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政宏
【摘要】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基礎學科,它不僅擔負著給學生傳授知識的責任,也要培養學生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所以,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的語文,要實行豐富性教學,拓寬語文教育教學的邊界,豐富課堂內容,增強學生的認識,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實現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中職語文? 課堂教學? 豐富性? 問題?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3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16-0035-02
職業中等學校面對的學生相對較復雜,在教育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的更多,如知識的傳授、心理健康、思想行為等等。語文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它的豐富性也決定了其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傳授知識、幫助學生端正思想、糾正言行、樹立明確的人生目標。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就要結合其特殊性,實現豐富化教學,使語文不但成為學生必須要學習的知識,還是了解世界、增長見識的渠道,更是體驗情感、陶冶情操的途徑。下面,筆者就新時代素質教育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學,如何實現其豐富性,談幾點自己的思考,與大家分享:
一、中職語文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基礎相對薄弱,學習能力、意識欠佳
職業學校是為社會培養技術人才的主要平臺,擔負一定的教育教學任務與責任,也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術、實現夢想的途徑。但不可否認的是,上中職的學生大多都是中考失利,無法進入理想的高中。顯然這類學生,既沒有扎實的基礎知識,也沒有一定的學習能力與自覺學習的意識。這就成為中職語文教學最大的障礙。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由于基礎知識差,接受能力受限,再加上他們課下的自修意識也不強,教學難度是可想而知的。比如,課堂上講的內容,學生不理解,教師又沒有時間對一個知識點反復講解,學生課下又不會自主學習,把不懂的學會、學透,問題就越堆越多,困難越來越大,不但學生對語文學習會失去興趣,嚴重情況下,教師也會對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產生懷疑。加之,中職生由于基礎差、能力弱,他們從進校就抱著混日子的態度,對待學習非常消極,這更讓教師像上坡堆車,越教越累,學生也越學越沒有興趣。所以,中職語文教學,不認真對待學生基礎差、能力弱、意識淡薄等問題,很難保證教學效率,達到學有所獲、所用的目的。
(二)課程脫離實際,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各學科的教學都強調以生為本,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喚醒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增強他們的學習能力。可遺憾的是,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筆者發現,整個教學過程既沒有采用豐富性教學,使教學更符合中職生的學習需要,也沒有以培養學生思想、發展學生能力為目標,而在原有的模式里,灌輸式地教學。這樣單一、老套的教學方法,再加上教材設計也忽視了中職生的特殊性,脫離了實際,使學生找不到學習語文的著力點,導致他們對語文的學習非常機械,似乎不是自己需要學,而是在被迫式的教學中,為了學而學。顯然,這樣脫離實際的中職語文教學,既滿足不了學生的學習需求,也保證不了教學質量,對整體語文教學發展來說是一種制約。
二、中職語文教學實現豐富性的策略
(一)挖掘課本中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
我們都知道傳統文化已經成了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影響著我們的認知、行為、生活模式,也為我們價值觀、人生觀的建立打好了基礎。但是不管多么經典、多么優秀的文化傳承,還是需要我們一代代人的努力,通過一定的方式呈現它、傳承它,才能使傳統文化的價值發揮作用。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為了提升學生的文素養,實現素質教育的目的,教師要利用一切機會,融入傳統文化,豐富語文內容、課堂內容。
首先,挖掘課本中傳統文化素材。比如,在學習《茶館》的時候,給學生講我們傳統的茶文化,如,茶經、茶德、茶藝、茶精神、茶詩、茶譜等,讓學生在學習了茶館故事的同時,也了解了更多茶文化,使學生更能體會茶館故事的厚度。
其次,在課前三分鐘里滲透傳統文化。教師可以遵從語文教學的豐富性,拓展性為學生講講《社戲》,講講中國戲曲的來源,也可以給學生搜集一些京劇的臉譜、戲服,讓學生了解戲曲的歷史,以及戲曲服裝、臉譜所代表的意義,如,赤代表忠良,白代表奸邪,綠色代表勇猛、魯莽等等。這樣既能讓學生深入體會看社戲的心情,理解戲曲的內容,也能豐富學生對戲曲的認識,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傳播傳統文化本就是中小學、中職、高職甚至大學語文教學的另一個責任,所以在中職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既能幫助學生提升文化素養,又能實現語文課堂豐富性教學的目的,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
(二)重視閱讀教學,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閱讀是豐盈我們人生與生活的最好途徑,對中職學生來說,閱讀對于他們的成長與發展有著深遠的意義,能幫助他們打好人生底色,也讓他們從教師教走到自主學,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邊界。除此之外,在新課程的改革中,我們也不難發現無論是從學生發展、語文學習,還是從語文整體教學來說,閱讀都是繞不開的一個關鍵話題。從小學到初中,再到中職,語文閱讀教學越來越重要,它不但是老師改變教學現狀,提高教學效率的焦點,也是拓展學生知識面、豐富語文教學的手段。調查中,筆者翻開任何語文卷子,發現從頭到尾,每一道題都是與閱讀有關的,如選擇題、填空題、理解題、寫作題等。比如,中職語文閱讀一、現代文閱讀二、文言文閱讀、古詩閱讀、語言文字運用,直到寫作等等,無不與閱讀相牽連。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中職語文教師,要重視閱讀教學,也要關注閱讀教學,讓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獲。
首先,引導學生積累語言。閱讀之所以能與寫作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就是因為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不但能掌握別人的寫作方法,也能吸收、積累很多好的句子、段落,如,摘抄、背誦等。這些句子通過學生以后的復習、背誦,會融入學生的血液,成為學生語言的一部分。
其次,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閱讀之所以能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認知,是因為閱讀內容中的故事具有哲理性、知識性、故事性,更有豐富的人文情感,這對于情感的培養、思想的提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當學生能真正走進文本內容,感受主人公的情感,體會作者情感,體會作者的寫作意圖,對于學生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認知能力的提升,就更不可估量。
第三,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遵從豐富性教學、豐富性學習的原則。我們知道,語文教材版面有限,內容都太“語文”化,如果學生的閱讀只限于課本,會影響學生的對閱讀的認識與興趣。所以,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課內外閱讀結合起來,實現自主性、個性化、豐富性閱讀,幫助學生拓展知識面,也為全面提升語文教學質量創造條件。
(三)結合互聯網+,豐富語文教學形式
當下各科教學已經進入全新的互聯網時代,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已成為過去,不能滿足現在的教學需求。作為中職語文教師,要結合互聯網的豐富性、方便性,實現豐富性的教學,激活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首先,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呈現。過去由于教材的局限,學生看到課文中的一些內容,不是黑白的,就是靜止的,抑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而現在教師只要結合多媒體,學生就能看到“活”的課文。比如,《明湖居聽書》的教學,教師只要采用多媒體,不但能讓學生看到過去聽書的戲園子、說書的形式、觀眾、梨花大鼓等,感受傳統文化底蘊,體現舞臺效果,增強學生的體驗感,還能加深學生對作者寫作主旨與意圖的理解,增長學生見識。
其次,結合一些流行元素,激發學生興趣。語文雖然不是繪畫藝術,也不是音樂藝術,但它最需要這些流行元素的融入。因為流行元素既能豐富內容,又能讓課文中的內容活起來,鮮起來,吸引學生,讓學生喜歡上語文學習。比如,在《荷塘月色》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教師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了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后,通過網絡聽聽鳳凰傳奇的歌曲《荷塘月色》,然后讓學生進行對比、分析、討論,看看彼此所蘊涵的文化厚度,流行程度,讓學生也了解一下觀眾心理學。這不僅在形式上豐富了教學,也在內容實現了豐富性。
再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學習。在信息時代,互聯網豐富了我們的教學,也方便了學生的學習。教師要借助互聯網,把教學貫穿于學生需要的空間中,讓教學從靜止的教室,走向流動的生活中。比如,微信群、QQ群、學校的區域網、各類APP班級學習、交流的平臺等。有了這些,教師不但能隨時隨地點撥、指導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學生也可以隨時隨地請教教師,不讓問題過夜、堆積,給學生造成障礙。
三、結束語
總之,中職語文對于學生學習、教育,有著重要的意義。它不但能豐富和提升學生的思想,也能改變學生的對生活、世界、人生的看法。所以,中職語文教學一定要遵從豐富性,從不同方面拓展它的教育意義,提升它的教育價值,豐富它的內容,并采用多種多樣的有效方法,大膽創新,因材施材,結合實際落實教學,使語文教學過程更加輕松愉悅,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從而提升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咨詢,2018(11):90.
[2]徐斌.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實踐[J].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0(16):24-25.
[3]周鋆.創新中職語文教學的思考[J].教育界,2018(7):70-71.
[4]吳小豐.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政教育的思考[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