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星蘭
【摘要】文化自信指的是對民族文化及傳統文化的認可,屬于民族文化實現發展與傳承的內動力。目前非物質遺產屬于民族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之一,可將民族鮮明的身份充分呈現。在中國,民族文化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部分,對于民族本身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在民族文化中音樂作為重要部分之一,還能在某種程度上,彰顯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故此,本文嘗試著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音樂關系的角度淺談民族音樂中的文化自信。
【關鍵詞】民族文化? 音樂理論? 文化自信
【中圖分類號】G633.95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7-0149-02
伴隨社會經濟的逐漸發展,音樂類型逐漸增多,讓民族文化的發展遭受一定的打擊。我們需要對培養民族文化對于推動社會發展的價值實現充分認知,除了可讓民族音樂文化的優勢發揮出來外,還能從諸多角度培養人們思想道德并提升。在民族文化得到弘揚的基礎上,重視培養文化自信,從根源上彰顯音樂本身的優秀品質,牽動民族文化不斷進步,從而實現文化素質的全面提升。基于民族文化的逐漸發揚中,我們需重點培養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從根源上確保民族音樂優秀的品質得到充分呈現,帶動民族文化不斷發展與進步,從而實現文化素質的有效提高。在我國民族文化中民族音樂作為主要構成部分之一,需由當代人進行弘揚,通過民族音樂本身的優勢,結合我國傳統文化,促進社會發展對于文化方面的需求得到滿足。
一、分析兩種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滿族秧歌。滿族秧歌葉氏“大浪花”于2016年被譽為是黑龍江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針對滿族秧歌,其原本的面貌維持得良好,甚至于在我國大力支撐下,對秧歌服飾方面具有一定的改善。
秧歌在葉氏人眼中就是一類“玩意兒”,在扭秧歌時不會出現負擔,在扭秧歌中,他們會從內心中笑出來。此類心態可以從側面呈現出葉氏人認同自己的文化,作為民族自信賜予其濃厚感染力的表現。
基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者而言,非常認同自己的民族文化,就算受外來文化的強勢滲入,本身上百年的生活習慣和民族文化風俗不會發生變化。
(二)侗族大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侗族大歌為世界級,且非常著名,于2009年被世界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名錄。侗族大歌被老輩音樂家的發現與整理時間為1959年,在法國巴黎的演出時間為1986年,自此以后就在世界上揚名。在中國,大批音樂理論專家于兩千年開始去往侗族考察他們的大歌、婚姻、生活習性、家庭等方面。
侗族無文字,他們對文化的傳聲方式僅有本地的土生土長藝術及語言,其中的主要代表就是侗族大歌。其需要在特定時間內表演,其中表演屬于侗族的一種風俗,待制定時間進行演出。侗族大歌當中存在著即興因素,這完全取決于老一輩傳承固定旋律的改編,這作為侗族大歌最鮮明的特色。
鑒于現代化生活方法的影響下,侗族原始生活習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壞。侗族大歌實際內容逐漸體現出于侗族生活偏離的現象,要想改善基本素材不夠。如同侗族大歌遇到的困難,不管是合理維護或自由進展,都無法從根源上處理問題。身為旅客這個局外人能否見到真正的侗族大歌,一名純粹的侗族人,能夠為了走秀式的侗族大歌表演拋棄他們傳統的即興風格嗎?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課題。
二、我國民族音樂的理論分析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傳承中從未中斷。商朝時期就有音樂的相關記載,直至周朝時期,正式明確了禮樂機制,通過音樂理念治理國家。然后各個朝代都相繼設置了音樂的管理部門與機構。利用古書通過文字普方法進行音樂作品的詳細記載。
直至清朝末期,西方入侵導致中國傳統音樂傳承備受打擊,直到后期老輩音樂家開始在中國引進西方的音樂理論并積極學習,衍生出風靡一時的西方音樂教育。因我國地大物博,各個地區的民間歌曲、戲曲等都在以口傳心授的方法實現傳承,因此其音樂理論尚未進行有序整理,直至林亞雄于1995年出版的《中國民族基本樂理》書籍,使我國樂理現狀發生變化,樂理教學也會隨之出現很大的轉折。然后他繼續出版了相關著作,獲得了業界的高度贊同。
我國音樂家在音樂文化中屬于東半球代表,需具備自身獨特的音樂理論。王光析先生提及中國樂理的時候曾說過:“吾乃炎黃子孫,數千年來,專業學者人才輩出,不遺余力。所以雖說今日萬事皆落在他人之后,而樂理作為列于世界作品之林,而并無愧色。”
西方樂理講究與聲復調縱向協作,而我國樂理講究旋律和諧動聽,這完全是兩條完全背離的發展途徑。我國民族樂理具有很長的前行發展道路,但身為中國理論學者而言,需保持積極的眼光對待,從而實現文化自信的積極樹立。
三、民族音樂文化自信的思考
自21世紀以后,世界政治經濟的一體化態勢明顯增強,各國先前的融合與交流越來越明顯,外來的強勢文化及新世紀文化和傳統文化之間發生了碰撞。要想在世界上推行中國優秀的文化,除了要對其強化保護外,還需對其內在生命力高度關注,促進民族文化的自信得以增強,從而對本土民族文化的樹立提高重視度。
(一)我國民族文化的樂理。我國現代化民族樂理受到了音樂文化很深的影響,雖說當前高等院校中紛紛開設了民間音樂概念相關的音樂課,但我國古代的已成系統中宮廷音樂等在實踐學習過程中,學生基本尚未了解,甚至可以說是并不了解。我國民族樂理亦是如此,雖說第一本樂理著作書至今仍在持續更新,且不斷豐富。但目前在高校音樂課程教學中,鮮少有中國民族樂理的有關概念。基于中國音樂學者而言,需要掌握中國民族樂理,使其變成世界上音樂文化當中一股強大的音樂。
自21世紀以后,我國綜合實力逐漸增強,音樂文化的軟實力隨之提高,在世界上的主流文化中,中華文化的傳播話語權逐漸增強,這樣才能呈現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分析以上兩種非物質文化的傳承,需要對其高度關注和照顧,據此我們了解到,通過我國大力支持,使原本不為世人了解的文化在人們視野中逐漸呈現,并獲得了業界的認識,從而享譽世界。雖說在外來文化的侵入與沖擊下,但傳統上百年濃厚的文化淵源與歷史內涵,造就了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獲得認同。基于此類狀況下,文化系統內文化自信讓文化始終處在高度和諧的狀態下,身為文化的管理人需給予大量資金作為支撐,及其盡可能地詳細記錄并保存。
四、民族音樂對于促進文化自信的作用
(一)引發人們情感共鳴。在不同的民族特色發展中,民族音樂據此衍生,其和本地居民生活方法與風俗人情之間具有莫大的關聯,具體包含聲樂、器樂、歌曲、舞蹈等,不僅能夠全面呈現出民族的特色文化,還能有效結合各區域的傳統優秀文化。同時民族音樂在民間傳統文化中作為重要的構成部分之一,從多角度呈現出各區域的特點,并將民族文化的傳統觀念與情感表達充分反映,并對民族靈魂實現全面表達,對于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發揮著推動作用。通過全方位認知民族音樂文化,可讓人們對民族音樂中蘊含的情感表達充分體驗,使人們的情感實現共鳴,引領人們對民族音樂的文化意義充分掌握,引領掌握的積極性,促進人們民族音樂文化意識積極提升。
(二)人們綜合素養的增強
近些年來,在外來強勢文化的沖擊下,我國民族文化仍在持續不間斷地發揚與傳承。我們需要對國內傳統優秀文化做到充分認知,秉承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理念,加大中國民族文化的弘揚力度。基于目前社會持續發展的環境下,我們需明確認知民族音樂,堅持民族音樂蘊含的特色內容,保證民族文化的自信實現有效建立。我們應以不同視角下,遇到不同類民族音樂的文化整合研究,融合其和國際型音樂文化,符合國際型音樂文化發展對于民族音樂提出的諸多要求。民族音樂文化實現弘揚的重點在于文化自信的建立,引領民族文化實現不斷進步。我們需對民族音樂較高自信的培養,面對國際文化的多樣化,需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充分展現,促進人們綜合素養不斷提升的同時,建立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
(三)民族音樂影響力的增強。民族中心主義屬于認為自身文化超越其他文化的一種信條,其具有較強的自我主觀性,以自身的生存方法為核心,對待別的文化秉承著反對的態度。通常而言,對于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實況來說,我們需合理探索人們對于民族音樂文化的認知度,增強社會發展中民族音樂的影響力,鞏固民族音樂文化的地位。因我國地理面積龐大,存在著諸多少數民族,大多民族音樂在當地被視為人們通過延長的方式,實現流傳與傳承的目標。因此我們應以社會公眾著手,對不同區域民族文化存在的差異,對其產生的音樂類型實施歸類,保證不同音樂想要表達的風格充分呈現,以此給建立文化自信提供有利條件。此外,引流社會民眾和民族音樂文化實現有效融合,在輕松的情況下,對音樂與文化間的聯系深入了解,促進本身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同時,促進民族音樂文化實現不斷進步。
五、結語
總之,基于傳統民族文化發展與傳承方面,我國音樂創作者需秉承積極樂觀的態度。實質上我國業內相關學者也在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進行新型嘗試,如龔麗娜、趙曉生等一些試驗音樂家在還原陰陽太極作曲法、中國編鐘古曲等方面,都在給組成鮮明個性的中國優秀文化中奉獻自己的綿薄之力。針對當地民族文化懷著高度文化自信的態度,提升文化的贊同感,并實現鮮明個性民族文化特征的樹立,從而提升民族音樂的文化自信。
參考文獻:
[1]李宜澤.少數民族音樂文化自信與傳承——以內蒙古自治區與云南省為例[J].當代音樂,2018,No.614(5):53-54.
[2]吳小燕.興于詩 立于禮 成于樂——析高校開設“中國民族音樂”課與“文化自信”[J].音樂世界,2020(1):6.
[3]陳晨,王志軍.關于文化自信視閾下我國高校民族音樂教育的幾點思考[J].黃河之聲,2020(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