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焱
【摘要】教育活動評估對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還可以高效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是教育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對社會基層環境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評估體系進行了初步探索,分析了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的特點,評估理念的分析維度,評估指標體系的具體構成,以及評測量表的開發。
【關鍵詞】國家通用語言文字? 評估體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社科基金項目(20BYY134)的階段性成果。
【中圖分類號】H10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09-0192-02
全面普及并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是新時期黨的語言文字工作的重要目標,也是每位中國公民的神圣義務與權力。目前,廣大國民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已經得到了極大改觀,但是中西部農村,特別西部民族農村地區基層群眾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還非常薄弱,城市中外來務工人口的國家通用文字能力也急待提升。
相比教育系統而言,在社會基層領域推廣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面臨著很多問題,比如說教育投入、師資儲備、教材教法等問題,其中比較關鍵和先決的問題是評估機制的缺乏,這不僅影響到社會各級政府對相關工作的重視程度,也極大地限制了社會各級力量的動員組織。本文擬借鑒教育評估體系,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基層評估體系進行初步探索。
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基層工作特點
目前,進行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主要通過各種形式的社區夜校培訓,大學生暑期語言培訓;依托對口支援建設工作的省市開展的線上、線下培訓。與教育系統相比,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基層工作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推廣普及工作需要和職業培訓進行結合。結合當地旅游服務、產業發展等需求和農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競爭力,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將普通話培訓納入職業技能培訓之中。第二,缺乏國家語言文字教育的協作機制[1]。雖然目前不同形式的教育主體已廣泛參與了基層推普工作,但從整體上看,教育主體之間缺乏協作,政府的主導作用也沒有得到充分凸顯,也就影響了社會各方力量的組織調動和社會資源的最大利用。
單就評估工作而言,也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第一,缺失完備的評估考核制度。教育評估活動不僅對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評價和反撥作用,還可以高效調動各級政府和社會的力量,是教育活動的重要管理工具。但目前評估考核環節的重要性還沒有得到充分認識,評估活動顯得零散而不成體系;第二,缺失針對性的評估指標和評估工具。雖然教育系統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的相關評估體系已經非常健全,既有各級行政部門的教育考核體系,又有MHK語言水平考試的學能考核體系。但教育系統與社會基層存在著很大的差別,評測體系并不適用于社會基層相關工作,非常有必要根據社會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的特點,專門開發一套適用性強的評估體系和評測量表;第三,在現有評估工作中,評估主體和教育主體在很多情況下還沒有做到完全分離,這也就影響了教育評估的可信度和公平性,開發教育主體之外的第三方評估體系和評估工具也顯得比較重要。
教育公共政策領域的教育評估研究在理論層面主要關注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及評估指標的權重分配問題,實證方面主要關注國內外教育活動評估實踐的模式、特點、經驗及反思。專門針對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評估的研究非常缺乏,零星觀點主要圍繞教育評估的重要性進行理論闡釋和分析,缺乏具體評估指標的討論與分析。
因此,研究科學有效,有針對性的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評估體系,建構系統的分級評估指標體系,研制面向不同評價主體的評測量表,將為各級政府發揮好相關社會治理工作提供強有力的工具。還可以以評促建、以評督建,為社會基層領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工作提供反饋和引導。
二、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評估理念分析
任何一項教育活動的評估都需要首先對教育活動所蘊含的價值內涵進行分析,明確其價值取向。社會基層,特別是西北邊疆地區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工作,不同與一般的語言教育活動,兼具人文功能、實用功能、教育功能等價值內涵。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估體系,首要的工作就是要對評估體系的價值內涵基礎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建立起評價維度,為評估指標體系的開發和評估數據的解釋提供基礎。
李宇明(2017)[2]等多位學者均指出,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對于構建中華民族共同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深度和廣度,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與思政內容的融入深度與廣度都應該納入到評價體系之中去,并通過教材、課程和教師的相關具體教學行為來得到體現。
第二,語言扶貧研究的成果證明,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對于促進當地農牧民脫貧工程具有非常積極的效果,這一研究也提示我們,在社會基層領域開展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需要在語言教學的過程中更多地融入職業教育的元素,開展職業教育領域專門用途漢語的教學工作,例如餐飲漢語、旅游漢語、商貿漢語、紡織漢語、石油漢語等的專門課程,幫助基層群眾在學習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過程中獲得職業必須的語言技能。
第三,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工作的直接成效還體現在基層群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使用能力的提升成效上,因此相關評估也可以更多地借鑒傳統教育評估的內容展開,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是面向教育主體的教育公共政策領域的教育活動評估,一個是面向教育受眾的語言能力的語言水平評估,比如MHK語言水平考試,但MHK考試的適用性主要面對教育系統,對缺乏正規教育經歷的社會基層群眾的適用性不夠。比如說社會基層群眾的學習需求有自己的特點,需要在針對性的調研的基礎上進行針對性的開發。
文化政治功能、經濟發展功能、語言能力提升功能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基層推廣普及工作應考慮的三個重要維度,相關評估工作也應該以此為依據,并進一步細化評估體系的具體指標和權重分配關系。
三、基層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評估指標體系討論
教學活動評估的基本目標是對教學活動的質量進行評估,不僅需要對教育活動主體的教學整體質量進行評估,還需要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進行評估。教學活動主體的教學質量主要表現為教學設施、師資情況、教材建設和教學管理體系。而學習者的學習結果一是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的提升,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化與加強。兩方面都需要構建相應的評估指標體系。
評估指標的確定是評估體系研究的核心內容,不同的教育評估模式具有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傳統的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多將教學活動的成果作為評價的主要目標,圍繞教學投入、教學資源、學習結果進行評估并設立一級評估指標。以教學投入指標為例,二級指標包括硬件投入、軟件投入和管理投入三大指標,硬件投入指標還可以分解為辦學基地投入、教師、教學設施及教學手段的投入等指標。師資指標一般包括教師的學歷、職稱、教學、科研能力等具體硬性指標。學習指標下面則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表現等指標。
美國學者斯塔弗爾比姆(Daniel L.Stufflebeam)提出CIPP教育評估模式,將評價由結果性評價向教學活動的過程性評價延伸。CIPP分別代表著Context(背景)、Input(輸入)、Process(過程)、Product(成果)。成園園(2019)借鑒教育領域的CIPP評估模式,對新疆和田縣中小學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進行了實證評估,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對策[3]。其四個一級指標分別為語言環境、資源配置、過程行動和教育成效。語言環境之下的二級指標分為政策認知、學生重視程度、教育工作者重視程度,資源配置下面的二級指標為硬件投入、師資投入和基礎設施投入,過程行動之下的二級指標分為教學過程的表現、教師表現、學生表現,教育成效之下的二級指標分為學生成長、教師發展和成效收獲。二級評價指標之下又分為46個三級指標。
相比于傳統的教育活動評價模式,成園園(2019)基于CIPP理論框架的評估框架更加突出了教學活動的過程性評價,是對教育系統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工作進行評估的一次有益嘗試,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CIPP框架中背景評估的目標在于明確教育政策實施的環境,了解學習主體的學習需求,分析教育目標的清晰度和適用性。而該模式的關注點為語言教育活動態度的評價,這樣就與CIPP評價框架的設置初衷具有了一定的差距。第二方面,該評價框架中具體評價指標該如何量化也并不清晰,比如說評價教師教學水平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是學習主體的主觀評價還是基于固定標準的客觀評價?因此也就提示我們需要將評價指標進行量化處理。
因此,無論是以結果評價為中心的教育評估框架,還是以診斷為目的的形成性教育評估框架,都應該體現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推廣工作的根本價值內涵,即文化功能、經濟功能和教育功能相統一的原則,并進行專門研究開發。
四、結語
教育活動評估對教育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引作用,還可以高效調動社會各方力量,是教育環節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設計開發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評價體系,將為全國基層各級政府提供有力的管理工具,推動社會基層領域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推廣普及工作,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研究領域。
參考文獻:
[1]裴圣愚.城市少數民族流動人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1(1).
[2]李宇明.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促進民族地區發展[N].中國民族報/2021年/7 月/13日/第 005 版.理論周刊。
[3]成園園、李麗、王朋玉.基于CIPP評估模型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