有準確的認知和理解,需要學校進行課程體系變革,學校領導和教師是推動基于核心素養的課程體系建設的關鍵。很長時間以來,我國一直采用“自上而下”的課程政策,受原來課程模式、高考制度和考評辦法的影響,傳統辦學思想的慣性仍然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遏制,部分學校沒有清醒地認識到學校課程體系建設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培養全面發展而有個性的學生之間的必然聯系,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僅僅滿足于開全開足開好國家課程,仍然是只顧及到全體而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學校課程體系的育人價值沒有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二)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不合理
由于很多學校對國家的教育政策和社會需求沒有仔細、深入的研究,對學校的歷史文化沒有很好的梳理,對學校的發展沒有正確的定位,學校沒有明晰的發展目標、清晰的育人目標,或者是學校的發展愿景、一訓三風、育人目標等等核心文化僅僅是寫在紙上、掛在墻上,領導對此不清楚、師生對此不明白。學校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的頂層設計時,“上”不接國家教育方針、政策,“中”不研究學校文化和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下”不顧學生個性發展;從而造成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上不接“天氣”、下不接“地氣”,不符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如同空中樓閣、形同虛設,是課程的堆砌或者是其他學校課程體系的“復制”。
(三)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不系統
目前,學校課程從位階層次上可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三級課程;從實施路徑可分為學科課程、活動課程、實踐課程、社團課程等;從課程功能和學習方式可分為必修課程、選擇性必修課程、選修課程、拓展課程等。學生需求的多樣、課程的多樣導致學校在進行課程體系建設時不能恰當處理好“三級”課程之間關系、不能處理好必修課程和其他課程的關系,不能處理好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需求之間的關系,出現了課程開發的無序、體系構建的重疊等現象。
二、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思想和目標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時一個系統工程,學校必須有強的課程領導力,確定合適的學校辦學特色,明確課程體系建設思路和方向,加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培訓,精心選取優勢資源,建立健全課程評價體系,才能夠確保課程體系建設健康有序推進。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思想
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堅持課程育人的理念,圍繞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育人目標,聚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整體設計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類課程,關注共同的基礎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設置,進行科學一體化、一以貫之的全方位頂層設計。
(二)課程體系建設的目標
通過課程體系建設提升學校的課程領導力和教師的專業素養,基于學生核心素養、遵循學生認真規律和成長需要,在學校育人目標的統領下,實現學科內重整、學科間融合,構建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需要、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的課程體系,著力培養高中生必備品格、關鍵能力、學科素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校特色化發展。
三、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原則
1.堅持“仰望星空,腳踏實地”的原則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上位是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育人目標的上位是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上位是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和教育目的。
“仰望星空”就是要認真研究、嚴格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基于國家的課程方案和各學科的育人目標,堅持五育并舉,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
“腳踏實地”就是要綜合考慮國家、區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學校的歷史發展和學生的整體特點,在此基礎上通過總結、歸納和提煉,合理確定學校的發展目標和育人目標,依據學校育人目標和學校特色化發展方向,進行學校課程體系建設。
即:學校的頂層設計要遵循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傳承學校歷史基因,鍥合學校育人理念,凸顯學校培養目標,體現學校特色印記。
2.堅持系統性原則
由于學校教育與時代、國家和社會的需求是不可分割的,學生的心智發展也是逐漸成熟的。因此,學校課程體系建校必修在育人框架下系統規劃,要將課程目標、課程開發主題、課程開發過程、課程開發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等相互關聯的元素作為一個整體來系統考慮,同時還要系統考慮學生在高中三年層級式發展方向。
3.堅持可選擇性原則
學校的課程體系建設必修堅持豐富多樣、具備可選擇性,滿足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需求。即:要考慮課程對社會生活的覆蓋面,讓學生通過在學校的生活、學習、體驗,最大限度的了解社會;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讓學生能夠圍繞自己的發展目標,按照規則選擇到對自己發展有利的課程。
4.堅持整合性原則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不是全盤拋棄學校原來已有的課程,而是整合學校已有的課程,既要考慮學科內的有效整合,還要考慮不同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在有效繼承的基礎上,依據學校和學生發展的需要,系統、有序地創新和開發新的課程。
四、學習課程體系建設路徑和方向
(一)課程體系建設的路徑
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依據國家課程目標,確定學校育人目標、制定并落實學校課程方案的過程。
課程體系建設路徑
(二)課程體系建設的方向
依據普通高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學校的育人目標,學校課程體系建設的方向一般可以歸納為“三綱多目”,其內涵是:
(1)以國家課程為綱的國家課程校本化的課程體系建設。 在使用在國家課程時,為了便于學生的學習,我們可以對國家課程進行分類、整合,如,可以將國家課程分為語言類(語文、英語、小語種)、人文類(政治、歷史、地理)、理工類(物理、化學、生物)、實踐創新類(信息類、勞動類、社團類)、體育藝術類(體育、音樂、美術)等分別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的體系建設。
(2)以學校特色課程為綱的特色課程體系建設。不同學校有不同的地域特色和學校文化,學校可以依托這些資源,構建學校特色課程體系。
(3)以學生個性特長為綱的個性特長課程體系建設。學校可以對有特長、特別有發展潛質的學生“定制”特殊的課程體系,以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需求。
五、課程體系的可視化表達
課程體系的可視化表達是課程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直觀、形象展示學校課程體系的整體結構,便于師生了解學校課程體系的學校的育人目標和總體情況,讓師生對學校的課程開設方向一目了然,讓教者有依據,讓學者有方向。
課程體系的可視化表達形式多種多樣,但一般多采用“一核五維”的設計理念進行考慮。“一核”指以“立足學生未來發展,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為核心,“五維”指從德智體美勞五個維度展開;“一核”“五維”成為一個有機整體,各學科、各維度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不同學校有不同的校情、不同的育人目標、不同的課程體系,但課程體系建設有共同的規律可以遵循,課程體系建設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永遠在路上!
參考文獻:
[1]季金杰.基于“雙新”的學校課程規劃:整體架構與編制策略[J].教育參考,2021(5):28-32.
[2]李迅,劉華.優化課程結構,注重自主選擇,加強課程整體規劃和特色建設[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21,37(9):1-6.
[3]丁玉祥.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示范區(校)建設的現狀、任務與推進舉措[J].教學月刊·中學版(教學管理),2021(9):35-39.
[4]倪娟.普通高中課程的高質量建設:可成與可為[J].江蘇教育,2021(Z3):9-13.
[5]楊四耕.普通高中特色學科建設的維度和方法[J].江蘇教育,2021(Z3):14-19.
作者簡介:
孫景川(1969年12月-),漢族,河南鞏義人,本科學歷,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