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玲
【摘要】在初中的《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活動中,落實生活化教學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知識,這也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課堂效率。基于此,本文將對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485(2021)07-0115-02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具有道德性、人文性、法治性和實踐性特征。初中階段是學生性格養成和三觀確立的關鍵時期,教師應該將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更容易引發學生的共鳴,在真情實感中培養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情感,通過走入社會,在社會生活中培育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引領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努力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生活化的內涵
學生道德品質的培養是從無律到他律,從他律到自律,再從自律到自由的漫長的發展過程,學生在初中階段正處在從他律到自律的演變過程當中,學生在初中階段,心智尚未發育完全,還無法對道德和法治進行正確的認知和判斷。《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以德育為依托的學科,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實踐教學,換言之就是注重德育“生活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將教材內容與生活相結合,通過學生對生活的感悟和理解來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要求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實踐的教學思想。換言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就是以學生為基礎發展的理想化教學設計思維,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教材內容一旦與生活實踐結合在一起,就會激發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學習興趣。
二、生活化教學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實踐
(一)以生活化為基礎,建立科學的教學目標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是在學生的接受義務教育的階段,在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法治觀念的形成、良好品德的養成、建立正確的獨立型人格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道德與法治課程作為學校的課程,有系統的教學內容和十分嚴謹的教學框架,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要明確自己的教學目標,以貼合學生的生活為基礎。以“法律在我們身邊”這一課為例,教師在課堂上提出案例,以生活化為基礎,提出路人在紅燈時過馬路時,汽車沒有禮讓行人的現象,讓學生分析路人的做法和車主的做法違背了哪些法律,學生在本節課程需要掌握哪些法律知識,經過學生的思考和教師的引導,進而培養學生學會分析案例中的人物行為的能力,引導學生能夠具備明辨是非的能力,并成為一個遵紀守法的好學生。
(二)以生活化為前提,制定課堂方案
《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一門實踐與理論并存的課程,所以生活化的教學方式是十分重要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的時候,第一,要設置適宜的課堂情境,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在講解“國好大家才會好”這一課時,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的方式,播放相關視頻資料作為課堂的導入前提,再進行教材內容的深入剖析。第二,激發學生的學習意識,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一門科普類的學科,在中考的考試氛圍內不作為重點考察對象,重視程度遠不比語文、數學、英語這些主要科目,這就導致學生在學習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時候注意力低下。因此教師要給學生充分滲透道德與法治學科的重要用途。第三,實踐出真知,核心素養不僅限于教材上的知識,更需要教師引領學生到實踐中,教師可以多舉辦一些法治講座,或者帶領學生多多參與到社區綜合實踐活動中,等等。
(三)以生活化為指導,確定具體的教學內容
《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理論知識很強,教師可以以此作為依托,結合教材內容,在課堂上添加一些傳統文化和地域特色等。第一,增加傳統文化知識,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一些古城當中經常流傳著一些民間故事,舉例來說,我國的河南省山丘市是歷史上著名的孔圣人的故鄉,孔圣人的故事就在此地流傳甚廣,這時當地的教師就可以引用孔圣人的故事作為課程內容的課外知識來給學生們拓展,以此加深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與感悟。第二,培養學生的主人翁和公民意識,初中階段的學生心智尚未發育完全,自身評斷事情是非的能力很差,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培養公民意識。舉例來說,教師在講解“公民的權利”和“公民的義務”這兩節課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組織學生集體觀看“大閱兵”視頻和國際會議的轉播視頻等,讓學生感受到和意識到自己的公民身份,自己是國家其中的一員。另外,教師在編排課堂內容的時候,適當結合社會熱點,更容易讓學生融入課堂的學習和討論中,進而培養學生的分辨能力和責任意識。
(四)以生活化為理論,創建多元化的課堂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初中所學的的學科中,由于課堂氣氛沉悶且道德與法治課程知識點生澀,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程度不高,此時就需要教師認真在課前備課,并且創建多元化的課堂模式,以生活化為前提,貼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對于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視。例如,在講解《走向和平與發展》這一課時,由于涉及許多的綜合知識和社會熱點,第一,可以聘請經驗知識豐富的講師開展相關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講座,通過講師的講解、可以開闊學生的眼界,將書本的知識與講師所講的案例有機結合,有利于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的綜合素養。第二,教師可以讓學生繪制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相關板報,教師進行評選。《道德與法治》的相關知識同樣可以以藝術的形式出現在黑板上,教師提出主題,例如以相關素材豐富的“展現中國風范”為例,將學生分成小組進行創作,各有分工,相互配合,繪制期限以周為單位。最后由學生和教師投票的形式評選出同學們心中最優秀的黑板報,并由教師及時將結果反饋給學生,盡管比賽時間較長,但是每一周黑板報的內容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們日常行為規范。第三,教師布置作業,在學生經歷過一點時間的學習過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狀態,分層次地對學生布置作業,從學生反饋上來的作業上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斷點和思想動態,進而進行糾正和給予指導。
(五)以生活化為鋪墊,豐富的社會實踐
現教育發展階段,社會實踐越來越受到重視,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實踐,十分有利于核心素養的滲透。第一,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學生進行團體實踐的時候,需要相互合作,分工明確,每位學生都能利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當中,在團隊中相互研討,發揮各自的優勢,大家相互間取長補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團隊意識。第二,教師選擇合適的課題,例如,學習《我與社會》這一課,教師可以要按照學生的年齡階段和認知能力來選擇合適的社會實踐,不能過于簡單,也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可以選擇一些發放法律知識傳單、社區養老院幫扶活動等。
綜上所述,將生活化教學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十分有益,一方面在于課程設置的科學合理性,能在學生的腦海中構建完整的道德與法治知識框架,另一方面,當今社會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把道德與法治課程于核心素養結合起來,能讓學生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素質型人才。
(責編 楊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