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形勢背景下,高校武術教學改革面臨全新機遇和挑戰,協同學理論的運用對高校武術教學改革起到促進作用。文章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對協同學理論進行簡要介紹,同時以協同學理論視角作為切入點,對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必要性進行分析,并針對高校武術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探討,結合問題反饋情況,提出基于協同學理論的高校傳統武術教學改革策略,旨在不斷提高高校武術教學質量。
【關鍵詞】協同學理論? 武術教學改革? 高校
【中圖分類號】G85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40-0162-02
一、協同學理論與武術教學
“協同學理論”最初是一個物理學名詞,是物理學家哈肯在研究激光技術時所提出的理論。哈肯認為,參數被系統控制后,當達到一定臨界值時,系統就會從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并且系統中所包含的子系統也會產生相互協同作用,這種協同作用是非線性的,是相互促進的,從而形成一定的內部機制,而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就是所謂的“協同學原理”。從本質上看,協同學系統是開放的,其內在屬性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協調,一方面是競爭。當一個系統(或組織)本身是處于平衡狀態的,但是內部因素(或人才)的不斷競爭會打破平衡狀態[1]。而除了競爭外,組織內也不止有競爭,還有內部協作,通過競爭與協作,實現組織發展。也就是說,將高校武術教學作為一個系統中,學生作為子系統,在其中融入協同學理論,利用物理化的非線性影響,發揮競爭和協作的作用,從而促進學生的進步,也提高武術教學的演化水平。
二、高校武術教學改革必要性
(一)教學改革的特殊性要求
在協同學理論視角下,高校武術教學的改革已成為當前武術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高校武術教學過程中融入協同學理論,目的在于通過武術教學的協同發展,轉變傳統武術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方法與內容,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為高校學生樹立終身體育的理念和意識。與此同時,借助協同學理論,促進武術教學實踐的綜合利用,保證武術教學更加多元化,為教學改革提供更多支持。
(二)人才需求的特殊性要求
從近年來大量學術研究結果看,有人單位對于高校畢業生的要求越來越高,不僅要求畢業生具備職業技能,同時也要求畢業生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從而適應社會的變化。在此種情況下,人才崗位需求必將發生明顯變化,這也對高校武術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需要確立新的教學目標和教育模式,從而通過武術教學為社會和企業輸送更多高素質人才。為此,高校武術教學要適應企業人才需求的變化,積極求變,充分利用好協同學理論優勢,打破傳統武術教學的桎梏,探索新型教學模式[2]。
三、高校武術教學的現狀分析
(一)武術教學目標不夠明確
高校武術是具有實踐性強、綜合性高的特點,這要求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隨著社會人才需求的不斷變化,采用更加多元化教學模式來適應當前武術教學的發展需求。傳統武術教學改革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主要針對教學的方法、手段和內容等方面的改進,卻對教學模式的深度改革缺乏統一的認識。教學模式主要是在相關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運用教學各組合要素,為實現教學目標和任務而開展的具有可操作性和穩定性的教學結構形式。高校學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還要具備良好的精神品質,從而實現當前武術教學與協同學理論發展的需要。但是,從現狀看,高校武術教學方向不夠明確,對總體教學目標的實現產生嚴重不良影響。
(二)武術教學表現形式僵化
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成為教學過程中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師通過諸如知識講解、教學板書以及傳統多媒體器材輔助教學,將教學內容簡單灌輸給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地位,高校武術教學同樣存在此類問題。灌輸式教學缺乏對學生個體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激發,從而限制了學生創新和主動能動性能力培養。這樣一來,在潛移默化的影響過程中,武術教學會不斷淡化本身的實踐性和綜合性特點,導致教學刻板僵化。高校學生課業負擔比較重,武術作為一門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課程,能夠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出現疲憊和學習效果不佳的現象[3]。武術教學工作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的復合型實踐性人才,滿足日益現代化的社會發展需求。而目前單一的教學體驗模式卻無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也不符合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期待。
(三)未能凸顯武術教育作用
目前,傳統武術內容已經被列入高校教學體系中,在教學中主要以技術性項目作為載體,并且逐漸得到廣泛推廣。但是在武術教學中傳統武術文化的教育作用明顯弱化,文化教學缺失逐漸凸顯出來,而出現上述情況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師生對武術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不足。從教學實際情況看,武術教學主要體現在純技術性的體育項目教學上,或者特定武術動作,在教學中教師很少提及我國武術中涵蓋的真正文化底蘊,導致學生不了解武術文化的內涵。
四、協同學理論視角下的高校武術教學改革路徑
(一)明確教學目標:尊重差異,實現統一
隨著教學內容、對象和目標的動態變化,為進一步強化教學質量,教師應該轉變傳統教學思維,只有教師牢固掌握協同學理論技術和運用,才能更好地教授給學生。在武術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擴大傳統武術文化的正面影響。制定教學融合目標,掌握學生思想動態以及對武術教學點態度,從而及時對體育教學方法加以調整。為此,教師要對體育教學目標進行確定,將提高學生認知水平作為立足點,推動武術教學質量提升。在協同學理論的引導下,要求武術教學中尊重學生之間的差異性,摒棄傳統教學組織形式,形成更加多元的體育教學模式。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前提下,基于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對教學進行改革,對目標進行有效分解,分析如何采取教學過程控制措施。實際上,協同學理論的應用是以促進教學改革為中心,提高教學效益為目標,創新教學方法為出發點的教學設計,需要對教學目標開展詳細分析,尊重和學生的差異,實現教學的統一。
(二)豐富教學形式:重視整體,兼顧部分
豐富和創新教學形式,是指在調整原有武術基礎的基礎上,對武術教學進行整合,這是因為如果每項教學均采用單一訓練的方法,會顧此失彼。因此,建議采用統一武術教學方法,將武術文化精髓完整呈現出來,調動學生感官刺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將武術傳統文化融入到教學中。在此基礎上,隨著協同學理論的不斷發展,教學場所的單一化難以滿足學生學習,在教學改革過程中,需要加到對武術教學場所進行改造,優化教學質量,方便教師教學的同時,又達到鍛煉學生能力的目的。在此基礎上,通過構建特色武術教學體系,明確教學方法,收集更多前沿知識,提高學生學習效率。與此同時,要對錯誤想法進行及時糾正,結合武術文化特點,正確理解武術教學內涵,嚴格按照教學思路開展武術教學工作,從而實現總體目標,并且服務于高校素質教育的發展。由于很多高校武術教學體系構建尚處于初期階段,雖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運行與管理時,還是有很多實際問題需要解決,因此除了要對教學形式進行不斷創新外,在融合協同學理論過程中,要關注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即系統和子系統的關系,強化兩者之間的聯系,突出教學的整體和連貫,而非單一僵化的教學模式。
(三)發揮教育作用:體現競爭,融入協同
實際上,協同學理論經過演化后,已經成為一種高效、先進的管理方法,不僅被應用到企業管理中,在高校教學改革中也發揮顯著的效果。對于高校武術教學而言,實現教學的作用才是真正無形資產,但是很多教師往往忽視與教學相關的價值鏈分析,并且沒有充分落實到教學改革上。因此,高校武術教學在與協同學理論進行融合時,要從戰略高度入手,促進教學目標、方法與評價的良性循環,促進組織盡快確立教學戰略目標,為實現武術教學改革創造更多可行路徑。從協同學思想來看,傳統武術教學中相隨相伴的一對概念是協作與競爭。當學習與練習武術時的動作規范程度,所表現出來的競爭性非常明顯。因此,積極利用協同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競爭與協作。例如,在傳統武術教學過程中,通過分組合作形式,達到協同學的合作與競爭。其中,組內是合作關系,組外是競爭關系。在這樣的過程中,每一個學生都會不斷調整與優化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技術結構,競爭與協同成為推動他們發展的雙重動力。
五、結論
從協同學理論視角看,高校武術教學改革的目的不僅在于改變傳統教育教學的方式,更重要的在于如何引導學生進行競爭與協作。也就是說,協同學理論視角下的武術教學對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思考和要求。為此,高校武術的教學改革應不斷適應時代的變化,將協同學理論融入其中,綜合利用教學資源優勢,不斷提高武術教學水平。而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要樹立協同與競爭并行的教學理念,對武術教學模式進行不斷優化,改進傳統教學方式方法,通過不斷探尋教育教學新模式,以適應當前環境對武術教學的新要求,為社會和企業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也為學生多種素養的形成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次春雷.新時代武術與民族傳統體育專業教育招生改革路徑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20,40(4):131-133.
[2]虞定海,張茂林.高校武術改革的文化路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21,16(3):23-26.
[3]楊建營.基于民族復興目標的學校武術傳承體系研究[J].體育科學,2020,40(11):11-13.
作者簡介:
李輝(1981年-),男,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體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