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麗萍
摘 要: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審美情趣,通過音樂課的學習,可以使小學生更具有感性認知,提高審美能力,培養學生的思想感情和道德品質,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使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發現音樂各要素的特點、規律或內在聯系,使音樂的個性特點更加突出,幫助學生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音樂思考力、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力。
關鍵詞:比較法;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
音樂教學中的比較法指的是通過對音樂作品的聆聽和思考,對音樂作品創作和演奏過程中的音樂要素進行對比和分析,增強學生對音樂要素的分辨能力和感知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和感受力。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使用比較法引導學生發現音樂各要素的特點、規律或內在聯系,使音樂的個性特點更加突出,幫助學生學習音樂了解音樂,提高音樂思考力、感受力、鑒賞力和表現力。
一、 對音樂基本要素進行的比較
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和音色是音樂的基本要素。由這些基本要素相互結合,就有了音樂的節拍、節奏、曲調、力度、速度、調式、曲式等。
(一)對音樂節奏和節拍進行比較
音樂的節奏就像是音樂的脈搏,不同的音樂節奏會表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
音樂節奏的速度是音樂詮釋情緒、情感的關鍵,不同的節奏速度表現出的音樂情緒不同。同一首歌曲用不同的速度演唱出的效果也截然不同。如人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歌曲《法國號》的教學中,用稍快和較慢的兩種速度進行演唱后,感受到的情緒不同。用稍快的速度唱出來是調皮、輕快的情緒;用稍慢的速度唱出來,情緒就變得優雅、恬靜。
力度上的變化顯示出來聲音的強弱和抑揚頓挫表現出人們情緒上的變化。在人教版四上《匈牙利舞曲第五號》的教學中,通過對比主題音樂力度強弱的變化,感受到男舞者的熱烈、奔放,女舞者含蓄內斂和匈牙利舞曲的特點。又如在人教版四上歌曲《那達慕之歌》的教學中,學生根據自己對歌曲的理解給每一個樂句演唱力度進行處理,學生一致認為四個樂句的力度分別為:“f p f p”并且在第二樂句的第四小節到第六小節“1 1.3|2 3 5 6|1 1 0|”要有一個漸強的處理。理由是:這樣能體現人們參加那達慕的熱情與場面的熱烈。如果將四個樂句強弱排序換成“p f p f”則體現不出人們參加賽馬的激情和那達慕場面的熱烈。
所有的節奏都是通過節拍表現出來,每一種節拍都有各自的特點。2/4拍的歌(樂)曲較緊湊明快,大多數是歡快類型的歌曲,如小朋友們都會唱的《賣報歌》《小螺號》,很多進行曲也都是2/4拍的,因為強弱分明、有行進感,如《義勇軍進行曲》《玩具兵進行曲》等;3/4拍的音樂節奏重音突出,且具有流動感、旋轉性,又稱為“圓舞曲”。如樂曲《藍色多瑙河》《杜鵑圓舞曲》;而4/4是最經典的平穩節奏型,特點是第一拍的重音和第三拍的次重音在鼓點上很清晰,比如我們掛在嘴邊的鑼鼓經:洞次大次,“次”是兩個相同的弱拍,“洞”是重音,“大”是次重音。很多比較優美抒情的歌曲樂曲用的是這種節拍,如古詩歌曲《村晚》、雙簧管獨奏曲《牧羊姑娘》。在教學中,通常是讓學生先區別2/4和3/4拍的曲子,然后再去感受 3/4 或2/4與4/4拍歌(樂)曲的區別。
(二)對音高進行比較
音高取決于發聲物發出聲音頻率的高低和響度,是一種人耳對聲音調子高低的主觀感覺。通常情況下頻率低的聲音給人以低沉、厚實、粗獷的感覺;頻率高的聲音給人以亮麗、明亮、尖刻的感覺。教學中,可以通過對比聆聽方式區別兩個音的高低。如人教版四上《田野在召喚》這首歌曲的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在結構上完全一樣,只在樂句的最后一個音上有變化,第一樂句的結束音是“1-”,而第二樂句的結束音是“3-”,在學生沒看到樂譜時,讓學生仔細聆聽,找到兩個樂句的不同,這樣既可以訓練學生的聽力,又可以提高學生聆聽、判斷的能力。又如人教版二下的《乒乓變奏曲》讓學生聆聽第二遍和第三遍變奏的區別在哪,第二遍是中鋼琴的哪個音區,而第三遍是在哪個音區演奏的,通過這樣的對比,同學們很容易就能得出兩次變奏是音高上的變化。
(三)對音色進行比較
發音方法、發聲體和發音條件不同,都會形成不同的音色。對音色的對比通常可以在欣賞課中進行,如對不同樂器的音色進行比較、對不同人聲的音樂進行比較等。在比較時我們通過將同類進行比較,弦樂器進行比較:小提琴和大提琴進行比較、二胡和京胡進行比較;管樂器的比較:雙簧管和單簧管進行比較、蘆笙和葫蘆絲進行比較;西洋樂器與中國民族樂器進行比較:小提琴與二胡、長笛與竹笛等。人聲的比較通常是區別男聲女聲或者童聲,男高音女高音等,對人聲的比較相對容易。通過對不同音色的比較,感受音樂作品不同風格、不同情感以及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情緒和情感。
二、 對音樂表現形式進行比較
歌(樂)曲情感的表達最終都會通過演唱(奏)形式展現出來,演唱(奏)形式不同人們對音樂的感受也不相同。演唱形式通常會根據音樂的體裁、題材和表現情緒來決定,正確的演唱形式可以產生很好的烘托效果,引起聽眾的情感共鳴。演唱形式有很多種,包括獨唱、齊唱、輪唱、合唱、對唱、重唱、小組唱、表演唱等。不同的演唱形式產生不同的音樂效果。比如《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義勇軍進行曲》等適合用齊唱演唱出來,《祖國頌》《保衛黃河》等就適合用合唱展現出來……齊唱形式上比較簡單,氣勢比較大,但是比較單調,合唱則是比較富有層次感,高、中、低音都包含了。
三、 對音樂形象進行比較
音樂形象就是音樂的意境,通過音樂把人們的思緒帶到某種情境中,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產生出形象的聯想和想象。以《茉莉花》為主題做個比較:江蘇民歌《茉莉花》曲調婉轉流暢,具有明顯的江南民歌的特點,宛如一幅清新雅致水墨畫;東北民歌《茉莉花》直接爽快,給人一種潑辣、豪放又淳樸的感覺;河北南皮《茉莉花》則旋律進行委婉,速度緩慢,從河北的民間戲曲中汲取素材豐富唱腔,有戲曲的味道。