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楊倩
摘要:“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實現人的全面自由的發展和社會進步。此理念體現在課堂實踐中就是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如何利用PBL教學模式的問題導向方式,如何設計問題,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多元化解決問題的能力,真正實現“以生為本”。
關鍵詞:“以生為本”? PBL教學模式? ?問題設計
一、“以生為本”理念的目標及要求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重視人的發展。“以生為本”的觀點認為:誰獲取知識誰就是課堂的主體。所以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每一位學生,注重每一位學生的成長,發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這需要把課堂交給學生,真正的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很多教師都在嘗試不同的方式方法,比如小組討論、翻轉課堂、情景教學等等,目的是讓學生參與課堂,激發學生興趣,真正實現以學生發展為目的。所以如何提高課堂參與度,提高課堂效率,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成為各高校教師共同面對和亟待解決的課題。
二、PBL教學模式符合“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
PBL教學模式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1969年由美國的神經病學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麥克馬斯特大學首創,目前已成為國際上較流行的一種教學方法。與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教學法有很大不同,PBL強調以學生的主動學習為主,而不是傳統教學中的以教師講授為主;PBL將學習與更大的任務或問題掛鉤,使學習者投入問題中;它設計真實性任務,強調把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景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從而學習隱含在問題背后的科學知識,形成解決問題的技能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信息時代,PBL教學模式借助智慧課堂等信息化手段更加高效,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和理念。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是一種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的理念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通識教育注重“人”的培養,這也契合了“以生為本”的理念,PBL教學模式是實現此理念的有效方式。現在高校很多課程以傳統的教授為主,大部分教師以講授為主,雖然課程內容邏輯清晰,課程導入有趣有效,案例選取恰當,但是學生的總體參與度并不高,課堂互動性不足。這說明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呈現出很多的弊端,無法真正實現“以生為本”的理念。
三、PBL教學模式在通識課程中的探索與實踐
PBL教學模式是從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開始學習,這個問題被稱為驅動問題。所以,如何設計問題是PBL教學模式的核心,如果問題設計不好,教學模式基本流于形式。我們學院的通識教育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文明智識、關鍵能力。通識教育課程的知識是載體,我們如何將知識翻轉為問題,問題翻轉為思考,思考翻轉為方案,方案翻轉為實踐。此過程既是PBL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也是我們“以生為本”制定學生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的過程。
(一)PBL教學模式的問題設計原則
首先,問題的設計要具備漸進性和“三度”。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設計問題時要把握好度。一是有深度。設計的問題不是讓學生回答“是”或“不是”,這種不用思考或稍加思考就可以回答的問題影響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造成學生懶惰和不屑的心理。所以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深度,既與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相符,又要高于現有的水平,需要查閱資料思考、討論才能回答,這樣才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二是有寬度。無論是通識教育還是“以生為本”的理念,都是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跨學科思維和國際化視野,所以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讓學生多角度、多學科的思考,比如如何從心理學角度去賞析一部電影,從倫理學的角度思考生命中的現象等等。三是多維度。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學生的興趣、知識儲備、專業等的不同,設計的問題學生可以從多角度、多領域去回答,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不同維度的答案和思考。
(二)PBL教學模式與學習通app的融合運用
信息化時代,無法杜絕學生上課玩手機,所以,可以利用手機傳遞部分教學信息和資料,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參與度。課前將每節課的相關資料傳到學習通等手機App軟件,根據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設計問題,讓學生提前準備。學生可以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課前了解并預習教學內容及需要準備討論的問題,并通過軟件進行分組,參與課堂討論。這樣可以彌補課堂時間不足,討論不充分的弊端,學生可以將自己的想法或建議在學習通上展示,大家可以互看、互評、互學。充分利用各種信息手段和資源支持學習,以“任務驅動”和“問題解決”作為學習和研究活動的主線,強調“自主+協作學習”。
(三)PBL教學模式在通識心理學類課程中的實踐探索
通識教育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而PBL教學模式符合通識教育的育人目的。以移通學院通識心理學類課程——《幸福課》和《弗洛伊德、榮格與阿德勒》為例,不斷嘗試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提出“設置問題——小組討論——課堂陳述——師生評析”為核心的課程教學環節設計體系,通過課程不同專題的的反復鍛煉,對學生的成長起到螺旋式上升的激勵作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邏輯表達、團隊協作及自主學習的能力,形成符合民辦高校學生的通識教育培養模式,達到通識教育的育人目標。
參考文獻
1.陳辰、王思茗.“互聯網+”視域下PBL教學模式研究[J]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2)
2.趙文燕、田傳進.“互聯網+”時代下PBL教學模式及問題設計的原則[J]大學教育,2018(2)
重慶移通學院,重慶 401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