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開連 李楠 張永芳 劉浩
【摘要】德育思政是學生生活學習的指南,在電學基礎實驗課程中貫穿德育思政,從多方面進行了德育思政的實踐探索:滲透安全操作和規范意識,樹立榜樣、增強毅力、磨礪意志,提升創新、團隊和管理意識,促進主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培育科學研究精神,增強自信心、踐行誠信原則。實踐證明,電學基礎實驗課程是貫穿德育思政的肥沃土壤,適當引入德育思政文化內容能夠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健康協調發展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關鍵詞】電學基礎實驗? 德育思政? 實踐探索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y is the guide of students life and study, it runs through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y in the basic experimental course of electricity,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y has been carried out from many aspects: infiltrate safety operations and normative awareness, set an example, strengthen perseverance, sharpen the will, enhance innovation, team and management awareness, promote active learning, stimulate interest in learning, enhanc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ster? the spiri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enhance self?confidence and practice the principle of good faith.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 basic experimental course of electricity is the fertile soil that runs through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administration. Appropriate introduc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ulture content can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and intellectual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vel.
【Keywords】basic electricity experiment; moral education and ideology;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基金項目】上海市高等教育學會2021年度規劃研究課題(重點立項)(課題編號:Z2-10);2021年“紡織之光”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021BKJGLX140;項目編號:2021BKJGLX146;項目編號:2021BKJGLX154);教改項目(項目編號:104-08-0241011)。
【中圖分類號】G642;G416; G41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23-0039-03
一、引言
“課程思政”旨在構建融思想政治理論課、哲學社會科學課、通識課、自然科學課等多門類課程于一體的立體化課程體系,從而形成360 度“熔爐式”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模式[1]。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課與其他課程之間的融合是必然的也是可行的[2]。習總書記在 2016 年 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堅持立德樹人,這就要求我們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過程當中,不能將思政教育僅僅放在思政課中由思政老師在課堂上完成,而是要動員所有的任課教師都參與到思政教育當中,將思政教育貫穿落實到每一堂課當中,讓課堂教學成為落實思政教育,以德樹人的主要渠道。電學基礎實驗課程是自動化、通信工程、電子信息、電氣工作及其自動化等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基于電學基礎實驗課程進行德育思政的實踐和探索,將為兄弟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鑒。
二、德育思政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課堂的德育思政工作,大部分都是以理論課程的形式傳授給學生,很多學生覺得單獨上這些課程比較枯燥無味[3]。很多學生考試前夕突擊背誦德育思政的課程內容,課程考核完畢即忘記了課程的內容及其意義。有的高校把德育思政工作滲透到實踐中去,但是大部分高校的實踐活動往往是主題非常明確,實踐過程中,帶隊教師或指導教師說教的成分還是占主導地位,學生參加完畢后往往并不是很樂意再次參加類似的實踐活動。如何能夠真正的將德育思政的內核深入大學生的思想并形成指導大學生日常工作學習生活的指南,是一項非常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課題。
三、貫穿德育思政于電學基礎實驗課程
1.滲透安全操作和規范意識
電學基礎實驗室內,張貼標題醒目的實驗室學生守則展板,展板內容涉及操作注意事項、用電安全、行為規范等事宜,學生一進實驗室即可看到文字簡潔、標題醒目的守則內容,便于學生自我內化。實驗室重要的儀器設備,在對應儀器的旁邊張貼展板,展板內容涉及安全操作規程,時刻提醒學生。實驗課程的首次課,在上課前,將實驗過程注意事項等以一頁PPT的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展示給學生看,正式上課的時候,指導教師將注意事項說明一遍,之后的實驗課程,指導教師不再說明,但是每次實驗課前,都會提前幾分鐘投影到大屏幕上展示給學生看。實驗課程結束后的注意事項,指導教師用A4白紙的形式將關鍵細節貼在實驗臺醒目的位置,提醒學生自覺履行實驗結束后的義務。實驗室的各類元器件,特別是九孔板的配套元器件,有的指導教師在各個元器件的位置上貼上醒目的元器件名稱、數值和單位,便于學生實驗中及時查找和課后及時整理。在認識實習課程中,有一項安全用電環節,以授課、視頻展示、實踐操作等多種形式讓學生理解為什么會觸電,如何確保安全用電;焊接環節以實踐的形式讓學生體會如何安全焊接,不注意細節會帶來什么后果等,在焊接實驗室,配置了燙傷藥等,設置安全緊急處理警示牌。開放實驗室,比如涉及到學科競賽等實驗室的,以授課、案例分析、簽署協議等形式告知學生非工作日進入實驗室的安全細節。實驗課程設置考勤評分環節,目的是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校內施工期間或者下雨期間,實驗室內外設置警戒標志,提醒學生注意安全。
2.樹立榜樣、增強毅力、磨礪意志
實驗課程中,在與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適當舉例給學生樹立榜樣,比如:校園優秀教學教師、優秀講課競賽獲獎教師、優秀畢業設計指導教師、學科競賽優秀指導教師等,鼓勵學生從身邊的優秀教師身上吸取優點。課下與學生交流互動過程中,經常以學生身邊的有特長的學生為例,比如:成績優秀、管理優秀、活動優秀、優秀研究生、保研或出國的、獨立找到合適工作的,進而有針對性地鼓勵學生學習。實驗過程或者學科競賽遇到困難或者遭受到挫敗的學生,鼓勵其繼續努力、找到問題根源、繼續深挖解決問題。經常穿插舉例電學研究方面的著名科學家,比如富蘭克林、歐姆、伏特、安培等。在開放實驗室,建立榮譽墻,張貼團隊獎、個人獎勵等,形成無形力量激勵學生奮勇前進。
3.提升創新、團隊和管理意識
電學基礎實驗課程中,多采用互動式交流、啟發式提問等授課方式,設置思考題或拓展型問題,鼓勵學生實驗結束后,繼續研究拓展性設計性問題。有的時候,以學生自愿為主,實驗指導教師隨機抽選的方式,由學生講一次實驗課或解析實驗中遇到的問題,給予每位學生平等的機會,激發學生的活力。每次實驗課程中,如果時間有多余,適當提出讓學生自己創立創新項目課題的思路和建議;課下時間,對學生自己建立的課題進行適當的引導和輔導,讓學生能夠有機會以團隊的形式建立課題并實現最初的想法;創新項目的財務由學生進行管理與報銷,指導教師適當指導。建立以學科競賽為主的開放實驗室,由學生建立開放記錄冊、儀器借入借出、元器件租借、實驗室開放細則、衛生值班等制度,形成開放實驗室管理團隊;開放實驗室的財務報銷與管理主要由管理團隊負責,團隊管理人輪流管理財務、元器件、儀器設備等。除此之外,普通參賽學生,特別是電子設計競賽,要求必須是3個人才可以形成隊伍,每位學生都有機會提升能力。從創新項目或者學科競賽中,選擇一批學生,指導其畢業設計,這批學生本身能力很好,借助畢業設計環節,再次促進其進行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提升其創新意識,給予其更多的創新實踐機會,間接地促進其形成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
4.促進主動學習、激發學習興趣
實驗課程中,適度講解每次實驗課題的意義,讓學生明白此次實驗的目的,激發其主動學習的興趣。實驗課程,根據班級情況進行預習審核,促進學生對實驗的深入理解,引發學生主動學習,形成興趣。實驗課程中,針對學生感興趣的地方,進一步升華講解。實驗課程操作期間,與學生適當地交流,激發有興趣的學生繼續學習,多鼓勵學生做完基本實驗后,繼續做自己感興趣的設計實驗、創新實驗,激發其繼續研究。分類整理適合學生課下時間學習的資料,放到百度云盤,供學生自主選擇下載使用。
5.增強環境保護意識
實驗報告注重實驗過程分析或故障問題分析,其它內容可以適度刪減或者不寫,節約報告用紙。課程設計過程中,特別是模擬電子課程設計,每年都購買大量基礎元器件,指導教師規定:每位學生設計調試過程中限制元器件數量的使用,超過規定數量扣除一定分數,作品驗收完畢后回收所有元器件,特別是關鍵的和價格較貴的元器件,提供給下屆的學生繼續使用,進而促進學生養成了節約資源意識、價格意識等。學科競賽過程中,涉及到制作覆銅板的,要求學生做好廢液的綜合處理,履行保護環境行動;競賽過程中,缺少的元器件、建議學生從往屆學生的作品中拆除繼續使用。實驗課程中,要求學生將帶入實驗室的垃圾分類處理、投放到不同的垃圾箱,及時處理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垃圾或者其它未處理完畢的垃圾。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嚴格履行上海市垃圾分類的指南,學院將垃圾分類做成各種容易辨識的標志,特別是做成圖形化的標識、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在實驗室、學院大門口都進行展示,引導學生從自我做起,做垃圾分類實施的先行示范者;實驗課正式開始前,播放垃圾分類的短視頻、挑選大家不易分類的垃圾對學生進行互動式提問[4-7]。實驗結束后,學生要關閉儀器、日光燈、空調等用電設備,節約用電。
6.培育科學研究精神
電學基礎實驗中遇到問題,引導學生嚴謹科學處理,促進其不斷地深挖下去,培養學生科研態度。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科研課題,將教師的科研課題分類公布,給予學生選擇和參與的機會。鼓勵學生參與校企聯合項目,帶領學生進入企業參觀、引領學生入駐企業短期實習等,為學生逐步做好學校和企業的過渡。鼓勵學生學習交叉學科課程、積極參與交叉學科項目,培養復合型、創新型的人才。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實驗班,進入創新實驗室。引導學生多參與專業型、交叉型專題報告,培育學生的科研素養和引導學生學術研究方向的選擇。適度向學生講解歷史和當今的優秀科研工作者的事跡,滲透科學研究精神。
7.增強自信心、踐行誠信原則
電學基礎實驗采取漸進式提問環節,每次實驗課開始的時候預留1~2個問題,剛開始時,預留的問題簡單,激發學生興趣,實驗結束后,向學生征集預留問題的答案,對于積極響應和愿意繼續探索研究的學生給予鼓勵;實驗中期時,預留的問題開始變得復雜化,部分學生會繼續愿意實驗探索結果,對于中期課外時間深入實踐學習的學生給予適當計分;實驗后期時,預留的問題比較系統,偏向于工程化,部分學生會繼續嘗試探究設計、實驗過程和實驗結果,對于終期繼續實驗設計的學生,除了給予適當計分外,引導其申報國家創新創業項目、鼓勵其參加學科競賽、推薦其進入選擇性的實驗室科研團隊進一步深入學習。經歷了此過程的學生,自信心倍增,遇到問題時,會堅忍不拔地盡一切努力去解決問題。
電學基礎實驗課程,首次實驗課堂教學時,實驗師會將實驗室的學生守則和注意事項等向全體學生闡述清楚。后期實驗過程中,對于不遵守學生守則的學生(比如,沒有按照實驗指導教師規定時間遞交報告,上課遲到,實驗元器件未整理,儀器未關閉,垃圾扔在實驗臺上等)進行跟蹤記錄,對這些學生形成實驗誠信檔案記錄冊,對于初次、第二次違背原則的學生,引導式說明違規了哪些準則;對于三次及三次以上的學生,給予詳細記錄,然后再抽取適當時間和學生一對一溝通,對于確實有客觀原因的學生,給予理解同時把記錄的過程向其說明,對于明知故犯或者有意違背原則的學生,向其闡述誠實守信的重要性,引用古籍典故等進行形象說明,同時舉例當前時期典型案例進行分析。該做法的目的是間接性、引導性督促學生踐行誠信原則,讓誠實守信的優良傳統文化內化為其實際行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協調和諧的發展。
三、結語
電學基礎實驗課程,涉及到大學生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等班級的學生,在實驗室和實驗課程中滲透德育思政的思想,比單獨設立德育思政課程有很多優勢的地方。實驗課程可以直接教授德育思政知識,但是更容易在實踐中貫穿德育思政思想,使學生在做中學習、在做中體會、在做中進步。實踐證明,電學基礎實驗課程是貫穿德育思政的肥沃土壤,但是由于實驗課程時間比較緊,需要實驗指導教師統籌協調,把握分寸。實驗指導教師要先行示范,逐步感染和影響學生的行為,從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健康發展和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
參考文獻:
[1]閔輝.課程思政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育人功能[J].思想理論教育,2017(7):21-25.
[2]丁良喜,苗杰.“課程思政”視闕下化學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滲透[J].老區建設,2018(8):82-85.
[3]徐冬梅,王嬈芬,段倩倩,奚崢皓.專業課程中滲透德育思政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7(19):73-75.
[4]劉濤.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探討[J].城鄉建設,2019(8):10-11.
[5]徐振波.提高生活垃圾分類政策動員的有效性[J]. 政策瞭望,2019(4):36-37.
[6]宋國君.城市生活垃圾分類難點與對策[J].人民論壇,2019(12):70-72.
[7]袁昕.建設美麗中國視角下高校生活垃圾分類管理的困境與出路[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3):111-118.
作者簡介:
鄧開連(1984年-),男,高級實驗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智能可穿戴、現代電子技術與系統、電路與電子技術實驗、嵌入式系統設計與應用、實驗室管理與實驗教學研究、計算智能及其應用、圖像分析及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