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肖芫

摘 要:隨著教育體制改革深化和素質教育的推行,教育越來越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中國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能夠真實展現中國古代社會生活、文化、經濟、農耕等多方面場景的重要載體。中國畫有著與眾不同的特質,將其應用于美術教育中,能夠在培養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文章介紹了中國畫的特質,闡述了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應用的作用,并針對如何實現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進行了簡要的探討。
關鍵詞:中國畫;美術教育;個人修養
美術教育是培養學生高尚品德、健全學生人格的有效途徑,能夠促使學生提高個人修養。而中國畫的特質能夠將中華民族精神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承給學生,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創造能力、創新能力,同時也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個人綜合素質。
中華民族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在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都積累了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內涵。中國傳統美術較為注重立意造象,以象盡意,有著具象和抽象兩個發展方向,具象為形似,而抽象則是意象,即搜盡天下奇峰,領悟萬事之共性。這對于美術教育來講,通過融入意境與形似等中國畫的特質,能夠培養學生對美術藝術的理解能力,實現對中國傳統美術藝術思想的傳承,在提高學生鑒賞水平的同時,提升學生的美術素養。
一、中國畫的特質
中國畫是歷經幾千年沉淀,不斷總結、創新后積累形成的美術藝術,在立意、技法方面有著極高的內涵與造詣,能夠創造出深厚的意境和意象。可以說,中國畫有其獨有之處。傳統的中國畫極為注重氣韻生動,并不拘泥于物體外表的形似,而是更加重視作者主觀情趣的抒發,尤其注重以形寫神,追求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感覺。傳統的中國畫更講究筆墨之下的神韻,其筆法包括平、圓、留、重、變,墨法雖顏色單一但卻分成明確的焦、濃、重、淡、清五種。中國畫在作畫過程中,要求作畫者心靜如水、寧心靜氣。這對于作畫者來說,無疑是培養個人修養和素質的最佳方式。
二、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應用的價值
(一)提高學生對美術教育的興趣,鍛煉其審美能力
中國畫所獨有的筆墨色彩和線條以及筆法傳承了幾千年,有著極為悠久的傳承歷史。這種筆墨和線條共同組成的畫作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審美方式的體現,有著極為深厚的中華傳統文化底蘊,不但具有較高的藝術美感,同時也彰顯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中國畫逐漸成為教育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在美術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學生來講,學會欣賞中國畫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第一,許多學生對于中國畫,或者說美術作品的認知能力和審美能力是有限的,很難深入理解中國畫所具有的獨特意境,這也就導致了很多學生對中國畫缺乏一定的興趣。也正因如此,將中國畫融入美術教學當中,通過教師的講解和引導,結合現代網絡教學資源以及多媒體教學設備,將一些中國畫的賞析內容展示給學生,能夠讓學生更加直觀和清晰地了解中國畫的內涵和背景,增強其文化素養。第二,很多優秀的中國畫作品中真實地描繪了作畫者所處時代的社會、生活、文化場景,學會觀察和欣賞中國畫也有益于學生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和人們的生活習慣,理解作畫者表達的思想。這往往能夠調動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由此提高其審美能力。
事實上,對于學生而言,其審美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需要開拓視野。想要提高技法水平需要通過不斷練習,而想要提高審美能力則需要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讀懂中國畫畫作的意境以及內涵,懂得畫作的所以然,這也是美術教學中注重賞畫的主要原因。
(二)促使學生感受美術作品的意境美
中國畫主要的形式是水墨畫,水與墨的碰撞造就了中國畫的神韻、意境以及內涵。一方面,新課程理念下,美術教育與德育在多個方面有著高度的一致性,也就是說,中國畫由于自身的特質,能夠成為德育的載體。美術教育與德育的互補,能夠在提高學生藝術修養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思想品質。相比西方注重寫實的油畫等美術藝術作品來講,中國畫更注重意境。尤其從傳統文化的教育角度來說,中國畫的意境滲透著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學生不但更加容易接受中國畫,也更易感受到中國畫的意境,這有利于提高美術教學的價值作用和教育效果[1]。
(三)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精髓,強化德育
美術教育當中融入的中國畫作品是由歷朝歷代偉大的優秀畫家創作的,其中也蘊含了很多偉大畫家的先進事跡。教師在開展美術教育的過程當中,可以使學生將這些偉大先驅作為學習的榜樣,通過講述這些偉大畫家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先進事跡,深度發掘他們所具有的崇高精神和優秀品質,進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優秀的中華傳統美德。
例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圖1)刻畫了汴河兩岸的繁華景象,也蘊含著張擇端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情懷。教師可以借此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使學生以張擇端為榜樣,從而在美術教育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的精髓,同時強化學生的德育。
三、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應用思路
(一)融入中華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中國畫的認同感
要想實現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當中的有效應用,首先要創建和諧、輕松、有序的教學環境,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這不但能夠發揮出中國畫的特質,同時也能夠為美術教育活動的開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能力和業務水平,全面掌握中國畫的特質以及文化背景,能夠將中國畫的意境和中國畫創作背后的故事傳遞給學生,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對中國畫的鑒賞能力,以此來促進其綜合素養的提升[2]。
其次,要不斷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和校園環境當中豐富德育資源的開發。學生的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校園中度過,校園的生活環境和學習環境,能夠對學生產生極大的影響,而且學生是校園生活當中的主體,無論是課內還是課外,任何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都會對其帶來很大的影響。這也就意味著,校園生活和校園文化是能夠協助發揮中國畫特質作用的載體。因此,教師要鼓勵和培養學生善于觀察和積累的能力,使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夠主動地去發現和搜集中國畫素材,并將其運用到美術知識和技法的學習與訓練當中。從而通過這些途徑實現中華傳統文化對學生的滲透,增加學生對中國畫和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感。
(二)結合美術教材內容,靈活運用網絡教學資源
在美術教育過程當中,教師必須要注重對教材內容的靈活運用和深度發掘,并要從網絡上海量的教學資源中篩選和選取具有較高價值的中國畫教育資源,豐富美術教育內容。尤其要注意對美術教材內容的深度剖析和德育因子的深度挖掘。借助中國畫在美術教材當中的應用進行德育知識的滲透。例如,組織學生舉辦網絡美術知識大賽,并在其中加入中國畫的內容,以網絡知識競賽的形式來進行美術知識的傳遞[3]。
另外,教師也可以通過開展課題研討的形式來提高美術教育的效果。例如,將中國繪畫與外國繪畫之間的異同點作為討論主題或項目研究主題,組織學生分為不同小組來進行討論,使其能夠自主進行相關資料的搜尋、整理和分析,并通過共同努力來進行課題的探究或研討,感受中國畫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內涵。如此不但能夠豐富學生的美術知識,同時也能夠提升其文化素養,實現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德育在美術教育當中的滲透,增強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在美術教育當中對中國畫進行應用,教師還必須注重對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使學生在傳承中華民族精神的同時,不斷提高個人修養[4]。
例如,在學生進行中國畫作品的創作或練習時,鍛煉學生的心理調節能力和抗干擾能力,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空間,從而在提高學生對中國畫技法與技巧掌握的水平的同時,使其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結語
在美術教育當中融入中國畫能夠使其在新課程改革理念的推行下,實現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的創新,使其教學方法和手段得到持續的完善,教學內容也得到豐富和拓展。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美術教育有義務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因此,美術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中國畫特質的價值作用,不斷進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進,結合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能力以及教育教學的現狀,加強中國畫在美術教育當中的融入和應用,以此來實現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達到培養學生綜合素養和正確價值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羅建軍.論中國畫特質在美術教育中的作用[J].文藝生活(下旬刊),2019(2):239.
[2]路智祥.淺談國畫在職業美術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界,2019(3):85-86.
[3]陳潔茹.淺談中國繪畫在美育中的作用[J].農家參謀,2018(4):164.
[4]黃盼.淺談中國畫在美術教育中的創新:吳冠中水墨初體驗[J].文藝生活(中旬刊),2019(3):182.
作者單位: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