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創新創業》是目前教育改革中受到廣泛關注的新型教學理念,目的在于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大學生良好的綜合素質,為日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也為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貢獻力量。本文將重點對《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改革進行分析,對其提升路徑予以詳細說明。
【關鍵詞】《大學生創新創業》? 教學改革? 提升路徑
【課題項目】江西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省級立項課題,課題名稱: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創業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編號:JXJG-20-74-11。
【中圖分類號】G647.38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07-02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理念是鼓勵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以科學有效的方式挖掘自身潛能,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與社會接軌,擴展自身發展領域,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該理念模式的落實,對傳統教學模式實行優化和調整,更好地提升學生的能力素質,增強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鑒于此,高校應加大對該理念的研究和應用力度,不斷探索教學改革路徑,達成最終教育目標。
一、《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目標
受到現今發展形勢的影響,社會對創新創業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再加上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嚴峻,在目前高校教育改革中,應加大創新創業理念的融合力度,鼓勵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合理應用所學知識,增加實踐活動,將專業知識與具體實踐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更多技能,促進自身發展。同時該理念下也能夠催生出新型企業,為國家經濟建設貢獻力量。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的問題
對本校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調查,總結當下《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如下:
(一)學生雖然認可創新創業教育,但并未形成完善的統籌規劃。調查顯示,1成左右的學生認為開設《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十分必要,6成以上的學生對創新創業課程安排持支持態度;2成以上的學生認為高校需在教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只有不到1成的學生認為該課程可有可無。上述調查數據充分證明多數學生對《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持支持態度。
高校在《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依然將理論教學作為研究的重點,忽視了創業項目篩選、籌資和編制創業計劃書等重要的實踐性活動指導,且師資力量不足,教師實踐能力有待提高也直接影響了教育教學效果。我國創新創業教育研究的時間較短,課程體系有待調整,學科基礎薄弱,《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育中尚未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及完善的師資統籌。
(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應用。調查中僅有2成左右的學生認為需要借助理論課程提升創新創業能力,而接近8成的學生提出參與不同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來增強創新創業能力。其中,2成左右的學生希望通過參與創新創業大賽,培養創新意識,增強創業能力,做到以賽代練。6成左右的學生提出希望日后能夠參與到社會實踐中,走進社會,在實踐中靈活地應用所學知識。
從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學生一方面要學習并掌握創新創業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學校需設立多種大型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該結果展現出學校創新創業課程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設置不合理,學校過于重視理論教學,忽視了實踐教學的問題。
(三)課程設置未能順應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現階段,大學生創新創業需求的個性化和多樣化特征日益明顯。調查顯示,部分學生認為學習理論知識和專業課程以及參與創新創業大賽能夠增強創新創業意識。部分學生認為,在專業學習和參加各類比賽的同時,也要有創新創業的真實體驗,增強自身綜合能力。不同學生對創新創業能力培養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部分學生更加關注理論知識學習,以扎實的理論知識,為日后的創新創業實踐奠定基礎。而另外一部分學生則希望積極參與到實踐中,以實踐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能力。為此,《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中,需要全方位順應學生的實際需求,防止創新創業走形式主義的道路。
三、優化教學改革效果的有效途徑
(一)建立健全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建立健全的課程體系尤為重要,在具體的課程設置過程中,教師應全方位考慮不同學生的特點和教學要求,設計不同模塊。教育教學中需高度重視基礎通識理論教學,改善學生的基本素養,掌握我國的創業市場現狀,了解行業政策。在后續的學習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應將教學的重點從理論教學轉移到實踐教學上,引導學生體驗創業團建、選擇創業項目和籌措創業資金等重要環節。
很多學生認為高水平的創業團隊是創業成功的必要前提,因此,學生也希望課程設置中能夠加入團隊建設的課程。所以,在創業課程之中,針對理論知識學習較好的同學教學可在課程中可設置創業實踐核心元素,采取不同的教學模式,豐富學生的創業實踐體驗,創設完善的實踐平臺,合理利用學校的創業基地,豐富學生的實踐體驗,加強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整體效果,突顯教育教學的實效性。
(二)打造優良的教學環境。首先,設立校內創業孵化園。為了加大《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深度,開設課程前,學校可以創建大學生創業孵化園,為想要創業的學生打造優良的創業環境。在創業孵化園中,學生能夠積極交流,密切合作。此外,很多畢業生成立的公司也可進入到孵化園之中,為孵化平臺的有效融合創造有利條件。其次,建立校外實踐基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合理利用校外實踐,加深學生的自我感知,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理論知識。教師一方面可以全方位了解學生的學習概況,另一方面也可結合學生實際給予針對性指導。
(三)創建高水平的創新創業師資隊伍。高校應高度重視高水平師資隊伍的建立,主動聯系有豐富創業經驗同時具備較強教學能力的人才,使其成為師資隊伍中的一員,切實做好教學工作。選拔教師的過程中,要突破高校內部選拔的局限,面向社會,通過多種途徑選擇優秀人才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的教師。
教師團隊要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探索創新創業能力的同時,增強自身的專業實踐能力。學校可以定期組織《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人員系統培訓,提升其專業技術水平。另外,邀請具有強大相關學科背景的專家學者作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以此培養大批專兼職相互融合的高水平師資隊伍,推動《大學生創新創業》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的穩定發展,提升大學生綜合水平。
四、《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教學的策略
(一)課堂教學。課堂教育教學中,課程教師可以引入翻轉課堂這一先進、新穎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充分肯定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學生需認真分析和探討問題,教師要掌握課堂教學全過程,為學生答疑解惑,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中,案例教學是較為常見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為學生分享與課程內容相關的案例,學生可分組討論,并且要重視討論過程,而并非結論的對錯。討論案例時,還要注意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除此之外,課堂教學中也需分享課程。教師可在課堂上邀請企業家和創業者分享自身創業的經驗,解答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或者在課堂教學中也可邀請有創業失敗經歷的人士分享其創業失敗的經驗和教訓。創業過程中,失敗在所難免,失敗者的經驗對于有創業意向的大學生來說,更具借鑒意義。不僅如此,游戲教學也是《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課堂教學期間,教師需結合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設計吐槽大會、職來職往等游戲環節,充分利用游戲,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樹立團隊意識,學會掌握機遇、規避風險的技巧,為學生未來創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課外實踐教學。課程實踐中,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組織小組自由討論,自行選擇感興趣的小組,之后以小組為單位開展課外實踐活動。《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校外實踐中,每一個小組均需配備1~2名企業導師加強小組實踐指導,做好實踐管理工作。項目實踐中,小組應按照規定要求完成各項預設任務,以此達到既定目標。實踐過程中,學生可在中途退出,但是其必須加入到下一次的小組實踐當中,學生退出的次數控制在2次以內。實踐期間,學生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優勢和劣勢,小組組員共同完成任務時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意識,使不同思想之間擦出耀眼的火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促進學生個人的成長與發展。
(三)課后反思。在完成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結束后,教師需要及時組織學生開展課后反思,在課后反思中,應客觀地總結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在后續學習中,全方位展現自身的優勢,做到揚長避短,為個人能力的提升奠定堅實基礎。
五、結束語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已經成為新時期教育界關注重點。現如今,創新創業教育能夠有效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全方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組織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也成為促進學校發展的重要一環。而大學生創新創業教學改革也勢在必行,只有保證教學改革的實效性,方可完善課程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創新意識的同時,有效提高學生的創業能力,成為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莉萍.專業教育融合創業創新教育的教學改革策略——評《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J].新聞愛好者,2020(10):3-3.
[2]鄭珺.大學生創新創業公共課程創新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以黃山學院《創業基礎》課改革為例[J].藝術科技,2019(9):30-31.
[3]王婷.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課程分析[J].電子技術,2020(6):128-129.
[4]彭艷華,陳廣明,夏希悅,等.眾創背景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與思考[J].產業創新研究,2019(5).
作者簡介:
鄧樂(1984年-),女,漢族,江西臨川人,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創新創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