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璐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體驗活動”在幼兒園得到了更多的重視與推廣。因其不僅是教育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幼兒廣泛接觸社會,積累相關經驗的有效途徑。本文就筆者在日常教育實踐中,探索如何將中班幼兒的社會體驗活動與班級游戲性區域活動中“模擬小社會”的創設相結合進行有規劃、有思考的線性開展,摒棄傳統體驗活動中所呈現的“走過場”“形式化”等弊端,讓社會體驗活動真正成為幼兒習得各類社會經驗的有效途徑進行論述。
【關鍵詞】中班幼兒? 社會體驗活動? 線性實踐
【中圖分類號】G61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5-0126-02
一、問題的提出
(一)目標定位的偏頗
在幼兒園社會體驗活動的實際開展過程中,教師對于幼兒社會體驗活動的目標定位往往顯得膚淺且單一,僅僅從認知的角度,為了幼兒能夠認識身邊的諸多資源而開展活動。但并未真正意識到真正有意義的體驗應是源于幼兒生活而最終服務于幼兒生活的一種有始有終的線性體驗活動。
(二)形式呈現單一、僵化
由于目標定位的簡單化、膚淺化,也直接導致教師在開展活動過程中,并未進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與斟酌,甚至會出現無目標、無規劃現象,活動所呈現的形式往往比較單一,無一例外的是教師帶領著幼兒在目標場地參觀、聽取講解等,或者結合簡單籠統的談話活動進行總結或提升。
(三)內容隨機性較大,缺乏體系性
由于社會體驗活動不同于常規的語言、音樂等活動,可以通過一個故事、一首歌曲來組織開展。它往往沒有現成的活動組織參考素材,需要教師根據幼兒的實際及周邊環境的情況,自己設計、準備、開展。因此,活動內容隨機化現象的存在非常普遍,且缺乏科學、全面的體系化。
因此,作為教師,在認識到社會體驗活動潛在教育價值的基礎上,從始于生活、回歸生活的角度對活動進行線性思考,讓幼兒在大社會中所獲得的經驗能夠在“模擬小社會”中得以延續和再現,這是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的。
二、實踐與探索
(一)線性規劃,有效開展——走進真實大社會
1.確立目標,制定方案
作為幼兒園教學活動的一種特殊形式,對于幼兒而言,真正有價值的社會體驗應是有著明確目標、切實可行的方案的。因此,在活動開展之前,班級教師從中班幼兒的年齡特征著手,確立體驗目標,明確體驗方向,為一系列體驗活動的開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有了明確的目標定位,中班幼兒的社會體驗活動不再是隨機性大、無方向無目標的“走過場式”的活動。此外,根據目標而制定的每一次體驗活動的方案,針對活動的時間、地點、形式、教師準備、家長配合等各個注意事項進行詳細的思考與預設,確保活動的安全、有效開展。
2.實地考察,有效篩選
正處發展中的臨城新區,各類生活、教育等配套設施在不斷完善中,悉數幼兒園周圍諸多社會公共服務場所,有著教育、生活等多種可供幼兒進行體驗的場所。而針對這些場所在幼兒生活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班級教師進行了實地考察,從體驗價值、場所安全、交通出行等多維度對其是否真正適合中班幼兒體驗進行了實地考察,并根據考察所得進行有效篩選,最終確定適合本班幼兒進行體驗的場所。
3.豐富形式,家園聯動
明確的目標是方向,詳盡的方案是保障,篩選過的資源是載體,有效的規劃完成后,我們需要繼續思考的是如何讓幼兒在豐富多樣的形式中獲得多維度體驗,繼而為在“模擬小社會”中的再現和模仿積累豐富的經驗。為此,我們采用了以下幾種不同形式的體驗:
(1)集體體驗。以班級教師為組織者,班級幼兒集體參與體驗活動。如班級幼兒在教師帶領下參觀新城消防總隊,以集體體驗的形式聆聽消防隊員的講解、觀看消防器械的使用演練等。(2)親子體驗。不同于消防隊的參觀,部分場所由于空間、操作等原因,并不適合進行集體體驗。如幼兒在參觀建設銀行的過程中,由于銀行空間限制、柜臺操作安全等問題,集體體驗勢必會帶來一定的不便與安全隱患,因此,我們通過發放活動倡議書、體驗方案,倡議家長帶孩子以親子體驗的形式在周末完成,并與孩子共同記錄體驗所得,以備在集體分享交流中所用。(3)小組式體驗。介于集體體驗與家庭親子體驗,小組式體驗是教師組織幼兒以小組形式進行社會場所的體驗,例如在“走進超市”的活動中,教師將班級幼兒分為3個小組,分別由一位教師帶領、以小組方式進行超市選購物品、付款等技能的體驗。活動結束后,又以小組討論分享的形式對體驗經驗進行總結梳理。
根據不同場所的不同性質,幼兒園聯合家庭開展的形式多樣的體驗活動,不僅提升了幼兒參與體驗活動的興趣,同時也豐富了幼兒的知識、經驗及情感體驗,為經驗的積累以及在班級“模擬小社會”中的再現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二)梳理經驗,及時再現——創設模擬“小社會”
在大社會中的各種體驗,不僅是幼兒對真實生活的體驗,也是各種生活經驗、生活技能的積累。而這種體驗、積累后,幼兒更需要有良好的平臺進行及時模仿與再現。因此,“模擬小社會”的創設便成為幼兒大社會體驗活動的最佳延續。
1.多形式商討,匯聚經驗
(1)小組式商討。在經驗交流與共享中,教師提供了寬松、自主的平臺與環境,班級幼兒可以自由分組,以小組形式針對即將創設的某一場所,利用體驗活動中所做的記錄表,進行意見的發表和交流。例如在班級“小超市”的創設前,就開展了小組式討論,就超市創設所需的材料、人員配備、游戲方式、規則等進行了自由商討,為“小超市”的開張做充分的準備。(2)團體式商討。在經過了小組的交流與討論后,組內幼兒間有了許多想法及建議的碰撞和交流。為能夠將這些交流所產生的有價值的想法進行匯總,在小組討論后,往往會開展團體式商討。每一組成員可自由發表組內討論的結果及意見,在全體幼兒共同的聆聽和商討中準備更多的素材為區域游戲的開展做準備。
2.自主籌備,共同創設
(1)規劃先行,逐步籌備。一個游戲區域的籌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正如班級“小超市”創設初期,從區域位置的確定、所需材料的投放、人員的配備等都需要在幼兒與教師的共同協商中逐步完成。因此,針對“超市”位置的確定,幼兒商討后一致認為在教室的中心位置開設超市,這樣“生意”會比較紅火,就如生活中真實的超市都要開在人口比較集中的地段一樣。此外,針對超市中“商品”的投放,全班幼兒以小組形式進行了“清單”的羅列。根據“超市購物”的實際經驗從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多中分類角度進行了羅列。(2)齊心協力,共同創設。在以小組形式進行材料清單羅列后,便開始了自主的材料收集與籌備。家中廢舊的瓶瓶罐罐、精美的箱子盒子、過期的電子產品等,都成了“小超市”貨柜的最佳填充物。“小超市”的貨柜越來越滿,各色各樣的貨物琳瑯滿目。而此時,幼兒利用超市購物的真實體驗,自主發現:諸多的貨物還需要進行分門別類的展示,這樣就更便于顧客挑選與購買。于是,“理貨員”的角色也應運而生。
3.快樂游戲,模擬再現
詳盡的計劃、充分的籌備,為“小社會”模擬場所的創設提供了依據與保障。而在此之后,幼兒便開始盡情地享受游戲所帶來的快樂,將自己在真實社會體驗活動中所習得的技能進行模擬與再現。
(1)體驗快樂游戲情境。如班級的“小超市”開張,理貨員、服務員、收銀員以及保安、顧客等角色在游戲的一步步推進中根據需要不斷出現,因為有了之前實踐體驗活動中的所見、所學,幼兒對服務員、保安等這些角色的職責、如何工作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游戲中的角色扮演、情境創設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幼兒在體驗游戲的同時,也將自己在實踐體驗中所獲得的經驗進行再現。(2)嘗試解決游戲矛盾。在幼兒的游戲中,隨著游戲角色的不斷豐富與增加,就會出現各種不同的矛盾以及不和諧:就如“小超市”顧客與服務員、收銀員與顧客間所產生的各種矛盾與問題。針對這些,在每次游戲結束后的評價環節所安排的交流環節,為幼兒嘗試在相互商討中解決游戲矛盾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同時,為了更好地解決游戲矛盾,我們也會鼓勵幼兒在家長的幫助與配合下,再次走進真實的社會場所進行再次體驗驗證,為矛盾的解決提供依據。(3)不斷提升游戲水平。也正是在通過教師引導,幼兒協商如何解決矛盾、推動和諧的過程中,他們在體驗活動中所習得的經驗與技能得到了進一步的鞏固與提升。因此,在模擬小社會中,這不僅是一種快樂的游戲,更是一次次有效的再現與練習鞏固。而幼兒的游戲水平也在矛盾的產生、解決中得到提升。
(三)深化體驗,提升技能——回歸真實大社會
在“模擬小社會”中的各種經驗的回顧與再現、技能的模仿與練習,是幼兒在自主游戲中為最終帶著熟練的生活技能回歸大社會、提高服務自我、服務他人能力的有效途徑。
因此,在班級“模擬小社會”場所不斷深化與推進中,幼兒的游戲水平、經驗習得也在日積月累中更為豐滿。而此時,教師需要思考的便是如何推動孩子帶著所習得的經驗技能回歸大社會,在真實的社會場所中進行再次體驗,而此時的體驗,不同于以往以觀察、聆聽及嘗試為主,是幼兒以獨立自主的形式進行大膽真實操作的體驗。
三、收獲與思考
源于大社會的體驗,為“模擬小社會”游戲的創設與開展提供素材。而模擬小社會經驗的再現與技能的練習,又為回歸大社會的真實操作提供支持。在以此為循環的幼兒社會體驗活動的線性開展中,幼兒所收獲的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簡單的“社會體驗活動”,而是一種帶著自主規劃、真實操作的更有價值的體驗。而教師所收獲的,不僅僅是對“幼兒社會體驗活動”的重新審視與思考,更是對活動規劃、游戲創設的線性規劃與實施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樓秀琴,顧玲燕.社會體驗,幼兒的必修課[J].教育家,2018(3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