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麗
2014年秋,懷著對教育事業的滿腔熱情,我加入了寧都縣鄉村教師行列。
寧都縣是贛南原中央蘇區核心縣、原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羅霄山特困片區縣(2020年4月退出貧困縣序列)。在加入教師隊伍的那一刻,我就做好了吃苦的心理準備,但是鄉村教育的現狀還是讓我倍感憂心和無力。
由于地處鄉村地區、人口分布不均,寧都縣鄉村學校教學規模普遍較小,通常一個班就是一個年級,幾乎沒有可以進行備課交流的同科教師,沒有可以輔助教學的現代化設備。大部分情況下,鄉村老師只是靠著一本書,自己專研、自己摸索教學。同時,教師一人兼任幾科,教完語文教英語,教完美術教音樂,或者每天課程只有語文數學。
“我不怕苦,但是怕耽誤了孩子!”“這些孩子多聰明,可惜基礎沒打好,沒有設備、沒有專業老師好好教。”……這是我聽到得最多的感慨。
所幸,這種局面很快就得到了改善。
2016年,是寧都縣網絡教育轉折的一年。這一年,全國網絡扶貧現場推動會在寧都縣召開,寧都縣教育局抓住機遇,率先簽約上海滬江教育推出的支持中小學網絡公益課程項目——“互+計劃”。“互+計劃”落戶寧都縣,這意味著寧都縣可借助這股信息化的東風,用一根網線、一塊屏幕就能讓孩子們享有針對性的全國名師課堂。借助網絡東風,扶智寧都教育,這是一個多么振奮人心的好消息啊!
帶著對互聯網課程的期待,經過鄉村小規模學校試點后,“互+計劃”的東風很快就吹遍了寧都縣鄉村小學,220所鄉村小學,6萬多名孩子同步參與,寧都縣的鄉村小學整體步入了“網絡時代”。從此,課堂變了,課表變了,每天不只有語文數學課。對著屏幕,孩子們上起了真正的美術課、音樂課、舞蹈課……通過“互+計劃”,習總書記囑咐的“讓山溝里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在寧都變成了現實。
課程多了,課堂活了,娃娃的變化肉眼可見。以前的“遲到大王”不見了,“上課昏昏欲睡、下課精神抖擻”的娃娃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朝氣蓬勃的好學生。有的孩子早早到校,只為上《彩虹花晨讀》;有的孩子聚精會神地上完一堂“枯燥”的數學課,又興致勃勃地上起了夏加爾美術課;有的孩子自發地、反復練習舞蹈,只為在下一次韻律舞蹈課中直播展示自己……
孩子們的課堂有了質的提升,精神風貌明顯改善,作為教師的我們也應該跟上時代的腳步。為了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寧都縣教育科技體育局自2018年開始組織教師參加“互+計劃”組織的“青椒計劃”“N師學院”“興成長計劃”等網絡培訓,讓教師們通過網絡公益課程與名師專家面對面學習、交流。作為鄉村教師的我們,瞬間從“無處可學、關門研學、自教自學”的尷尬處境轉變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狀態,一時間教師之間掀起了一股網絡學習的熱潮。
堅持學習總是會有意外的驚喜。
2018年4月,第十五屆上海教育博覽會向全國征集作品,寧都縣鄉村學校孩子報送作品多達418件。“互+計劃”邀請小布鎮徐會教學點的孩子們作為寧都縣鄉村學生代表去上海參加研學,到上海夏加兒總部體驗了“夏加爾美術”線下課程,參觀上海自然博物館,與上海浦東新區筑橋小學的小朋友們一起參與“筑橋小布手拉手夏令營體驗活動”……鄉村娃娃走出大山,走向上海研學,成了大家熟知的“互+明星”。
2018年8月,“互+計劃”“青椒計劃”共同發起了“青椒計劃”網絡培訓結業活動——“小獅子計劃”,對堅持網絡學習、主動提升自我的教師進行表彰。寧都縣19名教師獲“小獅子計劃鄉村教師優異獎”,64名教師獲“小獅子計劃鄉村教師鼓勵獎”。
2018年11月22日,央視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報道了寧都縣依托“互聯網+教育”模式,助力鄉村網絡扶智的典型經驗。
一次次表彰、一張張證書接踵而至,教師們、孩子們的學習欲望愈加強烈了。為了更加系統規范地輔助網絡教學,寧都縣教育科技體育局開始招募優秀助學教師作為縣級助教。很榮幸,我成為其中一名縣級助教。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正常的教育教學。寧都縣教育科技體育局第一時間發動教師參加線上培訓,眾志成城戰疫情。有了幾年來參加網絡課程的經驗,寧都教師很快就進入了線上教學的角色,在孩子們參加全省統播的“停課不停學”線上課堂后,及時利用CCtalk、釘釘等直播平臺有針對性地對孩子們的學習進行鞏固教學。作為助教的我們也在行動,一方面積極組織全縣師生參加“生命知疫”網絡公益課程,提高大家自我防護的意識和能力;另一方面,響應號召參加“我們這樣做網師”網絡培訓,系統學習網師專業技能。
2020年5月,隨著疫情的好轉,孩子們終于回到了久違的校園。伴著開學的號角,寧都縣也正式啟動了自己的網絡課堂——寧都縣網絡專遞課堂。5月20日,寧都縣網絡專遞課堂開學典禮在線直播,全縣224所學校,800多個班級的3萬余名師生及部分其他地區的師生同步參與,寧都縣由此變被動參與課程為主動建設課程。寧都縣網絡專遞課堂結合了寧都縣域特色和校情學情推出了具有寧都特色的網絡課程跳動的音符、巧手美術、智繪美數、寧都人文、筆韻書法、小荷繪本,供全縣中小學生學習,并在“互+計劃”CCtalk平臺進行直播、回放。課程一經推出便獲得了寧都縣內外一致好評。其中,寧都人文課還成了教育系統思政課的重要陣地。至此,寧都縣的“互聯網+教育”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華麗轉身。
2021年,在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滬江網、國歌展示館、傅雷故居等單位共同發起“紅色印跡”和“紅色之旅”系列網絡直播課程,寧都縣教育科技體育局第一時間組織師生積極參與。“紅色之旅”第二站走進江西贛州,寧都縣課程組更是擔起課程講師一職,帶著寧都近6萬名學生和全國各地的孩子們一起回望寧都的“紅色”歷史足跡,追尋紅色文化,緬懷紅色歲月。
結合“紅色之旅”課程,互加計劃聯合各地區、學校、教師發起“慶祝建黨百年,百校百日紅色之旅共創行動”,通過N師星球小程序百日共創發布視頻專題,連接優質教育資源,匯聚愛的能量,為建黨百年獻禮。寧都各鎮各校根據自身特色進行策劃發布,創設了一大批熱點話題,吸引了區域內外的師生家長共同關注、學習、交流、分享,截至2021年7月1日,寧都專遞視頻號在“N師星球”的影響力(點擊、點贊、點評、打賞的綜合算法之和)達5.2億,居“N師星球”視頻號之首,寧都縣教育科技體育局也成為“慶祝建黨百年,百校百日紅色之旅共創行動”活動的最佳組織單位。
寧都縣實施“互聯網+教育”,大力推進“互+計劃”,讓鄉村學校復活了,鄉村娃娃改變了,鄉村教師成長了。通過網絡專遞課堂,寧都縣讓山區的孩子享受了優質教育,促進了教育均衡發展,推進了教育公平。未來,寧都縣也將進一步借助網絡的東風,推進鄉村素質教育,提升鄉村教育質量,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