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平
摘 要:初中正是學生經歷青春期的階段,學生要在這三年里完成從童年到青少年的過渡,在認知表現上,學生的思維越來越主動跳躍,在成熟與不成熟的兩端表現出更強烈的沖擊,他們對生活有更多的思考,但不成熟的思維使其更原始地嘗試“成長的煩惱”。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須扮演多重角色,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情感的守護者,又或是生活的向導,一方面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為學生搭建成長的階梯,這就要求運用許許多多的班級管理藝術。這給班主任的管理帶來了新的課題,也激發了班主任用更多的管理藝術來進行班級管理。文章主要闡述了初中學生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班主任的管理藝術。
關鍵詞:初中;班級管理;管理藝術;學生特點
一、 引言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許多班主任喜歡“壟斷權力”。他們幾乎每件事都得自己做。在這種管理模式下,除了班長,大多數班委都是徒勞的。眾所周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基于以上情況,如果班主任不創新其管理策略,勢必會影響自身管理的效果,同時,也很可能對學生未來的發展產生負面影響。初中生對新鮮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但判斷能力不足,容易相信別人的話。班主任是引導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人物,在學生成長階段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班主任要主動幫助學生,找尋自己的閃光點;做到獎懲制度分明,班級作風優良;關愛學生,尊重學生,做到平等對待等管理藝術。
二、 初中階段學生行為習慣的特點
(一)較為嚴重的叛逆心理
我們都知道,在初中這個階段,學生的叛逆心理逐漸顯現,究其原因,在這個階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都處于快速成長與發展的狀態,初期價值觀開始形成,這就讓他們逐漸擁有自己的想法,面對事情也更尊崇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對于家長、長輩和教師的意見更多的是選擇置之不理,這就對班主任的教學管理十分不利,對班主任的教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學生的自我管理不足
中學階段的學生有著十分強烈的好奇心,表現出來的就是貪玩,所以在學習上也不是很努力,很難做到自律。在互聯網快速發展的社會里,中學生面臨著形形色色的網絡誘惑,網絡游戲以及大量的網絡信息時刻吸引著學生的注意力,這就使得學生在學習中更加的浮躁,無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此外,教師的教學管理方法也極其重要,一旦不適用這個階段的學生,就可能會增加自己的負擔,所以中學班主任的教學任務不再是傳道授業解惑了,與此同時還要做到關注學生成長、心理變化等方面,由一手抓向多手抓轉變。
(三)集體榮譽感的缺失
現在社會的發展,讓每一個學生都過著無憂的生活,家長也是對其呵護有加,關愛備至,所以很多學生就存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在集體活動里也是呈現出各自為王的情形,這就對班主任的團隊管理十分不利。因為獨生子女小時候是一個人長大的,沒有兄弟姐妹陪伴,也沒有過分享和給予的習慣,所以活動中很容易發生只考慮自己而不考慮他人,所以,培養中學生的集體榮譽感也成為班主任在教學中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 初中班主任管理藝術探析
(一)主動幫助學生,找尋自己的閃光點
我們不得不承認,每個人的才能是不同的,整潔的制服只會出現在工廠的流水線上。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看學生的眼光也要秉承發展的觀點,同一個學生在不同的時間會表現出不同的樣子。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在不同情況下表現出來的不同點,不會有任何一個學生是沒有閃光點的,如果確實如此,也說明這樣的學生是充滿個性的,這類學生應作為一個特殊的教育案例進行研究。另外,外部因素對學生的影響也很明顯。隨著社會價值觀的多元化,家庭的形式也越來越多樣化,單親家庭和未婚家庭子女的數量逐漸增多,進城務工子女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可以說,學生的類型和層次越來越豐富。當這些學生進入同一個班級時,就很容易出現有些學生自帶光環,優越感強烈,而另外一些學生內心自卑,性格內向很難融入班集體的情況。教師在觀察學生的行為時,要看到不同學生的生活背景對他們形成的影響,善于發揮“群眾的力量”,讓學生在日常的課堂工作和組織活動中發揮作用,形成優勢互補。這種來自同齡人的相互促進和相互刺激是很少見的,能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找到一個近乎相似的參照,對自己有一個客觀的認識,讓傲慢的學生發現學生的未知優勢而變得謙虛,讓自卑的學生展現自己的長處,變得自信。老師所提供的是一個“無形中”的幫助,悄然成為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將學生推向最光明的舞臺。
(二)獎懲制度分明,班級作風優良
在班級管理過程中,教師必須善于運用獎懲環節。獎懲制度就像一把尺子,時刻衡量每一個學生的所作所為。這就幫助學生意識到,獎懲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幫助班級和班級中每一位成員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的一種手段。獎懲制度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意識目標、行為目標和班級目標。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可以做以下幾點:自己不能做的事情是對學生的一個原則性認知和與外界達成共識的過程,這正好符合初中生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初期的心理特點。而動態知識的深度和持久性取決于學生。在獎懲制度的推動下,學生會在教師重新引入學生主體性的同時,形成了規范意識,讓學生參與到獎懲制度的制定中,哪些制度可以保留,哪些不適合哪些制度需要優化,應該在班級制度制定過程中測試它們自身的行為。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明白獎懲不是一種簡單的讓人快樂和受罰的方式,壓抑的刻板印象被帶入課堂建設,容易破壞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意義是,學生參與班級建設,班級氣氛和班級面貌會變得更加民主,學生的主人翁意識每天都會自發產生,從而遵守班級紀律和班規,并在實施過程中“抓在前面”在班級建設的每一步都要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三)對學生進行分組管理
縱觀傳統的管理模式,班干部大多是名義上的。除班長外,像紀律委員、學習委員這樣的班干部在學生實際的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并不明顯,還有就是這些班干部一旦被任命就不再更改,長期以來,班干部難免會有“倦怠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產生,必然會給班主任的管理帶來非常負面的影響。比如班干部逐漸在其職不謀其責,其他學生也忽視班干部的管理,對班級和學生管理更加沒有責任心,所以,必須要改傳統的管理模式,創新管理辦法,利用小組管理法取代班干部管理,在筆者看來,班主任可以考慮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