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鑫,姜 峰,索忠源,呂海波,劉祥玲
(吉林化工學院 機電工程學院,吉林 吉林 132022)
創新精神和創業理念在工作生涯中尤為重要,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越來越重視創新創業教育,是我國加快經濟發展及轉變發展方式,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舉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升人才培養質量、使大學生全面素質發展的重要途徑,是以創業促進就業、擴大高校畢業生就業領域和模式的有效途徑[1-2]。在面對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的背景下,我國提出了以“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為特點的新工科建設,為高等學校素質教育及工程能力的培養指明了路線[3]。作為地方應用型高校要保持原有的學科特色和專業優勢,構建新工科背景下結合創新創業教育理念新的人才培養體系,注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干精神和工程實踐能力的復合型多元化人才。我國高校紛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取得了一定的經驗和成果,但目前就業率低,崗位和專業不匹配的情況,也說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培養模式有待解決需求解決路徑。
創新創業教育的目標是使學生具有一定的創新創業能力,工科類高校的培養目標也是培養具有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復合型人才,將創新創業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使學生在具有專業能力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因此,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同時,應該注重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從而提高學生得專業能力和實踐能力,同時擴寬學生的就業途徑。由此可知,新工科背景下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大學生對創新創業教育的認知度較高,有一定創新創業積極性,創業價值取向差異較大。目前,經調研和查閱資料可以看出大學生都對創新創業活動有很高的熱情,特別是在中、低年級的學生中表現出更高的積極性,而高年級的學生面對考研復習和就業的壓力下,參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積極性較小。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較晚,更存在培養過程中與專業教育脫節,表現為缺少完整的培養體系,且缺少具有一定專業知識的創新創業教師團隊,使二者偏離較遠。沒有專業背景和專業知識,創新意識欠缺,參與度低,缺乏主觀能動性。
目前,高校重視創新創業教育在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工程人才方面的作用,不同程度地開展了一系列創新創業教育活動,但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并沒有真正參與到創新創業活動中,這使創新創業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只是宣傳理念。學校目前開展創新創業形式主要以選修課、創業類講座和創業類比賽為主,較少是以“必修課”“融合在就業指導中”“大學創業苗圃”等方式,特別是“與專業教育相融合”這種綜合模式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比例更低[4-5]。因此,存在的問題是開展的形式較簡單,實踐鍛煉環節較少,表現出較明顯的分散化。普遍存在的現狀是高校創新創業基地和實踐場所等基礎條件不完備,且開放的比例較低,學生實踐環節得不到充分的鍛煉,不能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就業率。
專業教育是高校學生獲取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過程,是發揮創新性的重要平臺,因此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相融合的模式是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工程人才的重要途徑。大學生對高校開展創業教育的主要目標還比較模糊,而且是否分年級、分專業開設,是否根據專業特點開展有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需要探索與實踐。然而少部分高校在學生中開展體系不完善,推行缺乏廣泛性和普及性,以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競賽為主要方式,面向小部分參與意愿較高且付之行動的學生,使創新創業教育在學生中認知度和熟悉度不高。高校還未能實現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融合,與社會及工作單位對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創新創業教育注重培養大學生的企業家精神、創業精神,專業教育培養學生從事本專業設計、制造、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生產組織與管理等方面能力。注重相融合模式下創新創業意識和專業知識的培養要貫穿整個環節,以全體大學生為對象,強調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的普遍性,不應僅作用于小部分大學生,使其具有全面性和可持續性。大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目標不是要求每個人都進行創業,而是培養使大學生具有一定精神的傳承,在以后的職業發展中具有拼搏實干的精神、創新探索的欲望和工程實踐的能力,為未來的職業發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向。
專業教育為創新創業提供知識和基礎,大學生是以知識和技能為資本進行創新創業過程,專業知識扎實積累越多,專業技能越強其創新創業成功率越高。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習能力以及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提高大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以創業帶動就業,是有效解決就業壓力的重要措施。開設創業基礎課和專業融合課,增加專業課程中綜合性課程的比例,開發專業+專業應用方向類的課程和創業實踐課程。
培養學生既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也獲得創新創業知識的過程中,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分階段分層次的制定符合新工科要求的課程體系及保障機制,注重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從教材編訂、課程設置、教學考核、學分替換、基金支撐等方面進行探索與改革,鼓勵專業教師申報創新創業理論與實踐研究的課題,更新教學理念和方法,建立跨領域思維和多元化的知識構架,豐富教學內容和知識技能體系[6-7]。在中低年級中開展創業啟蒙課,在面對就業的中高年級中以綜合性選修課程為主,采用“創業+專業”的教育方式,增加個性化特色,充分調動參與的積極性,并通過相應的學分、獎學金和推薦信等方式進行支撐和鼓勵。圍繞材料成型專業基礎核心課程,教師授課過程中嵌入創新、創業的理論知識,同時增加企業就業需求和就業指導、工程案例分析。如開設的焊接原理和無損檢測課程考核方式改為“焊接產品創業與焊接質量評定報告”大作業形式,學科互涉從專業角度制定創業企劃書和質量報告,培養與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在材料成型專業推行“導師制”,學生跟著專業教師做科研,參加省、市、校級創新創業項目并取得一定的效果,課上采用演講答辯方式由學生授課,使學生在課堂上有了展現自我的機會。
學校和企業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兩個重要因素,高校應采取一些政策和措施鼓勵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模式下課程體系建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增加科研項目比例和經費支持,在績效考核和評職上應予以適當傾斜。依托教師基金、企業獎學金等方式設立創新創業基金、助研金,鼓勵學生參與積極性和基金政策保障。企業掛職鍛煉和用人調查,能有效幫助高校了解用人單位對工科專業學生知識和技能(尤其是創新知識與技能)的具體需求,有目的地修訂課程體系和制定相融合模式下符合新工科方向的人才培養方案。
加強師資培訓,構建內外結合、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需要構建以“雙師型”“實踐型” “輔導型”導師為主的多層次師資隊伍,形成包含專業教師、創業理論導師、創業實踐導師在內的多層級專業型師資隊伍[8]。首先,充分發揮地方院校的優勢,與地方企業合作,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加企業生產實踐,課堂教學中引入企業生產項目和創新創業任務。其次,實行“學科組”和“導師制”,聘用企業經驗豐富、業務能力強的工程人員補充到導師隊伍中,形成長期的合作團隊和校內外“雙導師”制,以校友企業導師為主,負責工程實踐環節和創新創業實踐的指導。最后,邀請企業導師真正參與到創新創業課程教育活動中,走進學校課堂分享企業經驗與案例,傳授企業精神,使學生畢業投入到實際工作中能得到企業管理者的認可。
實踐性和操作性是創新創業教育和材料成型專業教育的突出特點,學校要注重整合校內資源,有效聚合校外資源,搭建相融合模式下的實踐平臺。可以分為模擬實訓類課程和實踐類課程。如材料成型專業可以建設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理實一體化平臺,大型模擬軟件及仿真平臺,模具拆裝訓練中心,焊接檢驗及焊評報告及工藝編制。與企業聯合指導,教學方式需采用“互動+體驗”“創業模擬實訓”等方式,例如大學生創業實踐訓練項目、依托企業品牌的創業營銷大賽、校企合作模式下的企業實習等。通過真實案例進行研究分析,以企業項目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加應變能力和就業機會。
新工科背景下,專業教育是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石,創新創業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其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促進,共同發展[9-10]。材料成型專業是機械類應用性很強的工科專業,社會及企業急需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強的畢業生,基于新工科要求的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的多元化新路徑,高校更應積極探索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模式與實踐,為社會培養更多富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專業型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