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柳娟
【摘要】在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的要求更高。學生進入小學,與其他學生、教師之間需要進行情感交流,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十分豐富,且人文情感豐富。對于教師而言,應當注意積極應用教材、教學內容中蘊含的情感因素,提升課堂教學效果。本文就此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有效滲透相關內容進行論述分析。
【關鍵詞】小學語文? 情感教育? 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5-0096-02
小學生一般情感比較敏感,在閱讀學習課文時,很容易被課文中的人物情感、教師講解、故事內容等方面感受,并融入到具體的故事情境之中。因此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應當在明確小學生上述特征基礎上,重視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具體教學活動之中,重視學生的情感發展規律以及思維發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升學生的樂觀精神,促進學生豐富的精神世界塑造。
一、情感教育融入語文課堂教學作用
1.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培養
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之中,能夠促進學生健全人格培養。傳統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比較重視引導學生學習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有所忽略,雖然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效果,但對學生的積極人格、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培養,且不能夠起到很好的效果,從而進一步影響學生未來發展。小學語文課堂滲透情感教育,能夠借助情感育人的方式提升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的道德素養,同時也能夠整合知識教育和情感教育,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了解豐富的情感。
2.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行為
小學階段學生年紀小,具有相對較少的情感經驗,對于情感的認知態度并不成熟,且存在情感泛化的情況。另一方面,小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比較強烈,對周圍世界的事物都有著一定的探索求知欲望。充分發揮情感教育作用,引導學生發揮自主性,探索課文中蘊含的深層次的情感,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提升自我情緒調解能力,保證學生可以在一些情況下,對自己的情緒有效地釋放、調節,也能夠促進教師與學生之間良好的關系,提升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促進良好學習行為的培養。
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情感滲透策略
1.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
一般情況下,小學語文教師都會對學生產生較大的影響。小學生進入校園后與教師接觸比較頻繁,教師規范自身行為,能夠為學生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提供相應的榜樣。所以在小學語文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注意結合學生個性發展以及學習特點,強化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促進良好的師生關系構建,增強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自主性、積極性,優化情感教育,有效契合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要求。同時,教師還需要注意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尊重學生,加強對學生的關注,與學生做朋友,促進良好的情感交流模式構建。通過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可以更好地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從而開展教學活動,提升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自身的工作方法、日常行為規范性提升,增強示范作用,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習慣。例如,以課文《桂花雨》為例,本文論述作者童年時代的關于桂花的故事,以“桂花香”為線索,寫了作者同年時代的“搖花樂”,展現了純真的童趣、淳樸情感,表達了作者眷念童年生活和家鄉親人。課文字里行間都有著作者獨特的創作背景以及個體感情,對于文中蘊含的思鄉情懷,學生由于年齡尚小,因此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過程中,需要在遵循語文教學本質的基礎上,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與學生學習規律、身心特點相結合,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在引導學生體會“搖花樂”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自由閱讀第三自然段,拋出問題:“你從哪些詞句中能夠體會到搖桂花的快樂呢?可以試著圈畫句子和詞語體會。”在閱讀后,教師詢問學生的圈畫情況,如“‘搖桂花’對我是件大事,所以老是纏著母親問:‘媽,怎么還不搖桂花嘛!’”中的“是件大事”“老是”“纏”等都能夠表現桂花對“我”非同一般,并且十分向往“搖桂花”這樣事。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問:“作者這樣急切搖桂花,可以在‘問’的前面加一些提示語嗎?”“這句話是問句,為什么要用嘆號呢?”隨后再次引導學生朗讀體會,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溝通,引導學生不斷思考,也可以提出文中的重點句段,幫助學生思考課文的情感。在感悟完成全文情感基礎上,教師可以與學生之間交流,自己生活中難忘的人或是事情,增強對學生的了解。
2.促進教學情境創建
不同學科教學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和魅力,相比于其他學科,小學語文學科課堂教學情感豐富,不同的情感都如同細雨一般落入學生內心深處。在具體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明確語文學科的特點,基于學生這一核心設計相應的教學情況,引導學生在更加真實的環境中體會情感。為了促進生動的教學情境構建,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借助音樂、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創設教學情境。以《少年中國說》教學為例,本文蘊含著作者振興中華的迫切愿望,洋溢著熱愛祖國的激越之情。該課文為部編版小學五年級語文課本中的內容,對于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能夠借助資料、注釋等方式,對課文的大致內容了解,但文中應用的象征手法,體現的中國與中國少年之間的辯證關系,學生理解起來難度相對較大。針對這一情況,教師在教學導入環節即可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結合本文的背景,八國聯軍陰謀瓜分中國,污蔑中國“東亞病夫”“一盤散沙”,任由帝國主義瓜分,為了對帝國主義卑劣陰謀、野蠻行徑駁斥,對國內一些人的錯誤心理糾正,激發人民的愛國情懷,梁啟超先生寫了《少年中國說》,并在1990年發表于《清議報》上。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少年中國說》的朗誦音頻或是視頻,也可以播放一些關于八國聯軍侵華的影像資料、圖片等,感染學生,幫助學生更好地進入到本課的學習之中,奠定本文學習的情感基調。
3.結合學生特點滲透情感教育
為了更好地將情感教育融入到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在把握小學生特點基礎上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情感滲透。小學生的思考問題教育、思維方式等方面都與成年人存在差異。雖然小學階段學生年齡較小,自我控制能力有待提升,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自己促進學生自主積極探索不同的問題,借助探索思考不同的問題,獲得相應的感悟和知識。該種方式獲得的感悟和知識,能夠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記憶,所以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一定需要結合學生的特點,選擇合適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融入到教學活動之中。以課文《那個星期天》為例,本文以一個孩子的角度觀察事物,細膩的刻畫人物心理,運用人物動作、語言、心理描寫等內容,表現人物的情感,生動寫實。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體驗人物情感,教師即可引導學生以某個星期天的一件盼望或是等待的事情為例,對這一過程中的心理活動進行描寫,并有效解決課本中的寫作手法,真實地表達學生的內心,使得學生能夠妙筆生花,筆下思緒流暢,紙上縱情綻放真情。
4.結合教材內容滲透情感
學科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過程中的主要依據即是教材。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國教育部門對小學教材中的相關文章和內容都進行了更高要求的篩選。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有重要的存在價值,并且在對其中教材內容編輯篩選過程中,也將一些素質教育內容融入其中。這是要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價值,并將情感教育與文章相關內容充分結合。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拓展,始終需要與教材內容相契合。所以,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具體內容開展情感教育。在準備環節,教師需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明確教學活動過程中能夠發掘的情感教育因素,在此基礎上,要結合學生的具體特征,選擇合理科學的方式開展情感教育,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并在教學目標基礎上進行有計劃的情感教育滲透。
5.積極應用多媒體技術
伴隨科學技術發展,各種教育設備也更加先進。為了發揮先進教育設備的作用,教師要注意積極運用不同的教學設備,更好地輔助教學活動。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應用豐富的多媒體技術,對學生學習熱情、學習興趣激發,引導學生感受教學內容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并且更加生動地認知不同的情感。以課文《觀潮》為例,本文書寫了錢塘江大潮時的壯麗奇景,非凡氣勢,描寫景色的同時,寓情于景,抒發了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應當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祖國壯麗山河之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錢塘江的澎湃之美,教師可以將課本中描寫大江景觀的內容與相關的視頻、音頻相結合。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首先放音頻,對學生的想象力有效激發,促進學生聯想出對應的場景,隨后為學生播放視頻,將視頻與音頻相結合,更能夠反映出壯觀景色,進一步體會在錢塘江壯麗美景面前的情感。
以情感為導航,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有利于提升課堂效率,同時也有利于學生不同方面能力的培養。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而言,需要注意在充分運用語文課堂,充分了解情感教育基礎上,落實到不同的教學環境之中,保證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之間的統一。
參考文獻:
[1]肖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有效滲透[J].新課程·上旬,2019(4):234.
[2]王艷麗.情感教育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滲透[J].語文課內外,2019(33):92.
[3]婁紅霞.探究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價值及路徑[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2):739.
[4]賴金華.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的策略分析[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4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