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寧
【摘要】小學音樂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就當前,小學音樂教學在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不足。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創新教育方法方式,增強學生音樂靈感的培養,奠定學生夯實的音樂基礎,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意義,分析了小學音樂教學的現存問題,并提出了創新教育的實施策略,以此僅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創新教育? 小學音樂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1?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1-0151-02
素質教育的推進,加快了小學音樂課程的普及度,進一步改革完善教育教學,使傳統音樂教學方式滿足了新教學要求,也提高了音樂教師的素質與能力要求。新課改將創新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了新的高度,小學音樂教學如何實現創新教育,利用音樂來刺激學生創新思維,提升綜合素質,是當前教學音樂教學研究發展的重要課題。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意義
小學音樂教學,有三個明確的目的。其一,鍛煉小學生的反應能力、增強記憶力、豐富想象力,從而培養小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其二,營造愉快的藝術氛圍、歡樂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心理上感到放松;其三,培養學生審美意識[1]。作為一種藝術,小學音樂教學期望通過音樂的“美”,實現美育對智育、德育的促進作用。因此,小學音樂教學,不能單一地采取灌輸類教學方式,而是應該創新教育,用新的教育理念,切實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其綜合素質的培養。創新教育是一把金鑰匙,對于開啟小學生潛在智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通過對音樂的學習,可以對小學生大腦、神經、器官等產生刺激,促進相互之間的協調。創新教育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意義重大,通過參與校內外的音樂實踐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應激能力,培養其強大的心理素質。
二、小學音樂教學的現行問題
當前,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樂觀。首先,教學模式傳統且單一,教師局限于傳統課堂的講授課程,單一地進行發聲練習。但有效的學習應該是結合課堂和課外,音樂的學習也不應止步于聲音和音符。其次,教師教學觀念的陳舊化。大部分的小學音樂課堂,仍是以教師為教學主體,教師在講臺上“高高在上”地灌輸知識,小學生在講臺下卻是沉默而麻木。學生在課堂上活躍度不高,思維得不到訓練,嚴重降低了教學質量。
三、小學音樂教學中創新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強調小學音樂的重要地位
音樂,是藝術靈感的培養皿,有助于陶冶情操,促進高尚人格的養成[2]。但我國小學音樂的重要性受到嚴重忽視。不僅僅是學生課堂上的不認真,甚至連教師備課和授課也敷衍了事。許多學生并沒有把音樂課當作一門課程來尊重和學習,認為音樂課沒用,而是把其當作玩樂的機會,而這種玩樂并不是寓教于樂,而是與音樂不相關的單純性玩耍,課堂上也并并聽取和吸收相關音樂知識。另一方面,單一的應試教師并不科學,但結合科學的考試機制,可以有效地督促學生認真學習知識。然后,許多小學的音樂課往往只授課,不考試,學校對音樂課重要性的懈怠也給學生傳遞了一種“音樂課不重要”的印象和意識,學生不禁產生一種錯誤意識:既然和成績都毫無關系,那應該也不是正是科目,長此以往,學生很難真正重視音樂課。此外,教師對小學音樂重要地位也沒有清楚把握。音樂課沒有考試測驗,那就很難對教學質量進行檢測,因此教師也缺乏一種緊張感,缺乏責任心,從而處于一種無所謂的懈怠狀態。教師和學生對小學音樂重要地位的“雙重否定”,教學質量必然是不盡人意的,更無法培養學生音樂素質,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因此,將考試納入小學音樂教學規劃,定期檢測學生學習情況和教師教學效果,將音樂成績與總成績掛鉤,引起重視,切實提高小學音樂的重要地位。
(二)提升音樂教師的素質和教學觀念
教師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榜樣作用。由于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教師在教學中,教師的綜合素質、音樂素養等往往對學生影響較大。因此,教師必須審視自身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審視自身音樂素養水平,科學地持續提高專業水平和音樂素養,不斷提升綜合素質,樹立正向榜樣形象,贏得學生信任和尊重,以個人魅力來吸引學生學習音樂的注意力和興趣。此外,教師專業能力與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其優化教學內容和教學課堂,創新教學形式,誘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知欲望,進而有利于其通過音樂教學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提升。
(三)突出學生主體地位
學生才是音樂課堂的主體,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才能切實調動學生積極性,激活課堂,活躍課堂氣氛,營造良好音樂氛圍,從而促進音樂課效率的提升。但實際上,教師通常會犯這種錯誤,將自己當作課堂主體,卻將學生當作課堂的附屬。因此,教師需要把握好自我地位,認清并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中心,將自己放在引導者的一個位置,輔助學生發現音樂才能,提升音樂素養,全心全意服務于學生。只有發揮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自己學習的主動權,學生才會樂意去參與課堂教學,樂意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音樂,音樂課才能真正發揮教學作用。例如,當教授歌唱內容時,如果教師盲目地選擇自己喜歡的歌曲,由于年齡和愛好的差異,學生往往欣賞不了歌曲內容和旋律,導致學習興趣的低下。因此,教師選取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結合教學目的,挑選學生感興趣的歌曲來當作教學內容,學生往往更容易接受。
(四)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優勢
多媒體具有重要的輔助教學作用。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工具,多媒體可以創新教師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呈現形式。由于多媒體可以集視頻、聲音和圖像于一體,因此它可以創造一種充滿沉浸感的教學情境,讓音樂課堂更加生動,激活學生積極因子,引導學生注意集中,參與課堂教學討論。例如,教師在講授《牧童之歌》一課時,就可以將多媒體的優勢利用起來。通過相應課件的制作,合理放映《牧童之歌》相關的音像視頻,在集中學生學習熱情的同時,增強對課程內容的印象和理解,幫助學生樂感的養成。
(五)豐富教學道具,鼓勵自制教具
小學生想象力極為豐富,在這種強烈想象力的誘發下,往往具有強烈的創造力。充分把握小學生這一特性,教師就可以創新教學,調動學生參與教學道具的制作,讓學生主體感更加強烈的同時,激發起強烈的學習熱情和責任心。讓學生自制課堂所需的教具,這種結合實踐與所學理論的教學方式,可以充分地刺激學生創造思維,激活內心創造熱情,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促進音樂素養有效提升。音樂教材中設計的樂器種類眾多,但一些學校受到經濟、環境、場地等教學條件的制約,學生很難接觸到所有樂器的實物。然而互聯網的連通性,可以彌補學生在樂器認知方面的部分不足,即使沒有見過的樂器,通過互聯網查詢了解,在鼓勵學生發動創造能力,積極動手,充分利用可獲得的材料,進行樂器制作。小學生活潑好動,想象力豐富,相較于教師課堂單一的教具講授,這種自制教具的教學方式更受歡迎,且對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作用頗大。例如,在小學生創造力和想象力的發揮中,兩個盒子可以被做成對擊的小镲,用鐵絲串起來的酒瓶可以當作串鈴,放入沙子的易拉罐變成了沙錘。諸如此類,學生創造熱情被充分發揮出來,還有助于學生學習歌曲節奏與樂器演奏方法,促進其創新精神的培養。
(六)營造良好的音樂氛圍
學習環境直接影響著學習質量的好壞。當音樂教學處于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時,學生就處于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相互學習、相互鼓勵,互幫互助,讓學生真正有興趣、有信心去學習音樂,從而讓學生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感受音樂魅力,實現陶冶學生自我情操的目的。音樂學習應該是一種享受,它可以無形中改變人的心境,驕躁的人可以借助音樂平靜下來,低迷的人可以音樂積極起來,在音樂旋律、情感的感受中,將音樂自身濃郁的感染性充分發揮出來,它是對學生性情的陶冶,是對學生生活和心靈的豐富和新探索,是對學生個人素養、氣質的培養,為學生未來全面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音樂課與語數外不同之處,在于它主要是通過耳朵,通過學生去聽獲得第一體驗,它與學生的接處更具直接性,因此好的音樂學習氛圍就更加重要。教師必須重視音樂教學良好氛圍的營造,讓學生在好的氛圍,好的情緒中感受音樂,加深理解,積極參與音樂學習。
(七)寓教于樂,開創游戲化的教學課堂
興趣是學生學習動力的源泉之一。實際的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調動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并有助于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開展,貫徹教學目標。因此,結合小學生模仿能力強、注意力不集中、好動、愛玩等個性特點,教師可以發揮創新精神,以游戲化的方式來推進課堂教學,提升課堂趣味性,提高小學生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例如,在學習《彼得與狼》一課時,為了讓學生熟悉相關樂器,能根據聲音辨別不同樂器,根據本課音樂劇內容,來設置情景劇的教學環節,學生需要扮演“小貓”“大灰狼”“小鳥”“爺爺”等角色,借助自身想象力去模擬各種樂器的聲音,在豐富的故事情節引導中,課堂趣味性進一步增強,學生參與積極性高,學習體驗感也非常豐富。另外,游戲化的教學方式,除了對學生積極性具有正向作用,也有利于學生在思維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交能力、協作能力等方面的鍛煉。
四、結束語
總之,小學音樂教學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和各項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對創新音樂教學,小學生的想象力得以激發,創新思維得以培養和拓展。教師必須提升自我創新水平和專業水平,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改進教學方案,努力實現音樂課堂的創新教學,切實提高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向紅.淺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文理導航教育研究與實踐,2020(7):2
[2]王曉靜.淺談小學音樂教育的創新[J].北方音樂,2020(4):158-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