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娥
【摘要】小學數學不像語文那樣具有豐富性,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容易忽視它的一個功能,那就是對學生的德育教育。而如今,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只有德育滲透在各個學科,不斷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才能潛移默化地改變學生,樹立學生的高尚品德與正確的價值觀。小學數學作為與語文同等重要的基礎科學,它的育人功能更不能忽視,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德育素材,助力學生成長,為學生的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 德育? 必要性? 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042-02
教書育人,一個行為,兩個目標。教書的后面永遠跟著育人,這是教學的另一目標,也是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凸顯學生學習價值的最終目的。所以說,任何學科都有它的育人功能,如語文、數學、英語、美術、音樂、道德與法治等等,只是由于教師的認識原因,我們只是把德育的重點和責任放在道德與法治、語文課程中,往往忽視了其他課程中的德育,忽視了“教書后面的育人”,使教學失去了更深、更厚重的意義。鑒于此,筆者借此就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展開論述,與大家討論,希望能碰撞出更好的教育教學策略,實現新時代素質教育的育人目的。
一、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德育的重要性
教學生學會學習,不如教學生先會做人。這是筆者在教學中不斷思考的問題。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筆者經手了很多學生,接觸了很多學生的,會做人的學生與會學習的學生,有截然不同的行為舉止,他們不但對于學習的看法不同,認識不同,對于學習的態度,在學習中的體驗也大有不同。會做人的學生,有可能成績不好,但是他們知道改變,知道努力,更知道為什么學習,他們的學習過程是快樂的,是積極的。會學習的學生盡管學習成績很好,可是他們的學習過程是痛苦的,缺少快樂的體驗,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而學或者他們僅僅是為了成績而學,為了與別人競爭而努力,學習過程中增加了很多負累。教書與育人是捆綁在一起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盯著兩個目標,幫助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樹立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質,樹立正確的三觀,他們才會知道為什么而學,并享受學習的快樂。比如,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身邊的一些榜樣教育學生;結合時事新聞中的一些事件來引導學生,端正學生的價值觀,思想認識等,就能實現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德育目的。
首先,學生會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小學生的最大的誤區,就是永遠以為學習是為了教師,為了家長,所以在他們學習過程中充滿了強迫性,被動性。教師在教學中要融入德育,讓學生明白為誰而學,他們就知道為什么而學,使學習更有主動性的同時,變得輕松、自然,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其次,學生會享受學習過程。如果說學生以前學習是被動的,那么在滲透德育教育后,學生懂得了為什么而學,不但會增強他們學習過程中的體驗感,減輕求知過程中的焦慮,激發出他們知識探索的自覺性,自主性,使學生主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時間、機會,刻苦鉆研數學知識,為未來的發展夯實基礎。
二、小學數學教學滲透德育教育的途徑
(一)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語言
語言是人類高貴靈魂的反射,也是一個人思想文明、高尚品德的映襯。作為小學教師,在教學中注意自己的語言文明、精準,就能逐漸感染學生、影響學生。比如,當一個學生在課堂上不認真聽講時,教師要問“你哪里不舒服,還是教師講的你沒聽清楚?需要老師再講一遍嗎?”這樣學生不但不會難堪,而且還會慚愧,且會受到感染,主動改變。如果教師看到一個學生在課堂上調皮搗蛋,直接粗言粗語地說:“不想聽就滾蛋,別影響其他同學!”這雖然對于學生能起到震懾作用,但是達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使學生對數學課堂以及教師產生逆反心理,對自己產生不自信等,會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教師對于學生來說如父如母,既有榜樣的作用,也有良師益友的作用,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語言、行為,對于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等潛移默化的影響不可小視。
(二)教師在課下的一舉一動
學生在校園的小圈子里學習、成長,整天相處相遇的除了同學就是各科的教師。雖然學生與學生之間會有影響,好的、壞的,但是作用不大。因為小學生年齡小,他們對自己沒有足夠的認識,對于同學的認識也不全面,同學對他們的影響力也是有限的,除非真是品學兼優,又常常被教師提出來表揚的個別榜樣型的同學。但是學生對于教師的崇拜、尊敬、信任,導致他們容易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因此,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課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用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學生、感染學生。比如,教師在學生面前不能吞云駕霧地抽煙,不能衣衫不整、儀容不凈等。看到學生,首先要與學生打招呼或點頭,或微笑。看到學生紅領巾不端、衣服不整時,可以很自然地上前幫忙整理,看到學生不經意間把垃圾扔在了地上,主動撿起扔進垃圾桶等。當然,教師也可以參與學生的課間活動,如打球、跳繩、捉迷藏等,這些都能在給學生溫暖的同時,感染學生,改變學生,達到德育的目的,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策略
(一)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積極價值觀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對外部世界,對于學習新知識充滿了未知,在學習中態度散漫,隨意性強。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滲透德育教育,促進學生思想的成長,打開學生探索世界、認識世界的積極價值觀。教師在教學中,一直會想法設法,采用一切小學生感興趣的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卻忽視了學生積極價值觀的培養與挖掘,使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中維持不了多長時間,導致教育教學陷入惡性循環。這是因為,積極性是學生學習的一種狀態,并沒有改變他們的追求、認識、理解、抉擇、主觀性等,它不像價值觀,能讓學生從心理改變認識,建立穩定、持久的目標追求,從思想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而建立積極的價值追求,產生學好數學,提升成績的愿望,在學習中會變得更主動、更積極,發揮積極價值觀的主導作用,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比如,在計算這一貫穿小學數學教與學始終的知識,要滲透積極的價值觀,要讓學生認識到計算在數學學習中的價值、重要性,要讓學生明白學好計算知識是必選題,是提高自己數學學習能力、夯實數學基礎的關鍵。教師要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積極性與熱情,為學生學好數學以及有效的數學教學創造條件。
(二)創設數學教學情境,滲透德育教育
信息網絡技術引領下的小學教學,提倡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拒絕死教死學的落后教學手段及理念,科學高效掌握知識,具備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凸顯較高的道德素養,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取知識和能力,對社會有所貢獻,為社會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這才是真正的教書育人。因此,在小學數學教中,教師要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他們熟悉的,或者能幫助他們自然、輕松地理解知識,并有人文性的情境,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學習情懷,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情感,建立密切的關聯性,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用數學的強烈意識。比如,在給學生講授“三角形”的過程中,為了增強學生的學習意志,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以及獲取新知的強烈欲望,教師可以把19歲的高斯,畫出正十七邊形解決數學史上難題的故事講給學生,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的好多事情,不是不可能,是我們缺少探索、嘗試的勇氣。這不但能增強學生的行動意識與信心,也能培養學生探索意識,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對于學生學習與成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三)融入情感教育,陶冶學生的情操
由于小學數學的邏輯性、科學性非常強,使教師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不自覺地加入了很多嚴肅、嚴謹的東西,忽視了情感的融入,使小學數學教學缺少豐富性、情感性,少了更多吸引學生的東西。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該知道小學階段對于學生來說,不但是教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的重要時期,更是培養學生思想與情感的關鍵階段。在數學教學中采用一些方法融入情感,既能實現德育教育,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樹立學生的高尚品質,使學生從懼怕學習、逆反學習的狀態走出來,享受學習、熱愛學習,并且愛上數學這門學科本身。比如,教師可以把學習內容編成小品、童話、繪本故事、數學游戲等,讓學生分組演繹,使學生在輕松學習、獲得新知的同時,提升其情操,達到小學數學教書育人的目的,培養出有情感、有溫度的新時代小學生。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是數學教學的責任,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國家培養高尚品質、思想過硬的接班人,實現強國興國的目的教育手段。作為小學數學教師要認識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中把教書與育人結合起來,講故事、設情境、開展實踐活動、組織小競賽等,來強化學生認知,塑造學生品質,升華數學教學的意義,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明東.讓德育之“苗”在數學課堂“開花結果”——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策略[J].考試周刊,2018(44):104-104.
[2]梁會娟.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8(5):17-17.
[3]王錦輝.德育無形 潤澤心靈——探析小學數學教學當中的德育滲透[J].考試周刊,2018(75):95-95.
[4]曲云.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J].讀書文摘:中,2018(9):205-205.
[5]肖桂興.小學數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缺失與重構策略[J].考試周刊,2019(4):9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