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穎 張倩 劉立忠 楊福玲 劉言正
【摘要】環境經濟學是20世紀80年代傳入我國的一門新興學科,其主要目的是采用經濟學的手段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該學科的涉獵內容多、范圍廣。作為環境專業本科生的必修課程,該課程涉及很多經濟學知識,理論性過強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學習環境經濟學知識,本文從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創新考試方式三個角度分析環境經濟學教學實踐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 實踐教學? 模式分析
【基金項目】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陜西省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子課題“創新創業類環境經濟學的應用與拓展”(YLZY0303C02);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環境工程專業國家一流專業建設項目子課題,“新開通識課《大氣污染與大氣污染防治》”(YLZY0302K03)。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1)30-0197-02
學生通過學習與環境經濟學的相關內容,能了解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規律,運用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解決社會中存在的環境問題。以日本擬向海洋中排放具有放射性的污水為例,包括日本本國漁民在內的眾多學者都表示,這將嚴重威脅自然生態環境,并最終殃及到太平洋各個國家。所以,怎樣利用經濟學為杠桿緩解社會發展與環境污染的尖銳矛盾,已成為了國內外環境類專業本科生學習的任務之一。但當前環境經濟學的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刻板、考核方式單一,因此,優化和實現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成為了當前重點。
一、優化教學內容
環境經濟學同時涉及與環境有關的政策、管理、工程等等內容,因此在環境經濟學教學過程中,需同時注重理論教學、實踐教學,為學生展開系統性教學,學生能對環境經濟學形成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教師在環境經濟學教材選擇以及內容教授過程中應各有側重點,確保實踐教學效果。第一,環境經濟學的相關教材,不僅要選擇合理,還要按時更新,更新后的教材內容能涉及到我國最新的環境政策,幫助學生掌握最前沿的環境發展方向,同時學生也能在教材學習中了解和學習專家對環境問題的思考方式。以《環境與自然資源經濟學概論》一書為例,這本書的作者是馬中教授,此書不僅涵蓋了我國與環境經濟領域的相關政策與理論知識,還對當前的環境價值以及環境經濟進行了較為全面且客觀的評估。和普通的教材相比,該書的難度較高,但在教師的講解以及教學案例的輔助下,學生能對課本中的內容融會貫通。另外,運用難度較高的教材也能避免課本內容過于簡單,學生不重視課程情況出現[1]。第二,環境經濟學課程的教學難度要符合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與環境相關專業的學生經濟學基礎較差,而且之前從未接觸過與經濟學有關的教材和課程。教學開始前教師要對學生的能力有基本認知,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學習策略,循序漸進提高教學難度,讓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中。
二、改革教學方法
(一)合理應用課外讀物
環境經濟學屬于環境專業和經濟學專業的交叉學科,若要嚴格分類,環境經濟學屬于經濟學的分支,因為環境經濟學中的理論教學內容、問題分析方法都屬于經濟學的相關內容。對于很多從未接觸過與經濟學相關概念和原理的學生而言,學習環境經濟學的難度較大,該課程中的諸多理論知識理解難度較高。若學生長期處于不理解、無法學習的狀態,必然會對該課程產生恐懼和厭煩心理,教師也無法與學生在課堂中展開有效互動,從而持續拉低環境經濟學的教學效果。若學生最開始對環境經濟學的教材難以接受,教師可以為學生挑選一些經濟學專業知識較少,理解較容易的入門課外讀物[2]。學生通過閱讀既能簡單了解到與經濟學的相關知識,也能嘗試用經濟學角度觀察身邊出現的環境問題,慢慢樹立對環境經濟學的學習興趣。這樣一來,學生學習與環境經濟學有關的專業教材,理解難度會大幅度降低。
(二)使用情景教學模式
教師根據真實的案例,為學生創設完整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在模擬的環境中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在一起。
1.設計教學
首先,在情景教學工作開展前,教師要明確學生的學習需求,了解學生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識,根據當前的環境及現狀明確情景教學的目的與意義。其次,在環境經濟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挑選合適的教學內容。在每一章節的基本理論講解完成后,教師要根據理論知識設置固定情景。以外部性理論教學為例,同一條河流上游與下游分別存在造紙廠和游樂場,造紙廠在生產過程中排放污水獲得經濟效益,但造成的污水會對下游的游樂場產生影響。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為兩派,分別是造紙廠擁有河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以及游樂場擁有河流的所有權和使用權,兩者在不同的情景下,以課堂辯論的形式展開博弈。這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親身體驗教學內容,獲得實踐教學效果[3]。
2.教學組織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情景模擬教學的意義和作用,教師可以使用各種手段讓學生嘗試運用經濟學的相關理論解決環境問題。第一,角色扮演。如上文所說,學生在特定情景下扮演不同角色,圍繞某個固定的環境經濟問題展開探討和實踐演練,在演練過程中,學生能尋求到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例如分別扮演造紙廠和游樂場的小組,應同步設立環保與法律部門,以教師規定的情景為背景,以謀取自身最大利益為前提,在固定產權與政策環境的情況下進行談判與妥協。在角色扮演過程中,學生對外部性概念有了具體的認知,同時也能準確量化環境經濟問題的臨界點。第二,合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使用計算機和多媒體技術展開環境經濟問題模擬教學。例如使用軟件,讓學生針對某個固定問題,了解問題解決的流程以及操作。
3.教學評價
情景模擬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情況進行點評與總結。教學過程中表現較好的學生教師要給予鼓勵,但學生尚未涉及到的內容以及不足之處教師要指出,并讓學生改進。為了讓學生對情景模擬教學活動有更深刻的認知,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學生要根據教學流程總結學習體會。教師也要根據教學內容彌補不足之處,吸取良好經驗。
(三)開展實踐教學活動
情景教學法雖然存在著獨一無二的教學優勢,但受到學生個體因素的影響,無法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導致學生雖能在情景教學過程中,按照教師制定的流程逐步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一旦獨立思考,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會出現斷層。因此在環境經濟學教學過程中,應加強對環境經濟學的實踐教學力度,讓學生投入到現實的環境經濟問題中,分析并解決實際問題。剛開始接觸環境經濟學相關問題時,學生無法利用經濟學的理論分析難度較高的環境經濟問題,教師可以以學校所在區域的土壤污染、天氣狀況、水資源污染等較為簡單的實踐案例為切入點,讓學生分組進行環境監測。環境監測活動開展前,學生會查閱相關資料,為監測活動的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小組將實踐結果總結為多媒體課件,由代表人在課堂中發言交流。當學生逐漸了解環境經濟學的理論知識,且能進行簡單的實踐應用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難度較高的實踐活動。例如“我國如何定價稀缺資源?經濟全球化會對中國乃至世界環境有何影響?中國的產權制度是什么?”等等這類問題。學生通過自主選擇,能了解到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但在實踐活動開展過程中,并不是所有學生都進展得一帆風順,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實踐進度,根據學生的疑點難點作出解答,也要對不同學生實踐活動中的學習態度、學習成果進行表揚或點評。實踐活動能讓學生將經濟學的理論知識與真實市場環境活動結合在一起,增強學生對環境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另外,實踐活動教師賦予學生極大的自主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表達能力、反應能力都能在這一環節得到較好的鍛煉,對學生的未來發展極為有益。
(四)合理應用網絡教學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當前教學活動最常用的形式之一。環境經濟學教師可以將多媒體與板書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對經濟學的相關理論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經濟學理論知識本就有難度較高、理解不易的特點,教師利用邊做圖邊講解的方式,能提高理論知識的動態性,同時讓學生緊緊跟隨教師的思路。多媒體教學所存在的聲音、影像,也是作為經濟學理論知識輔助教學的存在,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相關內容。
三、創新考試方法
環境經濟學的傳統考試方式是教師為學生劃定考試范圍,學生死記硬背、生搬硬套將理論知識寫到卷面上。這種方式只能考驗學生的記憶力,卻無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了優化環境經濟學實踐教學模式,教師應創新環境經濟學的考試模式,平時表現在考試結果中占據一定的百分比,卷面中的問題則應當以綜合性題目和自由發揮性題目為主,考驗學生的靈活應變和實踐能力。使用這種考試方法,能有效鍛煉學生的經濟思維,讓學生站在經濟學角度思考與分析問題。
四、結語
綜上所述,環境經濟學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教學內容的優化、教學方法的改革以及考試方式的創新,運用情景教學方式、案例教學方式、實踐教學方式以切實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孫永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環境經濟學的理論貢獻[J].南京社會科學,2019(3):1-9.
[2]張世秋.環境經濟學研究:歷史、現狀與展望[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7(1):71-77.
[3]李云燕.基于精品課程建設的環境經濟學教學內容設計與教學模式改革探索[J].教育現代化,2016(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